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蘭州交通大學“青苗傳音”推普暑期社會實踐團懷揣青春熱忱與使命擔當,深入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以“推普助農與教育幫扶”雙輪驅動,通過系統化籌備、多元化實踐,在黃土高原上書寫了一段“語言賦能鄉村”的生動篇章。
精心籌備筑根基 青春整裝再出發
為確保實踐活動安全高效開展,6月25日起,實踐團便開啟周密籌備。團隊負責人許彤組織行前會議,明確“推普+文化傳承+產業賦能”核心任務,學習國家推普政策與鄉村需求報告,并將成員科學劃分為統籌規劃、宣傳推廣、后勤保障、影像記錄、安全應急等五個專項工作組,細化行程安排與安全預案。7月3日的破冰活動與安全部署會,進一步凝聚了團隊合力,強調紀律規范與專業準備,為實踐活動筑牢組織與安全根基。 實踐期間,團隊嚴格踐行籌備要求,每日召開工作例會,會上精準指出前一天工作中的不足,細致部署當日任務安排,讓實踐工作在總結與規劃中有序推進。同時,每位成員都將安全準則牢記于心,在走訪調研、活動開展等各項工作中嚴格遵守安全規范,全程確保了實踐活動的安全進行,讓前期的周密籌備真正落到了實處。
多維推普入基層 語言橋梁連民心
實踐團自7月4日冒雨奔赴靜寧,至10日離開,始終以推普為核心展開系列實踐活動。實踐團扎根王川村開展普通話調查,隨后堅持“每到一處、推普跟進”,足跡覆蓋周邊村莊與社區。他們張貼“說好普通話,架起溝通橋”等海報,通過問卷調研、面對面訪談收集村民普通話使用數據。面對老年群體耐心解讀問卷;與村民交流時,既講推普日常實用價值,也談其對農產品外銷的長遠意義。規范流程加暖心溝通,讓普通話推廣在輕松氛圍中扎根鄉村,為后續工作積累了扎實數據。成員們還創新設計了“語言+特產”宣傳折頁讀本,融入靜寧蘋果、燒雞等故事,附上有聲二維碼,方便村民學習,讓推普更接地氣、更入人心。
紅韻潤心傳薪火 推普助力文化興
循著紅色足跡,實踐團走進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在日晷廣場感悟長征精神;在毛澤東舊居追憶崢嶸歲月。成員們將推普與紅色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在向游客與村民講解時,既深刻闡釋普通話對紅色故事傳播的深遠意義,又結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闡明其在促進人際交流、助力鄉村發展中的現實價值。一句句耐心引導如春雨潤物,讓“紅色精神借語言傳遠”的理念深入人心,更讓普通話成為承載紅色記憶、傳承紅色文化的有力“翅膀”,讓紅色薪火在清晰通暢的表達中代代相傳。
聲入產業促發展 語通四海助增收
實踐團聚焦靜寧特色產業,深入探尋普通話蘊含的“經濟價值”。在德美現代農業智慧園,成員們看到連片果園里掛滿紅彤彤的靜寧蘋果,了解到這一特色產業已帶動近20萬貧困人口脫貧;在果園與電商直播間里,普通話正成為果農們的“致富密碼”——與外地客商談價簽單時,清晰的表達避免了溝通誤差,電商直播帶貨時,標準的發音讓更多人了解到靜寧蘋果的優良品質,有效打開了外銷市場;在八里工業園區的高家燒雞店,鹵香四溢的車間里,傳承人一邊翻動鹵制中的燒雞,一邊感慨:“百年老湯的香味,得靠標準普通話傳向全國。”無論是線下接待外地游客時介紹風味特色,還是線上通過短視頻平臺推廣,規范的語言都讓這道非遺美食的名聲越傳越遠。 從飄香的果園到忙碌的車間,實踐團真切見證了普通話如何從日常溝通工具,逐漸轉變為推動產業升級、助力農民增收的“語言通行證”。
語潤童心育新苗 文化傳承有新力
在靜寧縣崇文路社區,實踐團為青少年精心打造了“推普小課堂”。課堂以趣味方言互動破冰,瞬間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隨后用色彩鮮亮的漢字拼音卡片教學,搭配緊張刺激的拼音大比拼、妙趣橫生的繞口令等活動,孩子們爭相舉手參與,清脆的朗讀聲、歡快的笑聲此起彼伏,學習興趣被充分點燃。 更令人欣喜的是,實踐團組建的“推普小分隊”成了社區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孩子們表示會主動在鄰里間展示學到的普通話知識,把課堂上的歡聲笑語帶到街頭巷尾。這些小使者既是普通話的學習者,更是傳播者,他們用同齡人的語言和方式,讓普通話在社區里更易被接受、更廣泛地流傳,為鄉村推普注入了持久的青春活力,也讓語言傳承有了生生不息的少年力量。
文博探源承文脈 語通古今續華章
走進靜寧縣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在玻璃展柜前駐足凝視:“靜寧七寶”泛著溫潤光澤,齊家文化的神秘魅力透過玉器紋路緩緩流淌;秦漢瓦當的云紋依舊清晰,魏晉銅飾的肌理尚存溫度,指尖輕觸展柜玻璃,仿佛能觸摸到跨越千年的歷史脈絡。展廳內,講解員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將每件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娓娓道來。那些曾被方言隔閡的歷史細節,在清晰的表達中變得鮮活可感,讓本地居民得以跨越語言壁壘,真正深入理解家鄉文化的深厚底蘊。 實踐團成員在聆聽中深刻體悟:普通話從來不止是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維系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它讓沉默的古老文物“開口說話”,讓靜寧大地上沉淀的歷史底蘊,在新時代的語言橋梁上煥發出蓬勃生機。
蘭州交通大學“青苗傳音”推普暑期社會實踐團以“尚德、勵志、博學、篤行”的校訓為指引,從前期籌備的細致部署到實地實踐的多元深耕,用青春之力將普通話推廣深植于鄉村教育的沃土、文化傳承的脈絡與產業發展的肌理。他們踏遍黃土高原的溝壑田埂,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的厚度;穿梭于集市社區的煙火人間,用語言架起連通內外的發展橋梁,讓普通話成為撬動靜寧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村莊上,老鄉們握著宣傳折頁讀本時豎起的大拇指;社區課堂上,孩子們舉著拼音卡片放聲朗讀時綻放的稚嫩笑臉,都在無聲訴說著這份努力的價值。這支青年團隊以知行合一的實踐,詮釋著新時代學子的擔當,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絢麗綻放。
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回程的車窗將田野漸次拉遠,車轍碾過的黃土路上,關于土地與責任的種子卻在心里悄悄扎根。“三下鄉”從不是終點,而是讓我們帶著對鄉村的深層理解與責任覺醒,重新出發的起點。或許未來未必常回這片土地,但這段時光淬煉的真誠、務實與擔當,早已成了生命里不會褪色的底色。
——張 宸
從品味靜寧蘋果的甘甜、燒雞的酥香,到田間地頭教普通話的認真、社區小課堂里的歡笑聲;從挨家走訪時記滿民情的筆記本,到博物館里觸摸歷史的沉浸式學習…… 正是這些細碎日常與共同挑戰,將團隊的每顆心緊緊系在一起。我們終于懂了,推廣普通話從來不止是教說話,更是為鄉村架起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
——劉東昉
靜寧的推普時光,像一雙溫暖的手,讓我觸摸到語言背后躍動的鄉村脈搏。某個瞬間忽然徹悟:普通話從不是簡單的交流工具,而是打破信息壁壘的鑰匙,是讓鄉村與外界平等對話的底氣。這方水土的振興,既要產業在土地上扎根,更要語言的根系深扎土壤——讓每一份耕耘的努力被清晰聽見,讓每一份向上的渴望被準確傳遞。
——鄭詩琪
靜寧推普之行,讓我對語言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認知。于鄉村而言,普通話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是激活鄉土活力的密鑰:鄉親們用它和收購商順暢洽談,讓蘋果的芬芳飄向更遠的市場;用它在鏡頭前講家鄉故事,讓黃土高原的風情被更多人看見。推普為鄉土與外界架起橋梁,讓發展的機遇在城鄉間流轉,讓鄉村的價值被清晰彰顯——這正是助力鄉村振興最本真的意義:讓每一份扎根土地的力量,都能被看見、被傳遞。
——范玉珍
車駛離靜寧時,心里裝著的是沉甸甸的收獲。看老鄉們攥著宣傳折頁讀本逐字拼讀的專注,孩子們舉著拼音卡追來問,才真正明白,我們不只是在推廣普通話,更是在為靜寧的故事搭建通往外界的橋梁。最暖的是隊友們的溫度,我們共守一盞燈改材料到深夜,圍坐談天分享心事,連泡面復盤時眼里閃爍的同頻光芒,都從未讓誰落單。我也悄悄在成長,從最初的慌手慌腳到后來的從容應對,熬紅的眼眶、改皺的方案紙,都成了心底的底氣。這個夏天,值了。
——許 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