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簽條約,歐洲“抱團”求變
7月17號,德國總理默茨跑到英國,和首相斯塔默簽了份《英德雙邊友好與合作條約》,也叫《肯辛頓條約》。這可是二戰后英德兩國分量最重的雙邊協議。
條約里有安全承諾,兩國承諾在發生戰爭時相互援助。不過這只是政治表態,北約的集體防御義務還是核心。德國官員說,這條約是為了填補英國脫歐后的協調空白,不是搞獨立軍事同盟。
在防務合作上,英德打算聯合開發射程超2000公里的遠程導彈系統,十年內交付,還一起出口武器,像“臺風”戰機、“拳師”裝甲車,這是為了應對美國的不確定性,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移民問題上,德國立法把“協助偷渡至英國”定為犯罪,2025年底生效,還要打擊偷渡船只的供應鏈。畢竟2025年英吉利海峽偷渡人數都超2.2萬了,這對斯塔默政府很重要。
經濟和民間交流方面,設了200億英鎊投資項目,能創造600個崗位,還簡化簽證流程,德國學校赴英免簽,英國旅客能用德國機場電子通道。
這條約象征意義大于軍事變革,是英國脫歐后和歐洲大國重建關系,德國想拉英國“替補美國”。英法德三邊協調機制也在激活,應對各種問題,但三國利益有差異。工黨政府上任后修復和歐盟關系,這次簽約是“非正式重返歐洲”的關鍵一步。
英德簽條約,是想抱團應對美國政策風險、俄烏沖突和移民壓力,但德國內部不穩,英國能否持續投入歐洲防務也存疑,“抱團取暖”的歐洲人,在不確定的世界里,試圖自己攥緊打火石,火光能亮多久,還得看錢和政治團結夠不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