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業文明遇見佛像造像,當機械齒輪聲混響誦經韻律,在「暮鼓·晨鐘四方」個人展中,藝術家呂思斯以電子工業為媒介,重構中國傳統美學的抽象表達。這場跨越工業與廟宇的創作之旅,既是對文化身份的尋根,更是用賽博時代的語言發起叩問:在數字洪流中,我們將如何用技術守護心靈的「晨鐘暮鼓」。
點擊觀看完整視頻
“暮鼓晨鐘”,
自我修行的聲音紀實
藝術家呂思斯在「暮鼓晨鐘·四方」展覽現場【攝影:徐爭】
呂思斯曾在英國長居多年,其創作深受歐洲舊工業時代遺址及90年代電子樂、工業音樂的啟發。作為藝術家與音樂人發展出集影像、音樂與演出等多線并行的多媒體藝術實踐。對于工業的迷戀,并非出于懷舊。他把工業工具與空間視作一種實體的檔案庫,并通過采樣、混切、編輯與合成,將人們熟悉的打印機、紡織工廠及工業遺址的影像與聲音轉化為基于節奏的抽象圖景,歷史的殘響被化為關于未來的隱喻——或是令人不安的反烏托邦狂喜,或是充滿崇高感的工業贊歌。
在回國并移居上海后,呂思斯于2020年開啟全新創作計劃“暮鼓晨鐘”。文化身份上的轉變驅使著他在藝術語言上自覺轉向:他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視覺聲音元素與當代工業影像及聲景并置、對峙或融合;并將傳統文化背后的時間觀念、儀式結構與宇宙觀納入創作,建立區別于線性發展觀敘事的復調結構。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現場【攝影:徐爭】
“我的創作始終被現代文明所牽引:工業、數字藝術與電子音樂,在英國長居多年后,我回到了故鄉,并移居上海。這個決定意外地成為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契機——在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疏離感中,我迎接了一場遲來的眼與心靈的沖擊。”
禪林中, “暮鼓晨鐘”意為僧侶們夜寢擊鼓,晨起鳴鐘,日復一日的規律活動——以2017年數字視聽作品《?》為契機,藝術家呂思斯的“暮鼓晨鐘”計劃正式啟動。 “暮鼓晨鐘”計劃首次亮相于超媒體的元邦元宇宙世界中,也是此計劃的第一次虛擬放「陣」。
“暮鼓晨鐘”計劃的核心概念是「陣」的創造,不限于具體形式,融合裝置、表演、聲音、音樂、繪畫和視頻等多重媒介的共創,深入探索聲音與圖像、虛擬與現實、藝術與人類、傳統與先鋒之間的多層互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挑戰先鋒精神和創造力的獨特性; 通過多感官的互動體驗,向內尋找自身的能量和頻率,喚醒內心深處的共鳴與感知。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展覽現場【攝影:徐爭】
工廠與廟宇,
在賽博時代文化尋根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現場【攝影:油罐藝術中心】
2025年7月5日至9月7日,藝術家呂思斯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其最新個展「暮鼓晨鐘·四方」,呈現其于2025年創作的同名最新影像與裝置作品。
作為“暮鼓晨鐘”計劃的最新篇章「四方」,呂思斯回歸了早期的靈感采集方式,走訪中國多處古老廟宇與現代工廠采集影像與聲音。他將鏡頭聚焦于山西地區的宗教塑像,這一選擇幾乎是種本能——山西的泥塑造像風格極為多樣,且體現隨時代發展不斷演變的審美與技藝表達,其中更留存著大量民間神靈的塑像。
這些游走于儒釋道三教間的神靈,神圣又世俗,為回應人們在現實中的實用性與功能性需求而誕生。呂思斯逐一記錄下這些正典或非正典神祇塑像的各樣姿態、神情與肌理,與工業影像共同組成一部多章節的四頻影像作品。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現場
“我選擇回歸最樸素的靈感采集方式,奔赴各地的工廠與無人的古老廟宇,以鏡頭和錄音設備觸碰空間,感受信仰造像的能量。舊電子工業的殘骸、廢棄電子元件、老廠的圖紙、自動化工廠的機械律動之聲,它們與佛家與道家的美學之相、樂音、法器之形相互融合。聲音塑造圖形,筆觸召喚旋律,我嘗試探索一種‘中國傳統具象的抽象美’ ,以媒介的碰撞激活感官本能,構成一個可沉浸于其中的場域。與其說這是一件作品,不如說是一場借由創作表達完成的自我洗禮與認知之旅。”
此次展覽是呂思斯在中國舉辦的首次大型個展,同時標志了他首次將裝置、影像、演出、聲音與展覽深度結合的重要實踐。
在油罐的圓形空間中,呂思斯以四面屏幕搭建出一個方形結構。設若油罐藝術中心是藝術家呂思斯暫且的生存方圓,他即以「方」回應「圓」——四面屏幕,構成方,回應偌大的天幕,構造起對于自古以來我們對于天圓地方的天然想象。觀眾無法從單一視角完整觀看環境全貌,卻將在游走時觸發因空間結構而變化疊加的不同聲景。運動中的工業空間、模糊的工人身影與凝固的佛教塑像影像交替出現;重復的機械聲響、平靜的氛圍音樂與激烈的電子樂構成密集混響。
場域中偶爾出現的人聲誦經韻律,穿插在不同章節間,成為某種安定感的來源。它們聽感神圣莊嚴卻似是而非,是呂思斯訓練人工智能學習自身聲音后生成的“錯誤”結果。這些聲音在音調與節奏上近似于誦經,在語義與發音上卻悄然偏離,提示著信仰、技術與個體之間愈發模糊的邊界。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現場
在空間正中央、四張屏幕背后圍成的方形之中,將放置一張圓形站臺,觀眾可站立于臺上,聲音從四周均衡反射至中央,臺下放置的低頻音響向身體傳來共振。在其頭頂上方,金色的工業塔鉆懸吊其上,似法器一般肯定著站立者的存在。呂思斯試圖在場域中創作一個儀式,觀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為能量流動的中介。他們的感官也將從外部感知轉向內部求索,尋找自身的能量和頻率。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現場【攝影:徐爭】
“暮鼓晨鐘”的命名源于佛門中僧侶每日夜擊暮鼓、晨鳴曉鐘的日常儀軌,這一創作亦是藝術家對自身的某種修行實踐。「四方」中的六個章節,既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當代工業在不同狀態下的碰撞與交織,亦分別對應著這場修行之旅中不同階段的情緒維度:時而冷靜與智慧、時而憤怒與沖撞、時而憐憫與低語。盡管具體的人類形象在其中缺席,這些藝術家私人情緒的回響、與人類集體勞作的痕跡——在車間中、在佛眼中——卻無處不在。
這出由非人類之物演繹的多幕劇,持續召喚著個體的情感與集體的記憶,演出一場屬于技術時代的浪漫主義史詩。直至影像最終歸于抽象與微觀,一切形象退去,只留下仿佛源自意識深處的細碎波動與閃爍。
呂思斯個展「暮鼓晨鐘·四方」布展現場
展覽信息
暮鼓晨鐘·四方|呂思斯個展
2025年7月5日-9月7日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