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問題:
踝關節扭傷后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撕脫骨折?
如何更好的診斷撕脫骨折?
撕脫骨折對外側副韌帶損傷預后有無影響?
合并撕脫骨折的外側副韌帶損傷是否可以保守治療?
合并撕脫骨折的外側副韌帶損傷手術方式?
流行病學數據:
1228個病人:腓骨側撕脫骨折215人(17.5%),距骨側撕脫骨折25人(2%)。
169個踝扭傷病人:兒童和40歲以上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撕脫骨折而非韌帶斷裂。
2018年數據:
135個兒童外踝扭傷中,28%為腓骨遠端撕脫骨折。
188個踝扭傷兒童中,39.4%在隨訪中出現腓下小骨。
兒童外踝扭傷+X片陰性:135例,28.1%有腓骨撕脫骨折。
腓下小骨:70例,37%存在腓下小骨,橢圓形最多,圓形和碎悄狀較少。腓下小骨可能與踝關節不穩定有關。
影像學診斷能力比較(外踝撕脫骨折):
CT比X片敏感:60例患者,X線片和CT三維重建的敏感度分別為60.0%和86.7%。
超聲診斷撕脫骨折比X線片更準確,52例。
超聲和CT比X片更準確,100例
磁共振在三級損傷評估時更準確,超聲在一級損傷評估時更準確,30例。
手術指征
有撕脫骨折的慢性不穩定手術指征:
外側疼痛或腫脹
反復外側扭傷
運動時有不穩定的感覺,特別時做外側剪切運動時
磁共振陽性(撕脫骨塊和腓骨尖間高信號)需手術。
手術治療
較大骨塊(>10mm): 骨折復位內固定或韌帶重建。
較小骨塊(<10mm): 切除后韌帶止點重建。
陳舊性撕脫骨折: 切除骨折塊后,韌帶長度不足時需重建。
手術技術比較
**單純骨折塊切除: **36個病人,功能性不穩或疼痛但無踝關節松弛
單純骨塊切除效果較好
鏡下手術 vs 開放手術: 鏡下切除加止點重建效果更好(78個病人,48個鏡下手術,30個切開手術)。
固定技術:
空心螺釘固定急性撕脫骨折,效果良好(骨塊平均6.3mm×5.2mm)。
雙排錨釘技術與空心螺釘固定效果相當(尸體研究)。
重建方式: 解剖重建效果優于非解剖重建;鏡下錨釘打在解剖位置效果更好。
韌帶加強:22個病人,撕脫骨塊大于10mm,骨膜瓣翻轉加強效果較好。
同種異體肌腱韌帶重建:32個外踝撕脫骨折不愈合病人,切除骨塊后行同種異體肌腱韌帶重建,安全有效。
預后
再扭傷率:有撕脫骨折的患者再扭傷概率更高(44% vs 23%),143個兒童,36%患者會出現再次扭傷。
保守治療效果:152個踝扭傷病人,非手術治療后,有撕脫骨折的患者恢復效果更好,65%的病人撕脫骨折能達到骨性愈合
距骨側斷裂的距腓前韌帶,有無撕脫骨折術后都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存在撕脫骨折與術后疼痛有關、
腓骨側斷裂的距腓前韌帶患者呢?
踝關節穩定性,24個病人,撕脫骨折或腓下小骨與踝關節不穩定無關;前述有論文研究,70例,腓下小骨可能與踝關節不穩定有關。
對手術效果的影響:96個病人,較大骨塊:大于10mm;較小骨塊:小于10mm;有無撕脫骨折或腓下小骨對改良Brostrom手術治療慢性踝關節不穩的效果無影響。125個病人,26個有撕脫骨塊,有無撕脫骨折對術后效果沒有影響;骨折塊大小對手術效果無影響。31個病人,骨塊切除韌帶重建后效果均較好;較小骨塊比較大骨塊的AOFAS評分和Karlsson-Peterson評分更高。
小結
踝關節扭傷需注意撕脫骨折可能,避免漏診。
診斷推薦超聲、CT或MRI,X線片易漏診。
急性撕脫骨折可嘗試保守治療。
對于撕脫骨折是否影響患者的預后存在爭議。
手術需根據骨塊大小選擇復位固定或韌帶重建。對于手術的病人,骨折塊較大時可行骨折復位內固定;對于較小骨塊可行骨塊切除韌帶止點重建;對于較大骨塊,切除后可能需要行韌帶重建
來源:足踝一昇
作者:吳一昇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