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哲
在天空中,有一顆小行星的名字叫“中華”(China),這是一個年輕的中國天文學者發現的。那是1928年11月22日夜,美國葉凱士天文臺,那個中國小伙子激動到落淚;因為兩年以來,他一直在星空中苦苦地追索著的一顆人類從未發現過的行星,在那一天終于被他定格在鏡頭中。
他的發現,很快就得到了“國際行星中心”的承認,被編號為第1125號小行星。依照國際慣例,他有權為它命名,于是、他把這個新行星命名為“中華”。當時的那個小伙子叫做張鈺哲。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出生在福建閩侯縣城,是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中國天文學史上的許多第一都是他創造的。如:1941年9月21日,他組織了中國境內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學觀測。當時,正處戰爭時期,但張鈺哲不懼危險,組織了日食觀測隊,觀察地點選在了甘肅臨洮。
這可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為悲壯的一次日食觀測。因為他們從昆明出發,要途經3000公里。他們沿途遭遇了多次的日軍空襲,日食發生的當天,國民黨軍隊還特別派遣了一個高射炮兵團進行護衛,20余架戰斗機也在空中待命,準備隨時攔截可能出現的日機。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和日食過程。張鈺哲攝
張鈺哲工作照
在這次觀測中,張鈺哲拍攝了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當時的《中央日報》,將其與“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將戚繼光曾建立剿滅倭寇之殊功”做了對比,稱其為“抗戰接近勝利之預演”。
1953年2月23日,毛澤東主席到紫金山天文臺視察,看到了張鈺哲拍攝的我國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時,回憶起來了那次日食,并點頭稱贊說“很好,很好。”
解放后,張鈺哲積極參與紫金山天文臺的重建,并于1950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在之后的1953年春節日偏食現象發生時,張鈺哲帶頭進行了全國性的廣播演講。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性科普活動。
當時,國人的天文學知識非常匱乏,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都被賦予各種神秘的含義。
張鈺哲還曾利用天象,確定了武王伐紂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準確時間。武王伐紂是我國歷史上商衰周興的轉折點,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但史書上沒有準確的年代記錄。記錄這場大戰的最早文獻《尚書·牧誓》說“時甲子昧爽”,僅有紀日,而無明確的年代。
在圍繞這場戰爭的記錄中,《淮南子·兵略訓》記載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內容。
1977年,張鈺哲開始研究哈雷彗星的運行軌跡,將我國歷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記錄加以分析考證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紂時出現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話,“那么,武王伐紂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
介紹見下行文字
1958年中國科學院老學部委員張鈺哲(右4)參加蘇聯科學院的行星天文學會議
張鈺哲
張鈺哲根據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現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發現在前1057年3月7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這年的頭3個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與《淮南子》記載相同。
同時,在那次哈雷彗星出現時,木星恰運行在張宿中(張宿,古代二十八宿之一),正當鶉火(鶉火,中國古代十二星次之一),這也與《國語·周語下》所說的“武王伐殷,歲在鶉火”相合。張鈺哲的這個研究成果對于“武王伐紂”發生年代的懸案提供了重要線索。
張鈺哲長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和軌道計算工作,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獲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觀測,先后發現1000多顆在星歷表上沒有記載的新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顆小行星和3顆紫金山彗星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
1978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宣布將1976年10月23日由美國哈佛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ang”(張)。
張鈺哲一直擔任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在他領導下,紫金山天文臺成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并蜚聲國際。1986年7月21日,張鈺哲在南京病逝。此去數十年,如去愿張先生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