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基輔街頭,陽光清冷。一名手提購物袋的男子走向路邊的車輛,突然,蒙面人從街角閃出——五聲悶響后,男子倒在血泊中,襲擊者消失無蹤。倒下的不是普通市民,而是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上校沃羅尼奇。這一幕發生在7月10日,距離烏克蘭安全局總部不到5公里的地方。
短短72小時后,基輔南郊一棟偏僻公寓被特種部隊包圍。槍聲驟起,兩名俄羅斯特工——一男一女——被當場擊斃。SBU局長馬柳克站在現場宣布:“復仇完成。”
沃羅尼奇遇刺現場宛如諜戰電影。監控畫面顯示,一名戴鴨舌帽的男子突然逼近,從腰間抽出帶消音器的手槍,向駕駛座連開五槍后轉身撤離。十秒之內,一切結束。不遠處,一名女性同伙負責望風掩護,兩人隨即分頭消失于街巷。
這位上校絕非普通目標。作為烏克蘭對俄情報行動核心策劃者,他主導的“蛛網行動”曾重創俄軍轟炸機部隊,造成超70億美元損失。在俄方眼中,他是“必須鏟除的中樞人物”。
烏方的反擊迅如閃電:
SBU聯合警方全城搜捕,利用監控網絡、車牌識別及手機信令追蹤鎖定目標
7月13日清晨,局長馬柳克親率特種部隊突襲基輔南郊安全屋
勸降遭拒后爆發交火,兩名俄特工被當場擊斃
從完美刺殺到復仇終結,僅用三天。這場對決揭開了俄烏戰爭第四年的殘酷暗面。
當正面戰場陷入僵局,一條隱蔽戰線正悄然升級。俄烏之間的“特工戰”已從輔助手段演變為核心對抗領域。
烏克蘭組建了專門滲透俄占區的“鋤奸隊”,對親俄官員實施定點清除;俄羅斯則頻繁開展“低可識別度”破壞行動——2025年6月,一輛摩托車行李廂突然爆炸,策劃者正是身份全假的“女友”。
此次暗殺與反殺濃縮了混合戰精髓:
復仇邏輯:沃羅尼奇之死疑似俄方對“蛛網行動”的報復
心理震懾:公開監控畫面本身即是一種心理戰,暗示“死亡可能在轉角等待”
能力宣示:烏方三天破局,展示其反情報網絡效能
“在傳統戰場僵持下,特工戰成為雙方彌補戰術劣勢、打亂節奏的重要手段。”一名安全專家分析,“這是低成本高回報的戰爭方式”。
俄方此次展現的刺殺技藝堪稱“克格勃教科書”:虛假身份潛伏、冷兵器式近距射殺、分頭撤離。但這種復古手法遭遇現代監控體系的嚴峻挑戰。
技術正在重塑間諜戰場:
烏方通過城市天網系統迅速鎖定特工軌跡,傳統人力潛伏難遁形
俄軍啟用AI情報分析系統,篩查12萬人數據庫鎖定高價值目標
北約提供衛星定位與信號解密技術,使烏軍能精準斬首俄海軍副司令
“這對‘鴛鴦特工’組合展示了老派刺殺的干凈利落,但在攝像頭密布、數據聯網的城市,暗殺者幾乎只能寄希望于一擊必中。”情報史學者指出,“即使成功,也難全身而退”。
當俄羅斯培養120名AI特工、烏克蘭訓練200名神經毒劑暗殺小組時,技術賦能的暗戰已邁向更危險維度。
這場較量打破了情報戰的傳統默契。以往,間諜被捕通常面臨驅逐或交換;如今,“當場擊斃”成為選項,徹底撕毀潛規則。
危險信號正在顯現:
俄情報系統內部恐慌蔓延,信息傳遞效率驟降30%
烏方反殺模式趨近“反恐范式”,獲西方情報支持
朝鮮宣布向俄提供其所需彈藥的40%,沖突國際化加劇
“當暗殺成為常規,我們是否正在步入‘沒有前線、無處安全’的戰爭新時代?”有分析警示。更令人憂心的是,一旦這類行動擴散至北約國家,或將引爆不可控的地緣連鎖反應。
基輔街頭的槍聲,本質是全球對抗的局部顯影。俄烏戰場已成大國博弈的“代理試驗場”。
西方深度介入情報戰線:
美國CIA與英國軍情六處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北約培訓協助SBU建立“反滲透-反監控-反破壞三位一體機制”
暗殺事件后,美國海軍立即將核潛艇部署冰島,英法簽署核威懾協調宣言
莫斯科則將戰爭視為對西方壓制的反擊,其情報機構重拾冷戰時期的“間諜范式”,利用商人、記者等“非典型人員”執行任務,模糊敵我界限。
“這不是常規戰爭的勝負較量,而是對國家安全的底線侵蝕。”布魯塞爾安全研究員警告,“當槍口轉向情報官員,戰爭已沒有安全后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