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漂泊近百年的戰國時期子彈庫楚帛書"回家"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楚帛書究竟是何方“神物”?為何流失海外近百年才得歸鄉?
為了解答這些疑惑,《中國收藏》雜志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的王藝老師,為大家解開楚帛書的前世今生——那些藏在帛紋里的未解之謎,那些橫跨東西的漂泊往事,都將在這里一一揭曉。
文、圖丨王 藝
竹帛、金石、盤盂,都是古代知識傳承的重要載體。無論在傳世文物,還是百多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史中,竹簡、金石、盤盂都已然蔚為大觀,而帛書則僅見于長沙子彈庫楚墓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其中,1942年在長沙子彈庫經由盜掘出土的楚帛書,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帛書實物,也是唯一存世的戰國時期帛書,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
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楚帛書實為至少兩件獨立絲織品,其保存狀況與整理過程存在顯著差異。“第一帛書”即廣為學界所知的《四時令》,因保存狀態相對完好,早期由蔡季襄成功揭取并裝裱,形成目前所見完整的方形帛書載體(47厘米×38.7厘米),圖文內容清晰可辨。“第二帛書”是現在所謂的第二卷《五行令》與第三卷《攻守占》。這一部分帛書在出土時已呈嚴重粘連狀態,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進行安全剝離,故長期保持原狀封存。近年通過多種科技手段的介入,文物保護專家對其實施保護性揭剝,并根據目前已經揭剝出來的少量碎片和可辨識部分的文字內容,將之分為兩組,暫定名為《五行令》與《攻守占》。但第二帛書絕大部分區域仍因纖維碳化、墨跡暈染等原因無法完全揭剝或釋讀,其具體內容、文本結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第一帛書的關聯性尚屬未解之謎。這一狀況凸顯了戰國絲織品文物保護的復雜性,也為未來技術發展下的進一步研究保留了空間。
從較為完整保存的第一帛書《四時令》中可以看出,帛書以絲織品為載體,墨書和彩繪結合,圖文并茂。《四時令》楚帛書47厘米的長度相當于古尺的二尺。其內容被學者分為三篇,中心兩大段純文字分別為甲篇(“歲”)和乙篇(“四時”);四角的四種樹木圖像和四周均勻分布的十二神像及圖像旁的少量文字說明,圖文互證,成為丙篇(“十二月”)。
楚帛書《四時令》原件
楚帛書 蔡修渙(蔡季襄之子)摹本
楚帛書 商承祚摹本
甲篇“歲”篇,講月行側慝所伴生的災異及避忌;乙篇“四時”篇,文字方向與甲篇相反,講創世神話,涉及伏羲、女媧、炎帝、祝融、共工等我們在傳世文獻中已經耳熟能詳的上古神名。宇宙初創之時,伏羲女媧結合,生下“四子”(四神)代表春夏秋冬四時;在天地發生混亂之后,炎帝、共工、祝融和四神都參與了宇宙秩序的重建。丙篇“十二月”篇圖文并茂地環繞在中心甲乙二篇文字之外。四角每角各繪一樹木,分別涂青、赤、白、黑四色,象征四神;四邊每邊各繪三神像,共十二神像,按順時針方向排列,以四木為隔,象征一年四季中,每個季節各三個月;這些神像的形象混合了人獸特征,充滿想象的色彩(如鳥首人身、三頭人身等形象)。每神像旁注有神名、職掌以及當月舉事宜忌。“四時令”集中體現了戰國楚人的宇宙觀、創世神話和歷法思想,一些內容與傳世文獻中我們所熟知的《山海經》《楚辭·天問》可互為印證。
第二卷《五行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月名圖,二是月名下面的文字,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第三卷《攻城占》則講述的是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
楚帛書 《五行令》殘片正反面
楚帛書 《攻守占》殘片之一正反面
楚帛書目前還無法揭開的殘片
楚帛書作為一件舉世無雙的重要文物,其坎坷的流轉過程超越了其作為文物的學術價值,使之成為標志著全球文化遺產治理體系迎來歷史性轉折的新范例。
1942年,在日寇攻打長沙的炮火之間,楚帛書遭盜掘出土,最初由蔡季襄收藏并研究。1944年長沙淪陷,蔡季襄攜家眷出逃,其妻女在輾轉途中為免遭日軍凌辱,毅然選擇投江自盡。蔡氏落足于安化之后,懷著對妻女沉痛的思念,完成了《晚周繒書考證》這部楚帛書研究的開山之作,使得這件文物的重要學術價值為世人所知。1946年,蔡季襄攜帶帛書前往上海,結識了在華從事間諜工作的美國情報人員柯強(JohnCox)。柯強以“幫助拍攝紅外線照片”以便更清晰地解讀文字為由,從蔡季襄手中借走帛書;雙方簽訂協議,約定“拍攝完成后立即歸還”;但柯強既未拍攝圖片,又不肯歸還,還私自將帛書偷偷運往美國。蔡季襄多次寫信催討,委托律師交涉,但均無果而終。
柯強曾用來裝楚帛書的盒蓋
2017年,蔡季襄當年催討帛書的信件、協議等檔案經由《子彈庫帛書》的出版得以公開,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證明柯強的行為屬于欺詐性占有。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德安(DonaldHarper)教授在整理檔案時,發現了柯強當年存放帛書的盒蓋,上面有楚帛書在美國福格博物館的借存標簽,證實了帛書自1946年起即被非法運至美國。
基于這些證據,中國國家文物局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向美方提出正式追索請求。2024年至2025年,中美雙方經過多輪談判,最終達成歸還協議。2025年5月18日,楚帛書的第二、第三卷正式移交中國,成為近年來中國通過法律途徑成功追索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本文節選自2025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志)
編輯丨王何
校對丨鄭爽
設計丨周倩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