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聲中閱讀
文/戴州珊
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一直是一個旁觀者。
我是一個聾人,我的耳朵無法聽見任何聲音,但我依舊通過文字與書籍,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聲音”,是閱讀和寫作給予了我與世界對話的機會。在這個靜默的空間里,我用筆與紙勾畫出夢想的軌跡,用文字訴說心底最深的渴望。通過閱讀,我汲取了創作的靈感;通過寫作,我在無聲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從小,我便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喜歡在姑媽單位的閱覽室里遨游書海。而在我所讀的重慶市啟聰學校,常常組織讀書活動,更是激發了我對閱讀的熱愛。班級里也有著濃厚的讀書氛圍,老師經常推薦好書。我不僅自己沉迷其中,還積極引領同學們一起閱讀,并在初中時被評為區書香少年。通過讀書,我希望將這份對閱讀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傳遞給更多的人。
我對閱讀的興趣源于那些經典書籍。小時候,我第一次讀到《紅樓夢》,那濃郁的文字香氣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讓我感到既迷茫又著迷。書中的每一行字,都像是打開了一扇窗,帶我窺見了一個別樣的世界。盡管我聽不到書中人物的笑語和淚水,但文字本身卻深深打動了我。賈寶玉的情感起伏,林黛玉的孤獨與敏感,仿佛我也能感同身受。每當我翻閱這些文字,我仿佛進入了那個盛大的紅樓夢境,感受著那份從未親身經歷的愛恨情仇。
作為一名聾人,我常常更加能體會到文字中的孤獨與寂靜,而在《我與地壇》讓我在孤獨與寂靜之中,對生命與閱讀有了更深的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慢慢感受到了作者史鐵生與北京地壇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地壇的靜謐與深沉,雖然有孤獨感,但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正如我在無聲世界中的體驗。地壇不僅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它還是作者與自己內心對話的空間,讓我明白孤獨并非不可戰勝,它能成為我們通過閱讀追尋真理與自我發現的動力。通過這本書,我學會了如何在沉默中找到力量,如何在寂靜中領悟生命的深度。
余華的《活著》則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盡管它講述的是一個艱難的故事,但我從中看到了人類在困境中的堅韌與不屈。書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失去親人、家庭破碎、生活貧困的困境,但他依舊活著,并試圖從悲痛中汲取生存的意義。對于我而言,閱讀《活著》不僅僅是感受悲劇,更是讓我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堅持,如何在寂靜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殺死一只知更鳥》也給了我不小的影響,書中正義與勇氣的主題深深打動了我。在我無法用聲音表達自己意見的情況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盡管沒有聲音,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行動和思考來捍衛正義,改變世界。這本書啟發我要勇敢去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在我決定開始寫作時,我并沒有太多的猶豫。我的第一本小說《喜灰之我們的末日》便是在我對動畫片和經典名著的熱愛中誕生的。這部小說結合了我對動畫的喜愛以及文學作品的影響,講述了一個幻想世界的末日故事。雖然這部小說屬于動畫風格,但它融入了許多我從名著中得到的創作靈感。通過這個故事,我試圖將虛幻的世界與現實的情感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我所在學校的校長,一直兢兢業業地為孩子們,尤其是聾人學生們的未來而努力。校長不畏艱難,給孩子們帶去了知識和希望,他的無私奉獻深深感動了我。我想寫一部與他有關的小說,表現出一位特殊教育老師如何通過藝術喚醒聾人學生內心的聲音。在這部小說中,主角是一名聾人女孩,盡管她的世界是無聲的,但她依舊通過舞臺表演與藝術表達出情感。她的成長經歷與我自己的境遇不無相似。這部作品是我對聾人群體的一種致敬,也是我對特殊教育老師辛勤付出的贊美。
通過閱讀,我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通過寫作,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盡管我無法用耳朵聽見世界的聲音,但我依然能通過文字與世界對話,表達我的思想和情感。閱讀和寫作,讓我打破了聾人的困境,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我相信,在無聲的世界里,我依然可以在書中品讀,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在無聲中與書籍為伴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