大家可能在學校里都聽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對吧?那是歷史書上常講的一段經典:藺相如機智地把趙國丟失的和氏璧從秦國搶了回來,還保住了趙國的面子。
聽起來真是夠刺激的!可你想過沒有,藺相如干完這件大事后,他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趙國這個國家有沒有因為他的功勞變得更強大?或者,他后來還做了什么驚人的舉動?今天,咱們就來揭開這段歷史的秘密。
重溫完璧歸趙
現在,咱們先回到戰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83年前后。那時候,趙國正處在一個危險期:秦國是當時的超級強國,一直虎視眈眈地盯著周邊小國。趙國有個寶貝叫和氏璧,是一塊稀世美玉,價值連城。
秦昭王看中了它,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其實就是想騙趙國白白交出玉璧。趙國國王趙惠文王很為難啊,不給吧,得罪了秦國,可能被滅;給吧,又怕對方反悔。
關鍵時刻,藺相如站出來了,他當時只是個小臣子,但聰明膽大,主動請纓去秦國處理這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果然,秦昭王拿到玉璧后就開始耍花樣,不提城池的事了。這要是普通人,早就嚇懵了。但藺相如咋辦?他先是用計搶回玉璧,威脅說如果秦王強搶,他就當場把玉璧砸碎。
這招太猛了,逼得秦王暫時服軟。接著,藺相如讓隨從偷偷把玉璧送回趙國,自己留下來面對秦國。后來,秦王沒拿到玉璧,還得強裝體面放他走。
就這樣,和氏璧安全回歸趙國,趙王逃過一劫,趙國也保住了尊嚴。這就是完璧歸趙的經典傳奇,藺相如的智慧和勇氣救了國。
可別以為這事完了就萬事大吉。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的生活可沒閑下來。他一下子成了趙國的大紅人,趙王當場就提拔他當上大夫。想想看,一個基層小官搖身一變躋身高層,這就意味著他要參與更大規模的決策了。
那么,接下來趙國還會遇到什么挑戰?藺相如的高升,會不會引來嫉妒或沖突?這背后,其實牽動著整個戰國時期的權力格局變化,咱們得接著往下看,因為故事才剛剛開始。
飛黃騰達之后,麻煩也來了
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大功,趙惠文王龍顏大悅,直接把他提拔為“上大夫”,這位置可不低,可以說是瞬間躋身趙國頂級貴族行列。想想看,一個出身不顯赫、沒有軍功背景的人,憑借一次外交行動就爬得這么快,這能不招人眼紅嗎?
特別是那些跟著趙王打江山的武將們,心里更不是滋味了。武將的地位,那都是真刀真槍、用命在戰場上拼殺換來的。
他們看著藺相如,心里大概在嘀咕:這老兄不就是耍了點嘴皮子,把塊破玉弄回來了嗎?我們在前線流血犧牲,功勞還不如他一次出差?
很快,這種不滿就顯現出來了。藺相如第一次參加高級別的朝會時,就明顯感覺到了異樣。
那些武將們,包括后來非常出名的大將廉頗在內,看他的眼神都帶著輕視,甚至在他面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意思很明白:你一個新來的,憑啥跟我們平起平坐?
史書記載,廉頗當時甚至公開揚言:“我遇見這個姓藺的,非得當面羞辱他不可!”這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可想而知壓力有多大。這還沒完呢,巨大的外部危機很快讓趙國君臣暫時沒空內斗了。那個沒拿到和氏璧的秦王,怎么可能咽下這口氣?
秦國憋了個更大的招,目標直指趙國的核心,國王本人。
比完璧歸趙更驚險的“面子保衛戰”
完璧歸趙幾年后(大約在公元前279年),秦王又使出新花招。他派使者邀請趙惠文王在邊境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搞一次友好會盟。
聽起來像是要握手言和,對吧?但明白人都懂,這哪里是真心言和,分明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鴻門宴。
想想看,秦王剛在玉璧的事上吃了大虧,以他好勝的個性,能輕易罷休?他派人來邀請趙王,擺明了就是想把場子找回來。秦王在自家地盤上,手握重兵;趙王如果去,人身安全完全沒有保障,去了就是羊入虎口。
可要是不去呢?那問題更大!趙國會在天下人面前顯得膽怯懦弱秦國就有了聯合其他國家、名正言順攻打趙國的借口。
不去是慫包,去了是賭命。趙國朝廷上下真是愁云慘淡,趙惠文王本人也怕得要死。這時候,又是誰站出來了呢?對,還是藺相如。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不去肯定不行!但去了也不能任人宰割。
他建議趙王一定要去,而且表示自己會貼身護衛,保證趙王的安全和尊嚴。考慮到武將們在對付這種外交陷阱上的經驗確實不如藺相如,趙王最終還是點了頭,帶著藺相如和必要的護衛去了澠池。
果然,酒宴剛剛開始,秦王就開始耍流氓了。他仗著在自己地盤,又有強大的軍隊撐腰,故意羞辱趙王,想讓趙王下不來臺。
秦王借著酒意對趙王說:“老哥,我聽說你挺喜歡音樂啊?來,給老弟彈個瑟聽聽?”這哪里是請求?簡直就是命令!讓一國之君像伶人一樣當眾演奏,這不是羞辱是什么?
趙王又氣又怕,臉都憋紅了,但看到周圍秦軍衛士虎視眈眈,不敢直接拒絕,只好憋屈地彈了一下。這一彈可壞了,秦國的史官馬上煞有介事地記錄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趙王彈瑟!白紙黑字,秦國就等于在“國際輿論”上宣稱:趙王在秦王面前低了一等,是聽命行事的小弟。
就在這趙國尊嚴即將掃地、趙王羞憤難當的關鍵時刻,藺相如豁出去了!他捧著一個缶(一種瓦器),大步流星走到秦王面前,也“客氣”地要求:“秦王,我們趙王請您敲一下缶,大家樂呵樂呵?”秦王一聽臉就沉下來了,直接拒絕。
藺相如寸步不讓,目光如炬地盯著秦王,直接把話挑明:“我和您之間,就五步的距離!我的血可以濺您一身!”意思非常明確:你不敲?我馬上可以跟你同歸于盡!
秦王的侍衛想沖上來,但都被藺相如那不要命的氣勢震懾住了。秦王眼看這人真是不要命了,迫于情勢,只好極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等的就是這一刻,立刻回頭叫趙國的史官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缶助興!剛才丟掉的面子,瞬間找了回來。
秦國的群臣不甘心,又有人喊話:“請趙國拿十五座城池給我們大王祝壽!”藺相如反唇相譏:“行!那秦國也得拿咸陽(秦國都城)給我們趙王做壽禮!”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整個過程中藺相如寸步不離、寸土不讓,氣勢上一點沒輸。
直到宴會結束,秦國也找不到借口發難,趙王終于被藺相如安全護送回國。
澠池之會,藺相如又一次護住了趙國的尊嚴。回國后,這次護駕之功更大,藺相如再次被提拔,直接升為“上卿”,位置在廉頗之上!這官職跳得,真是讓人眼暈。
但大家想想,廉頗心里是什么滋味?面子危機是解決了,可內部的火藥桶,也被點得更旺了。
躲不開的內部“硬骨頭”與外部“真鐵拳”
藺相如在澠池立下大功,一躍成為趙國“上卿”,位次甚至超過了功勛卓著的老將廉頗。這種待遇,徹底點燃了廉頗心中的怒火。
武將的自尊心被嚴重挑戰了!一個靠耍嘴皮子、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人,地位居然比在沙場上拼殺幾十年的老將還高?
廉頗憤憤不平,公開宣稱:“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讓他難堪!”消息傳到藺相如耳中,他卻做出了讓人意外的舉動——躲。
藺相如開始刻意避免與廉頗見面,每逢上朝的日子,總是借口生病;出門遠遠看到廉頗的車馬,也立刻調轉車頭繞道。藺相如的門客們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家主人太軟弱、太丟人,紛紛想辭職走人。
藺相如攔住了他們,問:“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更可怕?”門客們當然說秦王。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對啊!那連秦王我都不怕,在朝堂上敢據理力爭,面對刀劍眼睛都不眨,我怎么會怕廉將軍呢?
我之所以處處避讓,是因為秦國現在只所以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我倆還在。如果我們兩虎相爭,必定有一傷,那正好給了秦國可乘之機啊!我避讓廉頗,是以國家大事為重,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負荊請罪”的前奏。后來廉頗聽說了這番話,為自己的狹隘感到羞愧,于是脫下戰袍,背著荊條(一種帶刺的枝條,象征甘愿受罰)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賠罪。
兩人冰釋前嫌,結成生死之交,共同護衛趙國。這是后話,但也說明了藺相如處理內部矛盾的遠見和胸襟。
然而,歷史的殘酷很快就到來了。秦國經過幾十年的韜光養晦,到了秦昭襄王后期,特別是戰神白起崛起后,統一天下的決心和實力都已勢不可擋。
秦國步步緊逼,一步步蠶食趙國的土地和戰略要地。藺相如雖位居高位,但面對秦國強大的國力和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個人的智慧和外交策略能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趙國在軍事決策上也出現了重大失誤。
一個典型的例子發生在公元前270年左右的閼與之戰。當時秦軍越過韓國本土,偷襲趙國西部的軍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意圖截斷趙國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系。
趙王緊急召集大將們商議對策。廉頗認為閼與道路狹窄艱險,極難救援,去了也很難打贏。但另一位大將趙奢(趙國名將,紙上談兵的趙括之父)卻認為道路狹窄才有機可乘,狹路相逢勇者勝。
藺相如作為上卿,他的態度呢?他與廉頗看法一致,認為不能救,或者應該謹慎。可惜,趙王最終采納了趙奢的意見,雖然趙奢此戰憑借勇氣和計謀奇跡般地擊敗了秦軍,暫時解了閼與之圍,但也暴露了趙國在戰略上過分依賴名將的個人能力、缺乏對秦趙兩國綜合國力巨大差距的清醒認識。
秦國的攻勢并未停止。更致命的打擊出現在公元前262年,秦國為了爭奪上黨郡,向趙國發起了規模空前的進攻,這最終導致了戰國史上最慘烈、也最具有決定性的長平之戰爆發。
此時的藺相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者,身患重病臥倒在床。當他聽說前線主帥被趙王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代替老將廉頗時(這是秦國反間計的成果),藺相如掙扎著從病榻上爬起,強撐著去勸阻趙王:“大王啊!您讓趙括取代廉頗,就好像膠住調弦的柱子再去彈琴一樣死板啊!趙括只會讀他父親寫的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變通……”
可惜,此時的趙王已被連小勝沖昏頭腦,聽不進逆耳忠言。長平之戰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趙括冒進被圍,四十多萬趙國精銳被白起坑殺。趙國遭遇毀滅性打擊,元氣大傷。
而藺相如這位一生都在為國家、為尊嚴奔走呼號的名臣,在巨大的遺憾和憂憤中,可能是在長平之戰爆發前夕,或是在得知趙括為將之后不久,便與世長辭了。他帶著未竟的志愿和深切的憂慮,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斗終生的趙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