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高頤闕雕刻藝術探源
高頤闕,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青江街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故益州太守高頤墓闕,建于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東闕殘,西闕完好,且墓、碑、神道、闕及辟邪獸總體布局保存完整,為全國現存約30座漢闕之首。
銜劍饕餮
銜劍饕餮
闕由座、身、樓、頂四部分組成,主闕13層,高6米、寬1.6米、厚0.9米,子闕7層,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它集建筑、書法、雕刻藝術于一體。其建筑為仿漢木構,書法為漢隸,雕刻內容廣泛,題材多樣,經考大都源于《左傳》《山海經》《呂氏春秋》《史記》等史籍文獻,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歷來受到海內外知名人士、學者、專家的青睞,如宋代的趙明誠、王象之,明代的楊升庵,清代的何紹基、劉喜海、李調元、黃云鵠、康有為,民國時期的魯迅及海外人士等,且有專著面世。
高頤闕的雕刻藝術主要集中在樓部,所涉人物故事,奇禽異獸、花草樹木等達上百種類,是漢闕中罕見的。近年來筆者重點研考了部分高浮雕的人物故事,奇禽異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考述于后。
南北面樓部第一層,中櫨斗之上,兩縱橫枋頭之間各雕一獸,面目猙獰,兇猛可怕,南面者口銜魚,北面者口銜劍。
關于此圖說法有三:
《左傳·文公十八年》載:“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謂之饕餮 。”
《呂氏春秋·恃君》載:“雁門之北,鷹集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
《山海經·北次二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鶚,是食人。”
是民族,是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饕餮”獸較為合理。
樓部北面第二層,即斗拱層(一斗二升斗拱3朵)。左邊二斗拱間,一獸,一鳥。其獸為蓬尾九岐,且高高豎直上翹,前足抬起作行走狀,肩生翼。
《山海經》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九尾狐與三足烏
九尾狐非尋常所見狐之主要特征,而是變狐的"蓬尾"為九尾,當然,這不是數字的變化游戲,而是古人關于數的觀念的體現。徐整《三五歷記》(《藝文類聚》卷一引)載:“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舞有“九招”,樂有“九歌”,“九”數得到較多的應用。
《孝經·援神契》載:“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春秋運斗樞》載:“機星得則狐九尾,而白狐至,國民利,不至,下驕姿(《潛潭巴》)。”“九德至,則九尾能得其所,子孫繁息,于是,明后當盛也(《白虎通義》)。”
《抱樸子》載:“狐、貍皆壽八百歲”,可見其亦是長壽的象征。在神話中,九尾狐常伴于東王公、西王母身旁;在藝術表現上,通常夸大其尾部特征。
但此處尾的刻畫并不是九數之尾,而是一尾九岐,作循序的變化,或高高豎起,或平平橫拖。肩生雙翼,以示能隨眾神升飛。故此圖應為“九尾狐”或“九尾狐與三足烏”。
九尾狐右邊,二斗拱間,為二鳥,一大一小:大者立于樹上,引領取樹上之果(嘴含果);其下右邊一小者,回首相望。
《山海經·西山經》載:“三青鳥居‘廣圓百里’之三危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其象為‘赤首黑目’,又名三青鳥,其職為西王母取食。”
圖中較大之鳥形體健壯,三足長喙,形如涉禽,口中含食,立兩足而舉一足,作取食之狀,顯然非宛轉依人之小鳥,而是多力善飛之猛禽。在神話中,其形象多樣,不僅服役于西王母,亦侍奉東王公。故此圖應為 “三青鳥(三足烏)為西王母取食圖”。
▌來源:雅安西康博物館(趙彤)
▌編輯:彭勇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