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糖稅興起
“糖稅”這個看似屬于財政術語的詞匯,正迅速成為公共健康領域的焦點和“熱詞”。2025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起“3by35”全球倡議,首次明確吁請各國政府對含糖飲料征收更高稅率,建議稅率至少達到零售價的20%,并設定具體目標:到2035年將含糖飲料價格整體提高50%。這一重要舉措旨在顯著減少人群糖攝入量,切實降低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等日益沉重的慢性病負擔,也標志著全球控糖政策邁入制度化新階段。
事實上,在這項倡議提出之前,全球已有逾108個國家或地區先行一步,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含糖飲料稅,并在實踐中證明了其有效性——墨西哥自2014年起對含糖飲料加收1比索/升的稅費,實施一年后,全國含糖飲料銷量應聲下降12%;南非于2018年啟動“健康促進稅”,巧妙地將部分稅收用于資助健康教育與營養干預項目;英國則采用分級征稅機制,讓糖含量與稅率直接掛鉤,成功倒逼企業調整配方,減少糖添加。
置身于這股全球控糖浪潮中,我國雖尚未正式開征“糖稅”,但前進步伐并未落后。近年來,“三減三健”“全民營養周”等國家級健康倡導行動蓬勃開展,相關營養政策持續升級與細化。《中小學生超重肥胖公共衛生綜合防控技術導則》著重強調早期干預與家庭引導的核心作用;《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的修訂,則史無前例地將“糖”作為核心標識內容納入標簽展示體系。面對高糖飲食對國民健康構成的長期威脅,這些政策正從認知普及、環境友好、標準規范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織密政策網絡,為減糖營造了越來越清晰的政策氛圍和社會基礎。事實上,我國的“非稅式控糖”實踐與國際“稅收控糖”目標高度一致,共同指向一個更健康的未來“飲食圖景”。
糖飲健康隱患
炎炎夏日,一瓶冰鎮飲料或一杯香甜奶茶似乎是解暑的尋常選擇,然而,其甜蜜外表下潛藏的糖分往往超乎想象和認知。一瓶500毫升的橙味汽水含糖量約40—50克,幾乎是世衛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攝入建議量(25克)的1.4倍;而一杯中杯全糖奶茶的糖分則可能輕松突破45克,相當于10多塊方糖的堆積。若養成每日飲用含糖飲品的習慣,短期內會使能量攝入過剩,長此以往,就會埋下肥胖、2型糖尿病、齲齒及心血管疾病的隱患。
更應警惕的是,許多披著“健康”外衣的飲品同樣暗藏玄機。例如,果味酸奶、瓶裝果汁、能量飲料和功能型茶飲,常以“低脂”“維生素添加”等標簽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眼球,但配料表中潛伏的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成分,卻悄然推高每日糖攝入量。此外,一些標榜“無糖”的飲品實則依賴人工甜味劑或糖醇代糖,其對腸道菌群和代謝健康的長期影響仍有待深入探究。這些偽裝下的糖攝入風險,尤其值得年輕人、兒童和糖尿病高危人群敲響警鐘。
在日常飲食中,含糖飲料常常淪為“熱量陷阱”。它們無法提供飽腹感,卻會瞬間拉高血糖,誘發“越喝越餓”的生理反應,反而刺激更多食物的攝取。一項針對中國居民的營養調查揭示,超過六成青少年每天攝入含糖飲料,其中近1/3已突破添加糖推薦攝入量。在此背景下,少喝含糖飲料,無疑成為重塑公眾營養結構、遏制慢性病蔓延的當務之急。
識糖減糖之道
提及“控糖”或“減糖”,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平時不怎么吃糖”。殊不知,人們日常食入的添加糖,絕大多數并非源于顯眼的糖果糕點,而是隱匿于形形色色的食品之中——從早餐麥片、風味酸奶、番茄醬、調味乳制品、果脯零食,一直到飲料、快餐和加工食品,無處不在。這些“隱形糖”通過蔗糖、葡萄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糊精等五花八門的名稱隱匿于配料表中,致使公眾不知不覺攝入遠超健康推薦量的糖分。
近年來的營養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城市成年人每日平均添加糖攝入量約為30克,已經超出世衛組織建議的25克。青少年群體情況尤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3)》指出,6-17歲兒童青少年中,每天飲用含糖飲料一次及以上的比例高達15.5%;其在外就餐的比例也分別達69.7%(6-11歲)和84.6%(12-17歲)。高頻的外食與含糖飲料消費,大幅加劇了青少年對高糖食品的接觸和依賴,長此以往,不僅為體重增長和肥胖推波助瀾,更可能干擾胰島素精密調節,埋下代謝異常的“地雷”。
當前,我國現行食品營養標簽體系尚未強制標注“總糖”或“添加糖”,消費者在營養成分表中只能看到“碳水化合物”總量,難以窺見糖的具體含量。如何“主動識糖”,需要煉就“火眼金睛”:就必須學會解讀配料表,識別“蔗糖”“高果糖漿”“葡萄糖”“麥芽糖”等添加糖成分,并敏銳觀察其在配料表中的排序——越靠前,含量越高。
減糖的關鍵絕非粗暴“戒糖”,而在于智慧“識糖”。通過提升日常食品選擇的洞察力,就可以逐步削減無意識攝入的糖分。例如:用原味酸奶取代甜味酸奶、讓新鮮水果成為甜點的天然替代、選擇檸檬水或氣泡水而非含糖飲料,都是簡單易行的減糖起點。尤為重要的是,這種意識的建立不只是一時之舉,更是開啟和奠定終身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石。
踐行低糖生活
減糖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始于生活細微處——每一口飲品的選取、每一餐飯菜的搭配、每一次購物的決策。首先,減少含糖飲料是最直接有效的突破口。不妨嘗試將奶茶、碳酸飲料、功能飲料的攝入頻率減半,逐步轉向白水、氣泡水或自制檸檬茶等清爽之品,讓味蕾重新適應天然風味。若有飲用習慣,可循序漸進,從“全糖”降至“半糖”,再邁向“無糖”。
其次,培養閱讀營養標簽的習慣至關重要。每次購物時駐足片刻,審視產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既能即時規避隱形糖風險,又能潛移默化塑造健康選擇的能力。這就需要練就判斷力,尤其對兒童食品、酸奶、谷物、堅果棒等披著“健康”光環的產品保持審慎,避免糖分在日積月累中悄然超標。
在家庭烹飪的方寸之地,減糖同樣大有可為。許多傳統佳肴依賴糖提鮮,如紅燒、醬汁類菜品。在維系風味的前提下,將糖量減半,或巧用食醋、香料等替代提味,既可縮減糖分攝入,又不失菜肴美味。養成“崇尚本味、克制調味”的烹飪理念,是幫助家庭成員接納并享受低糖飲食的關鍵。對于兒童,從小培養“不過甜”的味覺偏好,無疑是父母贈送給孩子的一生健康厚禮。
同時,情緒與糖攝入的微妙關系不容忽視。在處于壓力或低落心態時,高糖食物經常被視為心理慰藉的首選。這種“情緒進食”雖能帶來轉瞬即逝的滿足感,卻易釀成依賴循環,催生肥胖。對此,通過運動、交流、音樂等方式,主動疏導焦慮心緒,有助于從源頭削弱對糖的過度渴求。
減糖貴在持之以恒,并非朝夕之間的事情。目標不必設為“絕對零糖”,而應“循序漸進”,保持溫和、可持續地調整節奏。可借助打卡記錄、成果分享來自我激勵,或與家人朋友共同勉勵,共筑支持性的飲食氛圍。只要堅持不懈,每個人都能編織出適合自己的健康減糖圖譜,為未來的營養安全與慢病防控筑牢根基。
(作者系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田懋一,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騰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