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車正面臨一場信任風暴。
7月16日,因燃油噴射器可能破裂漏油導致自燃風險,福特宣布在美加召回近百萬輛SUV,涉及2021-2024款Bronco Sport和2020-2022款Escape車型。
這已是福特今年第80多次召回——平均每兩天發布一次公告,全球累計召回車輛突破400萬臺,摘得車企"召回之王"的稱號。
其問題的清單觸目驚心:倒車攝像頭軟件故障讓107萬車主倒車時屏幕卡成"幻燈片",剎車管線裝反導致27萬輛豪華SUV制動失靈,加上此次燃油泄漏危機,連環質量漏洞讓消費者直呼"修車比開車還忙"。
今年早些時候,福特曾因前剎車管線安裝不當導致制動性能下降,召回約27.4萬輛福特Expedition和林肯Navigator。
1. 光環褪去之后
問題如此“多樣”,說偶然已經不足以堵住悠悠之口,它強烈地暗示著,這不僅僅是某個倒霉供應商提供了一批劣質零件那么簡單,也不是生產線上某個人一時疏忽。
問題的根源指向了福特整個造車體系可能存在的系統性疲軟:從最初的設計研發是否足夠嚴謹,到全球供應鏈的管理是否有效(零件質量能否保證),再到工廠生產環節的把控是否嚴格,以及最后出廠前的質量檢測是否足夠全面和敏銳。
看起來,在確保車輛基礎安全可靠這個核心能力上,福特內部的多根支柱——工程設計的嚴謹度、生產流程的執行力、對供應商的管理能力、以及不同復雜系統(機械、電子、軟件)整合的功力——似乎都亮起了警示燈。
誠然,發現問題后主動召回,總比隱瞞問題、釀成大禍后再被動處理要好,這體現了企業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
但當召回變得像“家常便飯”一樣頻繁,規模又如此龐大時,“主動”二字的光環就迅速褪色了。
在消費者和投資者眼中,這種高密度的召回行動,更像是福特在問題爆發后疲于奔命的“被動補救”,甚至是迫于監管壓力不得不為之。
大家不禁要問:為什么這么多、這么基本的安全隱患,不能在車輛出廠前就被發現并解決掉?設計階段沒考慮到?測試環節沒測出來?生產線上的質檢是擺設嗎?
更讓人困惑的是,有些問題似乎還反復出現。
比如軟件問題,在智能汽車時代本應高度重視,卻成了大規模召回的導火索。
這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狀態,讓“主動召回”所代表的負責任形象大打折扣,反而加深了外界對福特質量控制體系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根本性質疑。
由此看,似乎已經不僅僅是某個零件的質量問題,而是整個“福特造”的安全信譽基石,正在經歷嚴峻的考驗。
2. 顧此失彼的福特
技術狂奔,給福特帶來的只有“水土不服”,福特在轉型路上步履蹣跚,甚至有些顧此失彼。
汽車早已不是四個輪子加沙發的機械組合,它正飛速演變成裝著輪子的超級電腦。
這對擅長鑄造鋼鐵身軀的福特來說,挑戰巨大。
你看那個影響上百萬輛車的倒車攝像頭卡頓問題,表面看好像只是軟件的小毛病,根子卻是車里幾十甚至上百個“小電腦”(電子控制單元ECU)之連接不順暢、配合不默契。
特斯拉這類新玩家天生就是“軟件公司”,寫代碼、搞升級是看家本領。福特雖然也在發力智能駕駛(比如BlueCruise),但“機械基因”的底子讓它追趕得很吃力,軟件開發的思維、測試的流程、后續持續遠程升級(OTA)維護的能力,都還差得很。
另一邊,電動化轉型又燒錢又費力, 研發全新的電動平臺、攻克電池技術、鋪設充電網絡,每一個都是吞金巨獸。
但尷尬的是,福特龐大的家業和當下的利潤,很大程度上還依賴著Bronco Sport、Escape這些熱銷的燃油車。
這就迫使福特必須“雙線作戰”:一邊砸重金豪賭未來(電動車),一邊還得小心伺候著現在的“現金牛”(燃油車)。
資源就那么多,精兵強將可能被抽調去攻堅電動前沿,對傳統燃油車平臺的設計審查、零部件驗證、生產質量監控的投入和關注度,會不會在無形中被削弱?這次北美召回近百萬輛燃油車的燃油泵和噴油嘴問題,恰恰就發生在這些還在熱賣的燃油主力車型上,很難不讓人聯想這是否是資源傾斜下的“后院失火”。
然后是全球供應鏈問題,現在正經歷著劇烈的顛簸重組,給福特汽車的質量穩定直接埋下了暗雷。
疫情沖擊、國際關系緊張,逼著像福特這樣依賴全球采購的車企,不得不把供應鏈拉得更靠近本土,或者多找幾個不同地區的供應商,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方向是沒錯,但福特明顯是無法限制住風險的擴散和演變。換供應商,尤其是關鍵部件(比如燃油泵、攝像頭模組甚至軟件模塊)的供應商,不是換個螺絲那么簡單,新伙伴的工藝水平、質量控制標準、生產穩定性都需要時間磨合,新的生產線要調試,物流路線要重建,每一個環節變動都可能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影響到達消費者手中那輛車的可靠性。
確保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新供應鏈伙伴,能達到過去幾十年磨合出來的老伙伴那種默契的質量水準,需要極其嚴格的把關和漫長的時間,但市場留給福特的窗口期并不寬裕。
而雪上加霜的是福特的成本壓力。 這幾年原材料價格像坐火箭,芯片一度貴過黃金,整車廠成本暴漲。
為了生存和競爭,福特必然會把部分壓力轉嫁給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們。
這是商業常態,但如果擠壓過度,讓供應商們利潤薄如刀片,甚至虧本干活,就可能逼得他們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動腦筋”:選便宜點的材料?生產檢測環節偷偷省兩步?測試驗證能少做就少做?這些妥協最終都會體現在福特整車的質量上。
燃油泵不耐用了,攝像頭芯片不穩定了,根源可能就藏在這條緊繃的“成本-質量”鋼絲繩上。
電動車領域的新勢力咄咄逼人,福特必須加速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車型去挽回市場競爭優勢,但無論是電動的還是升級的燃油車,時間加速,就意味著研發周期會被大幅壓縮,“快”成了硬指標。
只是,涉及發動機、剎車、燃油系統這些核心安全部件,需要大量的、反復的驗證測試來確保萬無一失,在“搶時間上市”和“確保絕對可靠”之間走鋼絲,難度極高。
這次所說的燃油噴射器破裂的隱患,是否在研發驗證階段因為趕進度而被遺漏?或者在生產爬坡階段,為了快速放量而放松了某些工藝標準?
這“三重擠壓”——技術代差的追趕之痛、供應鏈動蕩的重組之難、內部快省穩的平衡之險——像三副沉重的枷鎖,共同構成了福特當前質量危機的深層背景。
它遠不是“品控不嚴”四個字能簡單概括的,而是一家百年老店在顛覆性變革時代,為生存和未來奮力轉型所必須承受的、近乎殘酷的陣痛。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是修補幾個零件,更是一場從思維理念到組織架構、從研發流程到供應鏈關系的深刻變革。
3. 頻繁召回的隱憂
真金白銀的財務大出血,是福特這次,乃至這大半年頻繁召回的最直接的沖擊。
動輒涉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輛車,每輛車回廠檢測、更換零件、消耗工時、承擔物流,背后都是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級的成本。像這次北美近百萬輛的召回,以及今年早些時候超百萬輛的攝像頭召回,每一次都意味著數億乃至十數億美元的巨額支出。
2025年才過了一半,召回公告就發了80多次,波及車輛超400萬臺,這累積起來的賬單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長此以往,福特的“錢袋子”遲早會被嚴重掏空,其雄心勃勃的電動化、智能化戰略可能因為“糧草不濟”而被迫放緩甚至打折,在與特斯拉、中國新勢力以及轉型中的日韓對手的競爭中陷入被動。
品牌價值的持續“失血”,是更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損失,“Built Ford Tough”(打造堅固的福特)這句深入人心的口號,曾是福特品牌的核心靈魂,代表著可靠、耐用、值得信賴。
但現在很明顯,每一次召回公告的發布,都在無聲地消解消費者心中“福特=可靠”的認知。
豪華車消費者對品質和服務的期待更高,容忍度更低,一次嚴重的召回就可能讓他們轉投雷克薩斯、寶馬或者特斯拉的懷抱。品牌信譽的建立需要數十年之功,但崩塌可能只在旦夕之間。
福特正在經歷的這種信任危機,修復起來將異常艱難和漫長。
在競爭近乎慘烈的北美市場,頻繁的質量問題無異于將市場份額拱手讓人。 北美是福特的大本營,但這里的競爭也最為白熱化。
豐田、本田這些日系品牌,長期以來就以其“開不壞”的可靠性和低故障率著稱,擁有龐大的忠實用戶群。
現代、起亞等韓系品牌,近年來在設計和質量上突飛猛進,性價比優勢明顯,勢頭強勁。
即使是同樣有召回的特斯拉,其強大的“科技光環”和顛覆性的用戶體驗,也吸引了大批追求前沿的消費者,部分抵消了其質量口碑上的不足。
反觀福特,如果無法迅速有效地遏制當前的質量下滑趨勢,扭轉消費者心中“召回專業戶”的負面印象,后果不堪設想。
那些注重實用、省心、長期持有成本的務實消費者,很可能會轉向口碑更好的日系品牌;而對科技和新鮮感感興趣的年輕群體,則可能被特斯拉或新興品牌吸引。
尤其在高利潤的大型皮卡、SUV以及豪華車市場,福特的傳統優勢陣地一旦因為質量口碑失守,其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將遭受雙重打擊,生存空間會被對手不斷擠壓。
最后這一切最終都會傳導到華爾街,動搖投資者對福特的信心。
資本市場最看重的就是預期和信任。持續不斷的召回事件,尤其是規模巨大且涉及核心安全問題的召回,會向投資者釋放一系列危險的信號:公司管理層對質量把控是否失控?內部運營體系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成本控制是否已經犧牲了核心質量?
更關鍵的是,在決定未來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上,管理層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駕馭這場復雜的變革?當這些疑問盤旋在投資者心頭時,他們對福特管理層能力的信任、對公司長期盈利前景的判斷、以及對轉型最終能否成功的信心,都會大打折扣。
其直接表現就是股價承受下行壓力,公司市值縮水。
如果福特需要為昂貴的轉型計劃融資(比如發債或增發股票)時,市場信心的缺失會導致融資成本顯著上升(比如債券利率更高、股票發行價更低),進一步加劇其財務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那么,這個時候,殺死福特的,或許就只有它自己了。
本文作者 | 東叔
審校 | 童任
配圖/封面來源 | AI生成
編輯/出品 | 東針-知識頻道(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