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段一段劇情——
在老八胤祀和老十四胤禵的暗中部署下,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事后,在八爺黨的內部,老八和老十四圍繞“大將軍王”一職展開了爭奪。
可問題是,老八跟老十四相爭,根本就沒有勝算。
要知道,經歷“競選太子”一事后,老八就已經失去了圣心,而且老八也不像老十四那樣會帶兵打仗。
基于此,難道當初他和老十四密謀傳爾丹兵敗,就是為了給老十四做嫁衣?
同時,根據鄔思道的分析,對于老八和老十四的暗中密謀,康熙不可能沒有察覺。
既如此,難道老八和老十四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嗎?還是說,在暗中密謀“傳爾丹兵敗”一事上,還存在著其他的隱情?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隱藏在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
龍虎斗:大將軍王之爭
太子胤礽二廢之后,見康熙無意于再設太子,大清朝終于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然而,這種平靜很快就被從西北傳回來的戰報給打破了。
得知朝廷派往西北平定戰亂的六萬大軍竟全軍覆沒,康熙當即放出消息——要選一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率大軍去平定西北。
聽聞這個消息,八爺黨立馬就此事召開了內部會議。
八爺府內,老八胤祀和主管兵部的老十四高坐主位,老九、老十以及八爺府的骨干列坐下首。
一開口,老八就當眾點明了“大將軍王”這個位置的重要性——說誰能當上這個大將軍王,誰就有可能是康熙的繼位人。
眾人咋聽這種推斷,現場的氣氛瞬間沉重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老十四站了出來,緩緩走向老八,略帶戲謔的說道:
“八哥,我是不是上個折子,保你做大將軍王啊。”
聽此,老八的臉上露出些許尷尬,隨后面帶假笑地說:
“不不不,十四弟,這個位子我爭不過你,還是你當這個大將軍王吧。”
老八這一手“以退為進”顯然出乎了老十四所料,直接讓老十四才蓄起的話勢,直接就打在了一團空氣上。見此,老十四也有樣有學樣緊跟著打出了一計“以退為進”:
“八哥,無論年資還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這樣說便是疑我,我愿歃血為盟以明心志。”
老十四這番話說罷,在場兩位老八的心腹立馬起身打起了圓場。
然而,這個圓場看起來打的是不偏不倚,可實際上卻是在暗示:在八爺黨,老八是首領,這一點,誰都不能亂了次序。
隨后,老八借著這二人的營造話勢,繼續他之前的“以退為進”:
“在咱們當中我是首腦,可是君權天授豈能夠私讓的?十四弟現管兵部,皇阿瑪圣眷優隆,而我遭逢上次一跌,已經怕是失去圣心,天命難追了。”
見老八步步緊逼,老十四也只好繼續完善他的“以退為進”:
“八哥,所謂天命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說您失去圣心,我看也不見得。皇阿瑪幾番幾復地挫磨你,焉知不是空乏你的身心,歷練你的心志,好放心把這萬斤重擔交與你。”
為了讓他的推斷更有說服力,老十四又接連提了兩個反問——
若是你真失去了圣心,康熙又豈會保留你的親王爵位?
若是你真失去了圣心,明知我是你的人,康熙又豈會把兵部交給我?
老十四的話音剛落,老八的鐵桿老九立馬站起來,對這種說法予以了強烈的肯定,并順勢敲定了最終的方案:
先一同推舉老八當大將軍王,若康熙不同意,再一同推舉老十四。
到此,問題來了: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老八跟老十四爭奪“大將軍王”這個職位,真的存有勝算嗎?
答案顯而易見。
要知道,在競選大將軍王的這件事上,跟老十四有一爭之力的,其實就只有當時正被圈禁的老十三而已。
既如此,老八這般赤裸裸的“明讓暗爭”,又是為了什么呢?
難道,老八是覺得他真有可能爭到這個“大將軍王”;還是說,老八認為只要逼老十四不能主動爭奪,他就有一定的勝算;亦或者說,老八之所以要這么做,還暗藏著其他的目的?
迷霧起:不合情理的疑點
就當八爺黨召開內部會議,研究該如何去爭奪這個“大將軍王”的時候,在四爺府,老四胤禛也跟鄔思道就這個話題展開了一番討論。
也是在這場討論中,鄔思道的一句推斷,直接暴露了在這其中存在的一個重要疑點。
得知康熙要在諸皇子里擇一人出任大將軍王,自知毫無勝算的老四,很快便打定主意要舉薦老十三胤祥出任此職。
然而就在老四埋頭寫舉薦書之時,鄔思道卻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在鄔思道眼中,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一事,遠沒有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這其實是老十四和老八合謀的成果——
一邊,老十四利用主管兵部的便利條件,下令向傳爾丹催戰;另一邊,老八授意負責向傳爾丹供應錢糧器械的陜甘總督,不要按期供應軍需。
老十四和老八雙管齊下,這才有了傳爾丹的兵敗。
聽了鄔思道的分析,老四頓時豁然開朗,隨即就意識到了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
“皇阿瑪圣明燭照,難道他就一點兒也沒覺察?”
對此,鄔思道含笑道:
“四爺這話問得好啊,如果說以前皇上沒有察覺,現在也一定是洞若觀火了。我料定,皇上心中早就默定了大將軍的人選了。”
到此,疑點出現了——
若按鄔思道的推斷,康熙事后肯定會對傳爾丹兵敗一事起疑,那么老八和老十四在密謀時,真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嗎?
而且更關鍵的是,一旦康熙意識到傳爾丹兵敗中有老八和老十四的影子,那么就算他倆中的一個爭到了大將軍王,可代價卻是引起康熙猜忌,甚至直接失去奪嫡的資格,這又真的能算是一件好事嗎?
通過以上這一系列的疑點,其實就可以隱約推斷出:
在“競選大將軍王”這一事件中存在的隱情,很可能并沒有鄔思道向老四分析的那么簡單。
畢竟,身為八爺黨的領袖,老八的段位或許沒有康熙、鄔思道、佟國維、張廷玉這般處于第一梯隊的人高,但也不至于意識不到,他和老十四的密謀,其實康熙大概率是會有所察覺的,更不至于意識不到,在爭奪“大將軍王”的這件事上,他的勝算要遠低于主管兵部且會帶兵的老十四。
這就只能說明:
當初,在老八和老十四密謀傳爾丹兵敗時,老八的真實目的并非想要摘取這個勝利的果實——大將軍王。
真相出:老八對老十四的算計
為何老八明知道他在“競選大將軍王”一事上爭不過老十四,卻還要表現出“明讓暗爭”的姿態?
同時,既然老八清楚自己當不上這個大將軍王,他又為何要冒著被康熙猜忌甚至會被追責的風險,去跟老十四合謀傳爾丹的兵敗呢?
其實,真相只有一個——
這就是老八所布的局,而這個局的目的,就是要以“大將軍王”為誘餌,讓老十四在失去圣心的同時,順帶著將這個強有力的奪嫡對手支出京城。
我們將目光再次移回八爺黨召開的那場內部會議。
當時,得知康熙要從諸皇子中選一位出任大將軍王,八爺黨的內部紛紛叫嚷著,一定要搶下這個掌握兵權的職位。
而老八一開口,話鋒就直指老十四:
“那得看十四弟的了。”
為何得看老十四的?老八是覺得要想拿下這個位置,需要老十四幫忙出力,還是認為老十四最有可能拿下這個位置?
在場眾人一時不好分辨老八的話中所指,皆若有所思地看向了老十四。
而跟老八一塊合謀傳爾丹兵敗的老十四卻瞬間意識到,圍繞這個“勝利果實”展開的搶奪,將要開始了。
因此,老十四試探地說道:
“我當然要說話,可得八哥先拿個主意。”
老十四這句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看看老八會如何出手,然后他再見招拆招。
果然,老八并沒有讓老十四失望,一出手就挑明了這個職位的重要性:
“這個主意,可不好拿呀……因為不管是誰當這個大將軍王,他就是皇阿瑪的繼位人。”
從表面上看,老八這句話直接把“大將軍王”和“康熙繼位人”畫上了等號。其目的,就是要以此來逼老十四放棄爭奪。
畢竟誰當上大將軍王,誰就是未來的皇帝,而在咱們八爺黨最有資格當皇帝的,自然就是我老八,你老十四若是識時務,就主動放棄爭奪,否則就意味著你起了二心,想另立個山頭。
老十四正是聽出了老八話里的這種暗示,這才有了他那句略帶戲謔的回應。
那么問題來了,老八真是想以此來逼老十四放棄爭奪嗎?
不!其實老八的真實目的恰恰相反!
他說這段話,反倒是為了激起老十四的爭奪之心。
為何這么說?
正如鄔思道向老四分析的那樣,對于老八和老十四合謀致使傳爾丹兵敗一事,康熙不可能沒有察覺。
一旦康熙有了察覺,大概率就會默認這件事的主謀就是老十四,而非老八。畢竟,相對于老八來說,老十四從中獲利的幾率更大。
正因如此,康熙在臨終前,才會這樣評價老十四:
“十四阿哥嘛,這些年鎮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過大而胸襟狹小,用于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于治國必然壞事。”
其中“膽子過大”的評語,康熙就是由此事得來的。
康熙有了這種判斷,老十四自然也就失去了奪嫡資格。
而老八之所以明知自己當不上大將軍王,還不惜得罪老十四也要表現出他有“相爭”之意,就是為了堅定老十四爭奪的心,防止老十四起疑。
畢竟,老八一旦表現出了“不爭”之意,老十四必然心生疑慮,細究一心想要奪嫡的老八,為何會放棄這次能為奪嫡“加碼”的大好機會,進而懷疑當初老八跟他密謀傳爾丹兵敗,暗藏某種算計。
這就是為何老八明知爭不過,還要去跟老十四爭的原因。
同時,老八推動老十四當選大將軍王還有另一個目的,便是要借此機會將老十四支出京城。
注意,老八經歷“競選太子”的失利之后,八爺黨的內部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從之前老八一人獨大,逐漸變為老八和主管兵部的老十四分庭抗禮。
這一點,從老十四座位的變化就能看出。
老十四沒主管兵部之前,在八爺黨的內部會議上,向來都是老八、老九二人坐兩個主位;而老十四主管了兵部之后,則變成了老八與老十四坐兩個主位。
不要小看座位的變化,在官場,不同的座位,代表著不同的地位與身份。
正是這種變化,不僅極大削減了老八在八爺黨內的權威,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八奪嫡的成功率。而當初康熙之所以會突然重用老十四,其目的就在于此。
可以說,在傳爾丹兵敗之前,老八最大的眼中釘,并非老四胤禛,而是身邊這個突然崛起的黑馬老十四。
到此有人可能會問:老八用“大將軍王”為誘餌,來將老十四支出京城的布局,并不高明吧?
雖說老十四因此失去了圣心,可由此掌握了兵權的老十四,似乎對老八奪嫡的威脅更大。
其實,這種判斷并不正確。
經歷“競選太子”一事后,老八就已經意識到康熙絕不會將大位傳給他,因此他想奪嫡,唯一的途徑便是在最后關頭“奪權篡位”。
而老八要想成功“奪權篡位”,最大的阻礙就是老十四。
畢竟,若老十四留在京城,老八的暗中謀劃自然難逃老十四的視線,而同樣有奪嫡之心的老十四,又豈會放任老八奪嫡成功。
到了那時,老八不僅沒有勝算,甚至還可能會被老十四反手壓制。
正因老八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康熙駕崩的前夕,見老九擔心時任大將軍王的老十四會成為老八奪嫡的勁敵,老八才會淡然地說:
“老十四那兒千萬不要翻臉,毋需擔心,他遠在西北,只算手足之疾。”
以上就是隱藏在“競選大將軍王”一事背后的隱情。
顯然,老八的這個布局是極其成功的,不僅讓老十四在康熙那里丟了圣心,還借此機會把老十四調離了京城。
只是可惜,老八千算萬算沒有想到,暢春園那晚,老四竟在關鍵時刻放出了能空手奪兵權的老十三胤祥,讓他武力奪權的計劃胎死腹中。
結語
從某種角度來說,康熙朝的九子奪嫡時期,遠比我們看到的還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每個人都是下棋的人,每個人也都是別人棋盤上棋子,至于誰技高一籌,誰笑到最后,除了那三分天意與運氣,剩下的七分全是算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