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信泉將軍臨終時,對妻子俞惠如交代骨灰處理事宜。他要求在北京找一處地方埋下骨灰,栽上一棵松樹,認為這樣可美化環境,也方便子女前往探望。妻子詢問是否留部分骨灰放八寶山,他明確拒絕。
1940年,吳信泉任八路軍五縱隊新二旅政委,率隊到皖東北泗縣魏營區。地方領導召開歡迎會,區工委委員俞惠如主持并致歡迎詞,吳信泉代表旅領導講話。會后宣傳隊表演節目,兩人在臺下觀看,吳信泉詢問俞惠如基本情況,得知其12歲參加工作、16歲承擔多項工作后產生好感。新二旅宣傳隊住在俞惠如辦公的院子,俞惠如因愛唱愛跳與宣傳隊成員熟悉,后寫下參軍申請獲批,分配到宣傳隊任“分隊附”。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介紹吳信泉情況,提議做兩人介紹人,俞惠如起初未表態,后因與吳信泉接觸增多,認可其優點,找李雪三同意由其作介紹人,確定婚姻關系。
1940年9月,吳信泉接電報需赴延安參加六中全會,動身前向俞惠如告別,俞惠如表示會等他回來,即便他遇敵犧牲也會守一輩子。12月,吳信泉從延安返回,12月22日,兩人結婚,李雪三主持婚禮。1990年12月22日,兩人的12個子女及孫輩舉辦50周年金婚紀念會,李雪三夫婦出席。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朝鮮戰爭,吳信泉在前方作戰,俞惠如在后方跟進。朝鮮戰爭爆發,吳信泉率39軍首批入朝,此時俞惠如剛生下四兒子3天,為孩子取名“安平”,盼丈夫平安歸來。產后18天,俞惠如隨留守人員進駐遼陽縣,任協理員。因戰事緊張,前方不時傳來戰友犧牲消息,后方家屬常情緒激動,俞惠如開展思想工作,要求家屬不拖后腿,使留守處工作有序推進。1953年,吳信泉回國任東北軍區參謀長,俞惠如任東北軍區幼兒園園長,兩人開始過和平生活,當年俞惠如29歲。
1955年評級,吳信泉因第三次戰役后被任命為西海指第二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政委,卻因39軍工作離不開未到任,被定為“軍級”,而到職的副司令員為“兵團級”。俞惠如認為此評級不符合規定,為丈夫不平,吳信泉表示干革命不是為當官,戰爭年代很多人犧牲無名,自己已很滿足,讓妻子不必提及此事。
1957年,吳信泉接命令去高院進修,鄧華談話稱其學習后可接自己的班,自己將去總部工作。但吳信泉進修后被分配到炮兵,職務未再變動。此事他從未提及,后孩子談論軍史戰史時無意說起,吳信泉生氣地揍了孩子,警告不許再講。
1982年,吳信泉當選中紀委委員,每日伏案工作,認真處理每封呈送的信件。任職一段時間后,他主動退職。雖無軍務,仍投入軍史、戰史撰寫,俞惠如提議由他講述、秘書記錄整理以減輕負擔,被他拒絕。他表示撰寫是自己給自己的任務,作為革命戰爭幸存者,要寫清歷史留給后人,以對得起犧牲的烈士,撰寫39軍歷史時,常因感慨而淚水打濕紙張。
1992年,吳信泉病重,叫來二女兒交代遺言,稱自己是唯物主義者,死后不辦儀式,不給組織添麻煩,不讓兩邊親戚前來,僅家人送行,同時決定將遺體捐給301醫院,因自己患心臟疾病,希望供醫生研究助力醫學進步。最終,其骨灰未進八寶山,按其遺愿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