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技術與文化消費深度交融的時代,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的跨界融合已成為全球音樂潮流的焦點。這種“新國潮”音樂組合憑借極具沖擊力的聽覺體驗和視覺呈現,持續點燃年輕群體的熱情。根據2024年《全球音樂趨勢報告》的數據,融合民族元素的電子音樂作品播放量同比激增180%。如何以國潮元素為紐帶,借助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視角與流行趨勢重構傳統音樂的表達方式,從而筑牢文化自信,已成為當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時代命題。
張嫻:在古箏舞臺上綻放藝術之光
在當今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古箏領域閃耀著一位杰出人物——張嫻。她以精湛的技藝和不懈的藝術追求,在音樂之路上留下了堅實而璀璨的足跡。她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是上海音樂家協會的成員,現任上海淮劇團古箏演奏員,上海文廣民族樂團古箏演奏員。此外,她還擔任教育部成協全國藝術測評評委、西班牙國際音樂舞蹈藝術節藝術顧問評委委員等重要職務。
張嫻與古箏的緣分始于四歲,師從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郭雪君教授,后又得到祁瑤教授的悉心指導,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自幼兒園時期首次登臺以來,她便活躍于各類舞臺,積累了豐富的演出經驗。2000年,年僅十歲的她便在上海音樂廳演奏了大型古箏協奏曲《伊犁河畔》,展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2011年和2012年,她先后參與了古裝電視連續劇《施公案》和越劇電影《白蛇傳》的音樂制作,進一步彰顯了她在古箏演奏方面的卓越才華。多年來,張嫻獲獎無數,從第一屆“龍音杯”中國民族器樂(古箏)國際比賽的優秀獎,到眾多市級和國際賽事的榮譽,這些獎項見證了她的成長與輝煌。近年來,她還致力于推動傳統古箏藝術與現代元素的融合,為古箏藝術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張嫻:國潮音樂譜寫全新篇章,創新實踐樹立行業典范
上海國際電子音樂周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旨在打造一個在電子音樂領域最具國際化、最前沿的交流平臺。2013年,張嫻與日本著名尺八演奏家福田輝久、香港作曲家陳明志合作首演《千堆雪》,這部作品將傳統尺八與古箏的悠揚旋律與現代電子音樂的節奏感巧妙結合,通過電子音樂技術手段,對傳統樂曲進行重新編排與創作,賦予了傳統音樂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演出過程中,張嫻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將古箏的韻味與電子音樂的激情完美融合,不僅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也在音樂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了國潮音樂創新實踐的又一典范之作。
2023年,為慶祝中秋佳節與祖國華誕這一超級黃金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與演出,為游客打造了一場融合海洋風情、民族韻味與國潮魅力于一體的獨特盛宴。其中,電音廣場成為一大亮點,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張嫻與海昌公園合作,以“國潮+電音”的創新主題,巧妙地將傳統古箏藝術與現代電子音樂相結合,不僅展現了國潮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現場在動感節奏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本次舞臺還使用了高科技全息投影技術,流光溢彩的燈光與充滿未來科技感的舞臺效果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張嫻的演出不僅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更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成為了這個黃金周期間的一大熱門話題。通過這次合作,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也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展現了文化自信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美好圖景。
“一城風雅,我心向往”水景光影秀是上海保利大劇院攜手國內頂尖設計團隊,圍繞“遠香文化源”建設打造的沉浸式水景光影大型演出活動。2024年,張嫻于上海保利大劇院水景劇場出演國風電音專場音樂會。一首首傳統古箏曲目在電音的點綴下,變得更加立體,更加現代,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從民族樂器與電子音樂的融合,到民族唱腔對經典歌曲的演繹,這場專場音樂會通過一系列充滿創意與實驗性的改編,將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與潮流音樂完美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國潮音樂盛宴,充分展現了國潮音樂的獨特魅力。
張嫻的三次創新嘗試,不僅展現了國潮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也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她的成功實踐,為文化自信與創新實踐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在保持文化根脈的基礎上,推動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張嫻的兩次創新嘗試,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只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新思維,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多維藝術交融:張嫻以跨界藝術重塑傳統文化生命力
中國傳統色是中華文明中極具魅力的視覺表達形式,它將自然意象、哲學思考與詩意美學巧妙融合。這些色彩體系涵蓋了五十種顏色,每一種不僅擁有令人贊嘆的視覺美感,更擁有獨一無二的名稱和歷史故事。
2023年,九棵樹全新孵化的自制品牌——山嵐樂坊,帶著其獨特的感官新民樂,在全國范圍內首次亮相。張嫻擔任音樂總監并以古箏演奏者的身份參與了12場音樂會。這些演出以“中國傳統色”為靈感,設計了“春辰”、“胭脂”、“秋香”、“闌夜”、“山嵐”等色彩主題。通過結合節日節氣等傳統文化進行意象化創作,現場還釋放古典香氣作為環境香氛,首創性地將香味嗅覺、音樂聽覺、色彩視覺交融互文,打造出立體感官體驗的“全新感官新民樂”。從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汲取靈感,深耕傳統基因,同時把握當代精神需求和審美風向,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樂風、戲曲韻律與現代劇場的潮流審美相融合。不僅提供視聽二維享受,更在演藝領域創新性地融入嗅覺體驗,通過香氛、戲曲、民樂、舞蹈、表演的跨界融合,營造出想象的表達和心靈的感受。色彩美學與東方韻律意境相得益彰,進一步激發國人的文化自信,引發人們對美好事物和詩意生活的向往,傳揚中華傳統歷久彌新的風采。
敦煌文化,以莫高窟佛教藝術和藏經洞文物為代表,延續近2000年,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等外來文化交融薈萃的結晶,在世界文化長廊中熠熠生輝。2022年至2023期間,張嫻與上海遇見博物館合作“遇見敦煌”項目。利用頂尖的光影技術,展示了200余幅由藝術大家繪制的敦煌壁畫作品,將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以光影交錯的方式重新演繹,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張嫻獨具匠心地將古箏藝術與光影藝術交融互鑒,以視覺與聽覺雙維角度沉浸式敘事。她的指間拂過琴弦,古樸的韻律配合著光影流轉變化間的敦煌壁畫元素,將千年文化故事娓娓道來。觀眾置身其間,在聲與光的交織中,感受傳統藝術煥發的時代生命力。
這種跨界的創新實踐,不僅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現了張嫻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傳承。通過將傳統色彩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進一步激發了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拓寬了傳統文化的表達邊界,也讓更多的人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張嫻的藝術實踐打破了傳統與現代的壁壘,她的每一次跨界嘗試,都是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詮釋。未來,相信張嫻將繼續懷揣著對音樂的赤誠之心,憑借著自幼積累的深厚功底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在藝術的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持續綻放獨特魅力,續寫屬于中國文化的燦爛篇章。(文/周萍)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