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軍進行了一次大整編,此時野戰部隊共有55個軍(縱隊)、168個師(旅),中央預估戰事會越來越激烈,便規劃了20個兵團、70個軍、210師的建制。
20個兵團根據作戰目標和自身實際情況來分配,分別是西北兩個,中原四個,華東五個,東北六個,華北三個。
但三大戰役后,國民黨的中央軍精銳主力大多被殲于長江以北,明眼人都能看出局勢已定,接下來的戰事不會再那么激烈,所以最終未讓兵團實現規劃中的滿編。
此情況對四野來說比較難受,南下以后,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總兵力高達150萬,但是他們只成立了四個兵團,“僧多粥少”,這就使得還有幾位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的人為之遺憾。
當時四野能指揮兵團級別部隊的將領至少有七人,分別是誰呢?
首先肯定是四位確定的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鄧華。
當部隊番號還是東北野戰軍時,蕭勁光和程子華就已是兵團司令員,并指揮過兵團規模的作戰。
蕭勁光名義上長期擔任野司副司令員,但實際在前線作戰更多,獨立負責一方。四保臨江、圍困長春,他都是主要指揮員。
包圍長春之際,東野以他為首組建了第1前方指揮所,麾下部隊已達到十萬之眾,事實證明,蕭勁光指揮一個兵團不在話下。
程子華基本也是長期獨立發展,他解放戰爭初期身兼過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冀察熱遼軍區的司令員和政委。
帶出來三個主力縱隊:8縱、9縱、11縱,另還組建5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及1個炮兵旅。光是他發展出來的部隊,就已經夠一個兵團。打仗方面他也不含糊,死守塔山、大軍入關他都完成了任務。
劉亞樓雖然最出名的是在野司協調統籌,但指揮大兵團作戰也沒任何問題,天津一役他就是前線總指揮,率領30余萬大軍迅速攻克敵重兵把守的堅城。讓他帶一個兵團,野司很放心。
鄧華在四野成立兵團之際,的確不如上述三人出名。不過在三打四平之際,他針對實際情況的變化提出過迅速增兵建議,當時沒有被采納,但事實證明他所言正確。
四平就因缺少兵力沒能迅速攻克,給了敵增援的時間,最終只能撤圍。此事讓野司看到了鄧華的大局觀。
后來的平津戰役,野司本來準備先攻塘沽,命鄧華率2、7、9三個縱隊去負責。三個縱隊差不多是一個兵團規模,能讓鄧華領軍,說明他的能力已經得到認可。
而鄧華在塘沽前線視察過后,認為此處地形復雜,很難短時間拿下,到時天津城內的敵人會生出想法,增加變數。所以力勸野司先打天津。
由于部隊已經按原計劃擺開,突然變動可能會影響士氣,司令部遲遲沒有回復。
鄧華便多次諫言,希望上級派人來實地了解情況,并表示若攻打天津受挫影響到了整體,自己愿承擔全部責任。因他的一再堅持,野司最終決定先打天津。
在天津戰役中,鄧華是東面突擊集團的指揮,麾下8個師近十萬人,打得也特別出彩。
兩次關鍵諫言給鄧華加了很多分,四野南下需要的就是這種多方面人才,所以他占據了四野兵團司令員的最后一個名額。
指揮一個兵團對鄧華來說毫無壓力,后來指揮全體志愿軍上百萬人他都能行!
除了上述四位以外,還有三人也是有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的。像李天佑,其實很早就實際指揮了一個兵團。
四平收復戰中,他指揮了一縱、三縱、七縱、獨二師、炮兵主力等部共十個師攻城。彼時東野的編制差不多為一個兵團三個縱隊、一個縱隊三個師,李天佑在尚未入關的階段就已指揮了十個師,超過一個兵團,同時期東北沒有一個縱隊司令員比得上他。
而且著名的“東野五虎”,他指揮過四個(一縱、二縱、三縱、六縱),也是在縱隊一級絕無僅有。本來很多人都覺得他會是四野的兵團司令員之一,可沒想到,人選落定時卻換成了鄧華,這是為何呢?
有一個原因就是前面介紹鄧華時提到的三打四平,那一仗李天佑統一指揮一縱、鄧華縱隊、六縱17師等部共7個師10萬人攻城,本來情報顯示城內守軍只有1.5萬到2萬左右,以為信手拈來。
可打起來后才發現敵人似乎源源不斷,殲滅一波又來一波,工事也非常堅固、極其難打,甚至鄧華縱隊的一師師長馬仁興都犧牲了。
鄧華感覺奇怪,親自審問俘虜才得知守將陳明仁臨時將一切能動用的人全部編入軍隊,數量已達到3萬多。陳明仁還為每條戰線都設置督戰隊,并用一個老兵看住幾個新兵,這樣確保巷戰中部隊不會輕易崩潰。
鄧華根據新情況,向李天佑提議申請多一個縱隊加入攻勢,但李天佑拒絕。爭執上報到野司后,首長還是肯定了前線指揮李天佑的意見。
結果呢,兵力不夠未能迅速攻克,國民黨軍的援兵又即將到達,最終我方傷亡萬余人還無奈撤圍。
經過這一戰,野司首長自然會將李天佑和鄧華做對比。后來四平收復戰,就采取了鄧華的策略,多調一個縱隊進攻,順利拿下此關鍵樞紐。
兵團司令員不僅僅是看能不能打,還得綜合各方面考慮。如果能多一個兵團,李天佑機會還是很大的,但如果二者擇一,在大軍已經南下的時間節點,更全面的鄧華會合適一些。
此外,黃上將其實也是有指揮大兵團能力的。
據開國中將、東野司令部作戰處長蘇靜回憶,當年101下定決心攻錦后,讓黃上將統一指揮一縱第3師、五縱、六縱(欠第17師)、南滿獨2師、內蒙騎1師等部,在彰武、新立屯一線負責阻擊廖耀湘兵團。
雖然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廖耀湘兵團遲遲未動,錦州這邊加大了攻勢,黃上將沒有實際指揮到那么多人。
但野司既然做了這個準備,就證明黃上將指揮一個兵團完全沒問題。至于后期,在程子華離開后,黃上將也確實出任了兵團司令員。
還有就是韓先楚了。作為一個從東北打出威名的將領,韓先楚一直很得野司首長青睞,鞍海戰役、新開嶺戰役、四保臨江等等他都贏得非常漂亮。
錦州戰役時,韓先楚指揮了包含2縱、3縱、6縱17師、戰車團和炮縱主力在內的北突擊集團,這其實也是一個兵團左右的規模。
并且韓先楚越往后越出彩,解放海南島、抗美援朝運動戰多次抵前指揮,他也完全能指揮一個兵團。
只可惜,當時四野只設立了四個兵團,綜合考量后還是選取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鄧華四人。其余三位,還是在后來才找到合適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