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關于競選太子一事,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作為競爭者的各位阿哥都推舉了誰?
老四胤禛與老十三胤祥不用說,別人都是閉卷考試,靠盲猜,只有他倆,不僅得到了鄔編劇的考前一對一輔導,還提到拿到了正確答案——推舉廢太子胤礽。
也是因此,二人被康老爺子當眾點名表揚。
老九胤禟與老十胤?,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作為八爺黨的核心人物,老八的鐵桿支持者,他倆推舉的自然是八爺黨的領袖老八。
至于老十四胤禵推薦的是誰,答案也很明確,同樣是老八。
只不過,老十四推舉老八并非真心,而是權宜之計罷了。
畢竟,當時的老十四還躲在八爺黨的勢力下韜光養晦,準備伺機而動,在那種沒有好處的情況下,他自然不會主動暴露野心,自外于八爺黨。
除了上述的幾位近乎明牌的阿哥,當時在場還有投票權的阿哥只剩下三位——老三胤祉、老八胤祀,以及鮮少露面,卻破天荒出現在議舉新太子閉幕式上的老十七胤禮。
其中,老十七推舉的對象大概率是老四胤禛。
這一點,從后續康熙駕崩那晚,老十七力挺老四,與八爺黨大打出手就能得到驗證。畢竟老十七早就私下站隊老四了,他自然不會把票投給老八或是其他人。
到此,還剩下兩位阿哥,一是老三;一是老八。
相對于其他人,這兩個人把票投給了誰,就比較具有爭議性與討論性了,而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要與大家共同探討的內容。(不存在投給自己以及棄權的情況)
明哲保身的老三
老三把票投給了誰?
最先排除的,就是老八。
為何這么說?
要知道,雖說老三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奪嫡之心,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真的沒有這個心思。
身在權力的中心,面對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野心是不可能的。唯一不同的是,野心的大與小,以及實現野心的可能性的高與低。
如果老三真的無心奪嫡,那么熱河狩獵期間,在康熙指派老八代太子胤礽賜宴時,老三就不會表現得那么失落。
基于這個角度,老三自然不會選老八。
倒不是說,老三認為自己投了老八,會助力老八上位,從票數來說,有沒有老三這一票,老八都是一枝獨秀的存在。
這一點,老三心知肚明。
而他之所以不投老八,是因為一旦老三將票投給了老八,那么康熙很容易會懷疑老三與老八,已經暗中達成了同盟或是某種合作。
這樣一來,既有悖老三與世無爭的人設,還容易引康熙猜忌。
畢竟,太子胤礽剛剛被廢,老八就成了眾望所歸的新太子人選,這在明眼人看來,并非是一件好事。既然有風險,善于明哲保身的老三自然要躲得遠遠的。
而且,劇中的一個細節也證明了老三投的不是老八。
當時,在佟國維的配合下,張廷玉的助攻下,以及隆科多的“大義滅親”下,康熙給老八扣上了一個結黨營私的帽子,順理成章的毀了老八苦心經營的大好局勢。
在老八落選之后,康熙命老三去接出被關押的廢太子胤礽。注意接到這個任務的老三的表情,沒有任何失落與不悅,反而呈現出了喜悅。
這就說明,對于老八落選的事,老三是高興的,這也間接證明了,老三沒有投給老八,他并不想看到老八上位。
同時,從康熙將接出廢太子胤礽的差事交給老三來看,老三舉薦的人,不是會引起康熙不悅的人,這再次驗證了,老三沒有給老八投票。
排除了老八,那么老三把票投給了誰就顯而易見了。
是老四!
要知道,選誰不會惹康熙猜忌,選誰更有利于明哲保身,選誰對方不會真的上位,這才是老三投票給誰的決定因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四顯然是最佳人選。
一來,老四曾與老三在追比國庫欠款時鬧過不愉快,而如今老三不計前嫌的投票給老四,反而會彰顯他無私客觀,光明磊落的品質。
二來,老四是有名的“孤臣”,不存在結黨營私的問題,投給老四既不會被康熙猜忌,老四也不可能因為他的一票上位。
三來,除了老四,老三也沒得選了。
八爺黨的那些阿哥他不能投,又不能棄權,不能自薦,他總不能投給老十三或是老十七吧?真要如此,康熙很可能會覺得,他把推舉新太子一事當成了兒戲,或是認為他敷衍了事。
所以說,老三只能投給老四,這樣最安全,且最不容易引火上身。
當然,老三不投給廢太子胤礽,倒不是他不想投,而是他沒有鄔編劇的開卷執導,壓根就沒看到那一層。
爭議最大的老八
關于老八把票投給了誰,爭議是最大的,而其中呼聲最高的觀點是,認為老八投給了老四。
理由是,老八投給老四,有利于博賢名,畢竟他的票數一騎絕塵,投給誰都不影響他的優勢。
對于這個觀點,個人只認同一半。
老八的優勢確實毋容置疑,他投給誰都不會改變領先的優勢,可這并不代表著老八一定會投給老四。
相反,如果真是為了所謂的賢名,他最不該投的就是老四。
之所以這么說,原因很簡單,老八與老四不對付的事人盡皆知。
從表面上看,老八把票投給老四,可以彰顯他不嫉賢妒能,愿意為對手舉大旗的謙遜品德。可實際上卻未必!
因為,想要達成這種效果,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老八與老四在票數上勢均力敵,或是相差并不巨大。
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老八的票數是遙遙領先的,領先到了別人根本無法企及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老八把票投給了死對頭老四,作戲的成分太過明顯,是個人都能看出來,他是覺得勝券在握了,才會如此大度。
這樣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讓人覺得他虛偽至極,甚至還會產生一種,勝利者挑釁、羞辱失敗者的不良效果。
對此,善于籠絡人心,深諳人性的老八自然能想到。
既然舉薦老四并不能博來賢名,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名聲,老八又怎會給老四投票呢?
同時,我們還要考慮一點,老八如果真把票投給了老四,老九、老十以及老十四會怎么想?
以老九、老十的性格,勢必不愿意看到老八把票投給老四,即便是裝樣子,走過場,也該內部消化,比如投給老十四,而不是肥水流入外人田。
他們巴不得老四一票沒有呢,這樣更顯得老四不得人心。
當然,老八有一意孤行的權利,也有勸說老九、老十等人的能力,可還是那句話,老八這么做沒有任何好處,他又何必冒著影響內部團結的風險,去舉薦老四呢?
也就是說,無論是為了賢名,還是為了內部團結,老八給老四投票的可能性都不大。
排除了老四,那么就剩下兩個人了——一是老三;一是老十四。
畢竟,劇中在馬齊統計票數的時候,獲得選票的只有老三、老四、老八以及老十四這四個人。
我們先來看,老八投給老十四的可能性。
從有利于內部團結的角度來說,老八確實有理由把票投給老十四。
可問題是,老十四是八爺黨的人,老八這個八爺黨的領袖,在新太子時,卻舉薦了自己的追隨者老十四,這件事看起來不覺得可笑嗎?
別人會怎么想?康熙又會怎么想?
是你老八自認為誰都不如你,才會用把票投給下屬的方式,來敷衍了事?亦或者是你老八,容不下、看不上任何八爺黨之外的人?
對此,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幾個部門經理競聘總監,需要公司內部民主投票,其中有一個部門經理的支持率高達百分之九十,而他沒有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給競爭對手,反而舉薦了自己部門里的一個小組長。
其他部門經理會怎么想?同事會怎么想?老板又會怎么想?
你品,你細品。
如果老八不蠢,如果他不想過分的暴露野心,如果他顧忌賢名,就不會把票投給貼著八爺黨標簽的老十四。
到此,老八舉薦的是誰,答案已經一目了然了。
是老三!
對老八來說,雖說他的一票改變不了局勢,但至少他不能讓這一票產生不利的影響,而老八把票投給老三,對他是最有利的,也是最不容易惹康熙不悅,或是授人以柄的。
一來,老三與他遠日無怨,近日無仇,且二人之間沒有過節,投給老三,不會像投給老四那樣,被扣上虛偽的帽子;
二來,當時老大已經被圈禁,老二胤礽剛剛被廢,老三順位成了競選太子的阿哥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老八把票投給這樣的老三,符合自古以來的“立嫡立長立賢”原則,既合情也合理,任何人也挑不出毛病,包括康熙。
外置大腦鄔思道
聊完了老三、老八等阿哥都推舉了誰,還有一個番外話題值得深究一下:就是鄔思道是如何猜到正確答案的?
從劇中可以得知,除了深通圣意的張廷玉,只有鄔思道在謎底揭開之前,猜到了康熙的真實想法,這才有了老四與老十三的出彩表現。
可鄔思道不像張廷玉,時時刻刻待著康熙的身邊,可以通過試探等方式,去揣測康熙的心思,那么鄔思道又是如何猜到的呢?
答案很簡單——
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立儲之事,向來都是一言堂,康熙根本沒有必要如此大張旗鼓的民主投票。
用佟國維的話說,議舉新太子,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可要知道,無論是家事,還是國事,最終解釋權與決定權都是康熙的手里。
這一點,從老四繼位就能得到驗證。
老四是繼承人,不也是康熙自己定的嗎,也沒搞什么民主投票,什么民心測試啊。
也就是說,從康熙宣布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選新太子開始,鄔思道就隱約察覺到了這其中有故事,要么是考驗,要么是局。
無論是哪一種,在鄔思道看來,老四最該做的,都不是到處拉票,而是繼續深藏野心,借機向康熙表明他沒有覬覦之心,只有為國為民為大局的赤誠之心。
基于這個角度,舉薦廢太子胤礽顯然成了最佳選擇。
至于票數呈壓倒性優勢的老八,鄔思道從未認為其會上位。
因為當一個集團的勢力已經大到影響朝局走向,威脅到皇權的時候,必然會遭到來自皇權的打擊。
結語
議舉新太子一事,其實揭露了一個“開會潛規則”:開大會往往都是走形式,走過場,基調、內容與結果,早在小范圍內定好了,而真正的關鍵問題,從來都不是在會上解決的。
一句話,開大會解決小問題,開小會解決大問題,不開會解決關鍵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