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生活在人工智能編織的世界中,你一定會否認。如果說,我們生活在大腦神經系統編織的世界里,你大概率會覺得,有點道理,但是無法讓你信服。
到底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其實,不同的生物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就連頂級的物理學家也不斷指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虛擬、虛幻世界。到底該如何理解這種觀點呢?
我們每天睜開眼,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豎起耳朵,聽到各種美妙或嘈雜的聲音;觸摸東西,感受冷熱軟硬;品嘗食物,體會酸甜苦辣。
這一切都如此真實、直接,仿佛世界本就該是這個樣子。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是如何感知這一切的,一個有趣甚至有點顛覆的問題就浮出水面: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世界,真的是它本來的模樣嗎?
還是說,這更像是我們大腦精心構建的一場“幻覺”?更奇妙的是,對于地球上不同的生物來說,它們感知到的“世界”可能與我們截然不同,就像魚眼中的水和鳥眼中的風一樣,是另一個維度的存在。
要理解這個問題,得先弄明白我們的感官是怎么工作的。它們其實更像是一套精密的“翻譯器”,把外界各種物理能量“翻譯”成我們大腦能懂的神經信號。
我們的眼睛是接收光線的窗口。但光是什么?它是一種電磁波。我們只能看到其中非常窄的一段,叫做“可見光”。更長的紅外線、更短的紫外線,我們都看不見。
當光線進入眼睛,經過角膜和晶狀體的折射聚焦,在視網膜上成像。視網膜上布滿了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它們里面的感光物質吸收光子(光的粒子),發生化學反應,最終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
更關鍵的是,我們只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紅、綠、藍光最敏感。大腦根據這三種細胞的興奮程度組合,才“合成”出我們看到的萬千顏色。所以,顏色不是光本身固有的,而是我們大腦對特定波長光的“解讀”。
想想看,如果我們的視錐細胞多一種或者少一種,比如像有些動物那樣能看見紫外線,那眼前的色彩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耳朵則是處理聲音的專家。聲音的本質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一種空氣(或其他介質)的疏密壓力波。外耳收集聲波,通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
中耳里精巧的聽小骨像杠桿一樣放大振動,并把它高效地傳遞給內耳充滿液體的耳蝸。耳蝸里的基底膜像一條頻率分析帶,不同位置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最敏感。
基底膜上的毛細胞隨著液體波動而搖擺,它們的纖毛彎曲會打開離子通道,最終把機械振動變成了神經電信號。我們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也很有限,大約是20赫茲到2萬赫茲。
低于20赫茲的次聲波、高于2萬赫茲的超聲波,我們的耳朵就無能為力了。但對于蝙蝠和海豚來說,超聲波卻是它們“看”世界的工具——回聲定位。
皮膚的感覺就更復雜了。它能感受壓力、觸摸、振動、冷熱、疼痛。這背后是皮膚里埋藏的各種各樣的感受器。有的對壓力敏感,當皮膚被按壓變形時,會激活它們膜上的“機械門”,讓離子流入產生電信號。
有的專門感受溫度變化,它們的細胞膜上有對溫度特別敏感的“門”,溫度升高或降低會讓這些“門”打開。痛覺感受器則對強烈的機械刺激、極端的溫度或有害化學物質起反應。皮膚感覺的“真實”,依賴于這些感受器如何被物理力量或溫度變化所觸發。
最后是味覺。這主要是舌頭的工作。食物中的化學物質必須溶解在唾液里,然后擴散到味蕾。味蕾里的味覺細胞表面有專門的“鎖”(受體蛋白)。當味道分子(鑰匙)匹配了對應的“鎖”,就會引發細胞內的變化,最終產生電信號傳給大腦。
咸味(鈉離子)和部分酸味(氫離子)甚至可以直接通過離子通道進入細胞引發信號。所以,味覺的本質是舌頭上的“化學傳感器”對溶解分子的識別。
從上面可以看出,我們所有的感官體驗,無論是絢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溫暖的擁抱還是美味的食物,其源頭都是外界各種物理能量(光波、聲波、壓力、溫度、化學分子)。但關鍵在于,我們的感官器官并非完美無缺的“全息記錄儀”。它們有三大特點:
選擇性: 每種感官只對特定范圍的能量敏感。我們能看的光、能聽的聲音、能嘗的味道,都只是物理世界頻譜中的一小段。
換能性: 感官的核心功能是將物理能量(光、聲、力、熱、化學能)轉換成統一的“語言”——神經電信號。這個過程本身就不是在“復制”世界,而是在“翻譯”世界。
有限性: 即使在這個有限的范圍內,我們的分辨率、靈敏度也是有限的。
這還不是全部。這些初步“翻譯”好的電信號,沿著神經傳入大腦。大腦可不是被動接收的錄音機或錄像機。它像一個超級指揮官,接收這些零散的電信號后,會立刻調用我們過去的經驗、記憶、知識儲備,甚至當下的情緒和預期,對這些信號進行篩選、過濾、增強、整合、解釋。
最終,大腦構建出一個關于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或“模擬場景”。這才是我們主觀意識所體驗到的“現實”。
這個模型的首要目的是幫助我們生存和繁衍——它能預測危險、找到食物、識別同伴,而不是追求絕對精確的物理真實。
比如,我們看到的“穩定”世界,其實是大腦在不斷處理快速眼動和頭部晃動帶來的模糊輸入后,努力構建出的穩定畫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感知到的世界,確實可以看作是一種由大腦精心導演的、高度實用的“受控幻覺”。
當我們理解了人類感官的運作方式和局限性,再放眼整個動物王國時,就會驚嘆于生命感知世界的多樣性。
不同的物種,為了適應各自的環境,演化出了截然不同的感官能力,它們所體驗的“世界”,與我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想象一下鳥類的眼睛。很多鳥擁有四種甚至五種視錐細胞,它們能看到我們無法想象的豐富色彩,特別是紫外線!
一朵在我們看來平平無奇的花,在鳥眼中可能布滿了指引花蜜的紫外線圖案。蛇中的一些成員,比如響尾蛇,進化出了能探測紅外線(熱輻射)的頰窩器官。
在它們“眼”中,世界是可見光圖像上疊加著獵物散發的熱量信號。皮皮蝦(螳螂蝦)更是擁有多達16種感光細胞類型,它們眼中的色彩世界之絢麗復雜,遠超人類的理解范疇。
聲音的世界同樣精彩。狗的耳朵能捕捉到高達6萬赫茲以上的超聲波,它們的世界充滿了我們聽不見的“高頻交響樂”。
蝙蝠和海豚則利用超聲波進行回聲定位。它們發出高頻聲波,通過分析反射回來的回聲,就能在黑暗中或渾濁的水里精準地構建出周圍環境的詳細三維地圖,這相當于用“聲音”來“看”世界。
大象則能感知和發出低于20赫茲的次聲波,這種低頻聲音能傳播很遠,成為它們群體間遠距離通訊的秘密頻道。
嗅覺的世界更是人類難以企及的。狗鼻子里的嗅覺受體數量是我們的幾十倍,它們能分辨出空氣中極其微弱的特定氣味分子。它們的世界是由無比豐富、層次分明的氣味信息編織而成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鯊魚不僅能聞,還能感知生物肌肉活動產生的微弱電場,通過頭部的洛倫茲壺腹器官“感覺”到隱藏獵物的電信號。
鴨嘴獸的喙上也布滿了電感受器,幫助它在水下捕食時感知獵物的微小電場活動。甚至候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能感知地球磁場,利用這種神秘的“第六感”在浩瀚的天空中精準導航。
所以,一條魚在水中感知水流、溫度和化學信息的世界,與一只鳥在天空中感知氣流、紫外線和磁場的世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官宇宙。
它們感知到的“水”和“風”,其內涵與我們人類所理解的水和風,有著本質的不同。每一種生物,都生活在由它們獨特的感官系統所定義、所構建的主觀現實之中。人類,只是這無數個“感官宇宙”中的一員。
認識到這一點,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感知的世界是虛假的,毫無意義的?當然不是。
雖然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是大腦構建的模型,但這個模型并非憑空捏造或完全虛假。它深深地扎根于外部真實的物理世界。
我們感官接收到的信號,盡管有限且有偏差,但它們是客觀物理刺激的直接結果。大腦的構建過程也受到物理定律、統計規律和我們身體結構的嚴格約束。
這個內部模型必須足夠可靠和準確,才能讓我們在真實世界中有效地行動、生存。我們不會把椅子看成老虎(除非出現幻覺),這本身就說明了模型與現實的緊密對應關系。
物理世界本身——由物質、能量、時空及其運行規律構成的宇宙——是獨立于任何觀察者而存在的。無論有沒有人類、蝙蝠或蜜蜂,電磁波都在傳播,分子都在運動,引力都在作用。我們所說的“幻覺”或“模型”,指的是我們對這個客觀實在的主觀體驗形式,而不是客觀實在本身。
不同物種看似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實它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物理宇宙之中。它們的感官系統,都是為了捕捉這個宇宙中與它們生存息息相關的特定信息而演化出來的。
鳥兒看到的紫外線標記,響尾蛇感知的熱量信號,蝙蝠聽到的回聲地圖,鯊魚探測的微弱電場,都是同一個物理實在的不同側面、不同維度的信息呈現。就像盲人摸象,每個生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著這頭“宇宙大象”的一部分。
理解我們感官的物理原理和局限性,以及不同物種感知世界的巨大差異,是一次深刻的謙卑之旅。它讓我們明白,人類并非世界的中心,我們所感知的“現實”也絕非唯一的、絕對的真實版本。
它只是我們的大腦基于有限的生物傳感器,結合過往經驗,為了生存繁衍而構建的一個實用版本。其他生物有著它們獨特而精妙的感知方式,體驗著我們無法想象的世界維度。
這種認識不僅拓寬了我們的科學視野,也豐富了我們的哲學思考。它讓我們對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演化的神奇力量,以及我們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下一次當你欣賞落日余暉、聆聽音樂旋律、感受春風拂面或品嘗美食時,不妨想一想:這無比真切的體驗,是大腦如何從紛繁的物理信號中構建出來的?
而在我們身邊,那些沉默的動物伙伴們,它們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樣一番我們無法觸及的奇妙景象?魚看見的水,鳥看見的風,共同構成了這個深邃而多彩的生命宇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