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牛郎織女雕塑,從715萬元的造價到207萬元的核定結算,兩組數字的巨大落差,不僅揭開了一個脫貧縣在項目建設中的荒誕與混亂,更讓公眾看到了權力失范與監管缺位帶來的沉重代價。當河南魯山縣的這尊雕塑在2023年七夕節揭幕時,沒人能想到,它會在兩年后以多人獲刑的結局,成為基層治理中“形象工程”反噬的典型案例。
作為2020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縣域,魯山縣的財政狀況本應將每一分錢都用在鞏固脫貧成果、改善民生福祉的刀刃上。但現實卻是,當地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斥資715萬元打造這尊雕塑。更令人咋舌的是,經第三方工程咨詢公司重新核算,其合理造價僅為207萬,中間500余萬元的差額,成了權力尋租與利益輸送的灰色地帶。
事件的調查結果撕開了項目全流程的漏洞:先建后招的程序違規,讓招投標制度形同虛設;圍標串標的操作手法,使本應公平競爭的市場淪為少數人的“提款機”;而價格虛高的背后,是相關負責人對公共資金的漠視與濫用。最終,縣住建局原局長被免職,分管副職被判刑,涉事企業及相關人員也受到法律懲處,一連串的問責,為這場鬧劇畫上了帶有痛感的句號。
這場雕塑風波,本質上是“政績沖動”凌駕于民生需求之上的必然結果。脫貧縣的發展,需要的是能真正惠及百姓的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非華而不實的“形象地標”。魯山縣的教訓深刻揭示,當地方治理者將“看得見的政績”置于“摸得著的民生”之前,當項目決策缺乏科學論證與民主監督,公共財政就可能變成少數人變現的工具,脫貧成果也會因此蒙上陰影。
從陜西韓城1.9億元的“鯉魚躍龍門”景觀到甘肅榆中縣6200萬元的仿古城門,類似的“形象工程”在多地反復上演。這些項目往往打著“文化建設”“城市名片”的旗號,實則是個別官員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捷徑。對于剛剛脫貧的縣域而言,這種行為的危害尤為嚴重——有限的財政資金被浪費,本可用于教育、醫療、產業扶持的資源被挪用,不僅拖慢了發展步伐,更傷害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
如今,法律的嚴懲為這場鬧劇劃下了界限,但留下的反思遠未結束。如何建立更嚴格的項目決策機制,讓每一筆公共支出都經得起推敲?如何強化對基層權力的監督制約,防止“拍腦袋”決策演變成“撈好處”操作?如何引導地方治理者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將民生冷暖放在首位?這些問題,考驗著每一個致力于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者。
207萬元的核定造價,不僅是對一尊雕塑的價值重估,更應成為對所有公共項目的警醒:在民生需求尚未完全滿足的地區,任何脫離實際的“大手筆”,最終都可能變成刺傷發展的“雙刃劍”。唯有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才能讓脫貧成果真正扎根土壤,讓發展之路走得踏實穩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