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劇情:
當康熙以“謀反罪”二次廢黜太子胤礽的時候,為何要以兩項莫須有的罪名,順帶將老十三胤祥圈禁到宗人府。
難道真相確如康熙臨終前說的那樣,他將老十三圈禁十年,是為了磨煉其性子,好讓其能成為老四登基后的幫手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可以說,康熙臨終前的解釋,只能算是老十三被圈禁的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鄔思道和老四在太子胤礽二廢之前,各自下錯了一步棋。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老十三被康熙圈禁十年的另一部分原因,也就是當初鄔思道和老四各自下錯的那一步棋。
給年羹堯升職
談及老十三胤祥被康熙下令圈禁的事兒,我們首先要把視線移回到老四火燒《百官行述》之后,康熙將血洗江夏鎮的年羹堯升為四川巡撫的那段劇情。
之所以要從這個節點展開解讀,是因為這才是老十三被圈禁這一事件的真正開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康熙要升年羹堯為四川巡撫,是康熙接受了張廷玉的提議,這才以升職為由召年羹堯去南京述職,好趁機詢問有關《百官行述》一事的始末。
然而真相卻并不是這樣的。
康熙給年羹堯升職,其實是對老四胤禛的一種嘉獎。
當時重新上崗的胤礽,為了拿到任伯安手中的《百官行述》,暗中給老十三下了一個套,先下令讓老十三除掉鄭春華,隨后再以此來威脅老十三放掉關在刑部大牢里的劉八女。
而老四為了先太子一步拿到《百官行述》,聯合老十三給太子布了一個放虎歸山的局。讓老十三先假意放掉劉八女,再派年羹堯前往江夏鎮捉拿逃犯,順帶從任伯安的手里取回《百官行述》。
可誰知年羹堯雖然完成老四交辦的任務,卻殺了駐扎在江夏鎮的淮安營士兵,還血洗了江夏鎮。
就這樣,為了給年羹堯血洗江夏鎮的事做一個合理的注釋,更為了處理掉手里的“燙手山芋”,向來以孤臣自居的老四辦了一件極能收買人心的大事——當著諸皇子和上書房留守大臣馬齊的面,燒毀了《百官行述》。
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以及年羹堯血洗江夏鎮這兩件事,老四是這么解釋的:
“有人暗中和任伯安勾結,想利用《百官行述》掀起一場政潮,十三弟主管刑部,得知此事之后,為了不泄露機密就下了一道手諭,密令進京述職的四川提督年羹堯,利用上京之機順途捕拿,查抄這幾箱東西,不料任伯安竟敢勾結淮安營的官兵拒捕,年羹堯出于無奈,這才將他們依法剿滅。”
若按老四的這種說法,那么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一事不僅無過,反倒可以說是有功。
正因如此,當時在現場的老三胤祉才會在聽完老四這番解釋之后,拍掌說道: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年羹堯此功不小。”
那么,康熙是因此才給年羹堯升職的嗎?
自然不是!
注意!當這一系列事情由上書房留守大臣馬齊通過密折報告給康熙之后,康熙看待這件事的視角,則是完全不同的。
雖說康熙在收到馬齊的密折之后,最先的表現是癱倒在床上,不斷感慨“吏治腐敗、腐敗吏治”,但實際上康熙的大腦卻在飛快的運轉,來處理他所得到的種種信息。
康熙都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首先是主管刑部的老十三,得知任伯安的手中握有大清300多名官員的把柄《百官行述》,于是密令進京述職的年羹堯,前往江夏鎮捉拿任伯安,過程中任伯安勾結淮安營的士兵拒捕,這才導致了江夏鎮的慘案。
其次是老四拿到《百官行述》之后,當著諸皇子和馬齊的面將其燒毀。
但康熙要處理的,卻不是這兩條明面上的信息,而是另一條關鍵性的信息,以及一條隱藏的線索。
那條關鍵性的信息是:老四在火燒《百官行述》時,說有人暗中勾結任伯安,要利用《百官行述》掀起一波浪潮,這個人究竟是誰?
而隱藏的線索則是:事發之后為何監國的太子,以及老四、老八等無一人向他奏報?
通過這兩條信息,康熙基本就能判斷出:那個暗中勾結任伯安的人,就是太子。
對此的依據很簡單:
在康熙心中,暗中勾結任伯安的人,首先可以排除嫌疑的就是老四,畢竟是老四當眾火燒的《百官行述》。這樣一來,懷疑對象就只剩兩個——一是監國的太子,一是老八。
若按任伯安所屬的陣營來看,老八的嫌疑最大。
可問題是,若暗中勾結任伯安的人是老八,那么單憑太子跟八爺黨的新仇舊恨,太子就不可能在事發之后選擇沉默。
由此,暗中勾結任伯安的人,就只能是太子。而且也只有這個推斷,才能讓一切不合理的地方變得合理。
為何太子會沉默,因為事情關己;為何老八會沉默,因為任伯安是他的門人。
為何老四會火燒《百官行述》,就是因為他在阻止太子犯錯,也是為了能盡可能地消除這件事所產生的不良影響。而之所以老四事后會選擇沉默,就是因為他不愿在背后攻訐太子。
這才是康熙要給年羹堯升職的根本原因。否則康熙若只是想召年羹堯前去問話,大可以尋一個其他由頭,根本沒必要給年羹堯升職。
而給年羹堯升職就說明,康熙不僅極其相信自己的推斷,還認為老四這一系列做法,足以稱得上當初他送給老八的那12個字的評價:
“深明事理,用心正大,處事明達。”
鄔思道的一步錯棋
火燒《百官行述》之后,得知康熙竟突然下令升年羹堯為四川巡撫,而在圣旨里卻沒有提及原因,心慌的老四立馬向鄔思道問詢康熙此舉的用意。
對此,鄔思道不慌不忙地分析道:
“只有兩個原因,一是皇上對王爺這次處理《百官行述》一事,心里是默許的,但是這么大一件事情,王爺不上奏,八爺和太子他們也不上奏,皇上焉能不疑。我料定,急召年羹堯去行宮,他主要是為了問明實情。”
由此就可以看出,鄔思道不愧是劇中的第一謀士,對康熙心思的拿捏是極其精準的。而緊接著鄔思道對老四的一個建議,卻成了鄔思道為數不多的一步錯棋。
對于鄔思道的分析,老四也是認可的,隨后便追問道:
“那么要不要年羹堯把事情和盤托出?”
對于老四的這種想法,鄔思道卻當場予以了否決:
“不能!年羹堯只能說是奉了刑部的公文去欽犯,太子的事是一個字都不能提,這一點王爺一定要和年羹堯說清楚,讓他咬住。”
正是鄔思道的這個建議,間接改變了老十三的命運,推動了老十三走向了被康熙圈禁十年的不歸路。
鄔思道為何會否決老四想要向康熙坦白的想法?
這跟當初鄔思道阻止老四接手“張五哥頂兇”一案的原因,是一致的。
當時“張五哥頂兇”一案被老四和老十三聯合引爆之后,老四便向鄔思道提出,他要打算主動請纓領下肅清冤獄的任務,好捅一捅刑部的馬蜂窩,治一治大清朝那些禍國殃民的蛀蟲。
然而聽了老四義憤填膺的發言,鄔思道卻當頭潑下一桶冷水。
在鄔思道看來,徹查刑部冤獄,勢必會查到主管刑部多年的太子胤礽頭上。由此刑部冤獄審結之時,極有可能就是太子胤礽被廢之日。而太子畢竟是在位近四十年的太子,名分早定,盤根錯節,無論是誰以此扳倒了太子:
“他都將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終也將不容于皇上。”
其實鄔思道這種理論的核心實質,就基于那個“爭即是不爭,不爭即是爭”的理念——一旦你表現出有“爭”的心,就會被康熙打上“奪嫡”的標簽。
而康熙自然不愿看到諸皇子手足相殘、兄弟鬩墻,因此誰有了奪嫡之心,誰就會在康熙的心里減分,甚至于康熙還會對誰進行設防。
這就是鄔思道明知上一次的“刑部冤獄”一案能給太子當頭一棍,而這一次的《百官行述》更是能給太子致命一擊,但還是會勸老四不要身陷其中的原因。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若老四將《百官行述》前后發生的一系列事,向康熙和盤托出,也并非沒有好處。
只是這個好處跟老四的關系不大,更多的反倒是有關老十三的好處。
首先,老十三就不需要背負“暗殺鄭春華”這個隨時都可能會被引爆的炸彈;
其次,老十三也不用承擔劉八女從刑部大牢逃脫的責任;
最后,老十三也不用再為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一事承擔領導的責任。
可以說,只要老四這一次坦白,那么老十三就算是徹底撇清了責任,但是老四卻可能會承擔被康熙猜疑的風險。而鄔思道正是不愿意老四承擔這種風險,才會阻止老四和盤托出。
那么,難道鄔思道真打算放棄這次絕殺太子的機會嗎?
那倒也不是。
根據后續的劇情其實可以看出:鄔思道并非不想借此機會扳倒太子,他只是不愿老四受到牽連罷了。
因此,當得知高福跟八爺府的胡管家搭上了線以后,當即就決定借高福的手,將太子跟任伯安洽談交易的密信交給老八,然后再由老八完成對太子的致命一擊。
雖說鄔思道這一系列操作著實陰損了些,但要承認的是,若完全按照鄔思道的想法去落實,那么老四確實不會受到牽連,而老十三也不用承受多大的責任。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四卻自作主張下錯了一步棋,不僅破壞了鄔思道的計劃,還讓老十三承受了圈禁之苦。
老四的一步錯棋
年羹堯前往南京面圣之后,老四便在暗中授意高福去接觸八爺府的胡管家,而這一行為很快便被主管刑部的老十三察覺。
那天,老十三特意前來找老四下棋,鄔思道在一旁作陪。過程中老十三先提及了太子和任伯安洽談交易的密信,希望老四能將那封密信銷毀,留在手里終究是個隱患。
而老四卻說留著那封信,是為了留一個防備太子的后手。
見老四誤會了他的意思,老十三又含蓄地提醒道:
“四哥你考慮的肯定比我周詳,我只是怕萬一這封信走漏出去的話,最主要的是怕八哥他們知道。”
然而這番話仍舊沒能引起老四的警覺,老四反倒揚言,他的四爺府是籬笆牢鐵門栓。
見此,老十三也終于不再繞彎子,直接道出了他通過刑部得到的信息。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鄔思道才知道高福竟跟八爺府的胡管家私底下有了接觸,但鄔思道并未懷疑這一幕卻是老四的安排。
正愁不知如何將這封密信打出的鄔思道,一聽老十三的話,當即計從心來。
在跟老四私下里達成一致之后,當晚便來找高福,交代其把太子跟任伯安洽談交易的密信,通過胡管家的手遞到老八的手里。
然而鄔思道沒想到的是,高福剛完成這項任務,就被老四連夜給滅了口,由此就引來了鄔思道那句悔恨的感慨:
“殺高福者,鄔思道也。”
之所以鄔思道會有這般感慨,就是因為鄔思道根本就沒想到:高福會因此而慘遭老四的毒手。而在鄔思道原本的計劃中,事成之后,高福才是能保老四和老十三不被康熙追責的關鍵。
注意!
無論這封密信是通過誰的手遞給康熙的,康熙都會因為這封信的出現,對老四產生深深的懷疑。
要知道,能從任伯安手中拿到這封密信的,只有血洗江夏鎮的年羹堯,而年羹堯又是老四一手提拔的心腹,那么這封密信勢必會到老四的手中。
若按常理來說,老四拿到密信就應該密折上交給康熙,但老四卻沒有做。
當然,對此康熙可以理解為老四不將密信上交,是不愿以此構陷太子,或是想給太子爭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能夠理解。
甚至對于老四不將密信銷毀的行為,康熙也能理解為是老四為了給自己留一個自證清白的后手,這同樣能夠理解。
但康熙不能理解的是:為何這封信會從老四的手里流出來,最終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這就會讓康熙懷疑,老四此舉是故意而為之的,就是在借刀殺人,甚至于康熙還會懷疑,之所以老十三會知道任伯安的手里有《百官行述》,以及年羹堯會血洗江夏鎮,其實都是老四對太子的算計。
而要想消除康熙由此對老四所產生的懷疑,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高福當做證人留下來,讓高福去證明是他不小心向八爺黨泄露了老四有這封信的信息,又是他在八爺黨的蠱惑之下,偷走了這封信交給了八爺黨。
自然,由于高福是老四的人,康熙對于高福的證詞未必全信,但只要能相信幾分,就能瓦解掉康熙心中對老四篤定的懷疑。
可偏偏老四不僅沒將高福留下來,反倒連夜將其滅了口。由此一來,雖然令康熙再也無法查明這其中的真相,從而坐實老四對太子的算計,但卻也更加堅定了康熙對老四的懷疑。
不殺,只是懷疑;殺了,反而坐實了心虛。
畢竟在康熙的心里,你要不是心虛的話,又何必著急將高福滅口呢?
而這就是老四下錯的那一步棋。
可以說,若是鄔思道能預料到老四會來這么一手的話,那么當初他就不會否決老四想要向康熙和盤托出的想法了。
至少和盤托出的結果再壞,終究還是要好過這個結果的。
而康熙正是因為對老四產生了懷疑,這才在廢黜太子之后,以“暗殺鄭春華”和“擅自派兵剿滅江夏鎮”這兩項莫須有的罪名,將老十三圈禁了起來。
康熙就是要以此來敲打和警告老四:
既然你能切斷證據鏈,讓我無法找到證據坐實你給太子下套。那么我也能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你唯一的幫手老十三圈禁,讓你無法反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