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重點專欄,打造高品質的一流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編輯部日前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承辦。來自各界10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
會議開幕式由《政法論壇》主編霍政欣主持。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于飛、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琪致辭。
于飛指出,學術期刊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具有政治性、時代性、實踐性。法學學術期刊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闡釋的重要陣地,法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必須緊密圍繞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動法學學術成果的高質量轉化;面對涉外法治、新技術領域等重大命題,法學學術期刊須有時代擔當。
張琪指出,本次會議主題立意高遠,切中肯綮。當前,我國正意氣風發地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法學研究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思想庫和智慧源,其繁榮發展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法學期刊,作為法學研究成果傳播的核心載體、學術思想碰撞的重要平臺、學術人才成長的搖籃沃土,其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到法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提升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本次會議會聚來自全國法學界和期刊出版界的頂尖專家和資深編輯,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碰撞智慧,共同探討新發展理念下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策略,意義重大。
會議主題發言環節由中國政法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長孔慶江主持,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張生、暨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執行院長郭宗杰、黑龍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哈書菊、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建宗、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蔡從燕、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劉瑛、云南大學社科處處長高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雷磊作主題發言。
魯曉明提出,法學期刊引領促進老齡社會法治研究具有必要性。由于我國社會的快速老齡化,我國法律不適老問題嚴重,加強老齡社會的法治研究勢在必行。
張生表示,“雙創”“兩個結合”的提出使法律史學科處于最好的時代,但也對法律史學界提出了兩個重要追問:其一,應當繼承哪些優秀的傳統法律文化。不同的法律理念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承載的核心價值是不同的,傳統法律文化是一個良莠雜陳綜合體,以何種方法對其加以甄別非常重要;其二,應當如何繼承并創新傳統法律文化,以產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法律史學科在法學領域承擔著闡明歷史、貫通古今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的學術職責。我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最主要的還是法律思維的傳承。
郭宗杰圍繞新發展理念闡述了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提出應將新發展理念作為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在“創新”層面,期刊與論文的核心價值在于創新,期刊發表應當將創新列為首要標準;在“協調”層面,辦刊需處理好多重關系,例如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青年學者與知名學者之間的關系;在“綠色”層面,電子化是期刊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開放”層面,法學研究與期刊應秉持開放態度,既要學習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也要有選擇地吸收轉化;在“共享”層面,應追求學界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多方共享共贏。法學期刊需明確自身定位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哈書菊以“法學期刊發展的路徑和使命”為題,強調法學期刊應兼具理論創新引擎與社會需求回應者的雙重角色。期刊需立足專業辦刊,在內容把控、編審隊伍及運營管理上追求高水準。法學期刊應強化學術引領功能,通過品牌建設回應國家法治核心命題,在關鍵時代議題上發揮引擎作用。
姚建宗就“我國的學術生產機制與學術期刊的發展”一題,提出期刊應肩負培養學術新人的責任。期刊在制定年度重點選題規劃之外,需保障學者自由投稿的空間。應反思學術界的“創新”現象,減少對標簽式創新的強調。
蔡從燕提出,中國社會法治建設已觸及國際法維度,需突破傳統國內法框架,在權力政治與全球化交織背景下重構理論范式。應鼓勵青年學者聚焦具有戰略價值的真問題,并建議學術期刊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審稿機制,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理論供給。
劉瑛指出,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需主動參與全球法治建設,尤其在涉外國家安全機制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的平衡中尋求突破,在維護主權與遵守國際法原則間尋求動態平衡。
高巍系統分析了人工智能犯罪的法律定位與歸責規則問題,提出了人工智能作為犯罪主體與工具的界定難題,并進一步說明了人工智能基于其特殊構造的兩個特點,即半物性和有限自主性。人工智能是功能性的道德主體,具有一定的評價和應對道德挑戰的能力,但未達到完整的道德主體的地位,并且它具有關聯式的道德承受性,即通過與人類的社會關系獲取人類賦予的一種道德地位。通過分配正義原則和團結原則構建人工智能犯罪的歸責原則,將歸責的視野拓展至社會共同體的語境中。
雷磊指出,理想的法學期刊應當是引領而不僅是追隨、慎思而不僅是盲從、培育而不僅是烘托。理想的法學期刊應該做法學研究方向的引領者,而不只是追隨者。法學期刊不僅是一個發表的平臺,更是一個學人孕育、學科建設的平臺。理想的法學刊物應該做熱點的慎思者,而不僅僅是盲從者。對新時代的法律問題保持一定寬容,通過時間進行檢驗。對于大量重復的內容,需要有熱時代的冷思考。
本次研討會設平行論壇,共分為四個單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積極建言獻策。
第一單元主題為“法學期刊與學術創新”,由《政法論壇》副主編陳景善、中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陳毅堅主持;第二單元主題為“法學期刊與學科發展”,由《政法論壇》副主編寇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樺主持;第三單元主題為“法學期刊與學術生態”,由《政法論壇》編輯部主任張琮軍、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于海涌主持;第四單元主題為“法學期刊與青年學者”,由《政法論壇》副編審阮晨欣、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董淳鍔主持。
會議閉幕式由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天武主持,霍政欣、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張亮作總結發言。霍政欣表示,各位專家學者分享的深刻見解與前沿思考,為法學期刊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展望未來,《政法論壇》將進一步錨定新發展理念,深耕學術品質、拓寬交流維度,不斷優化平臺功能,致力于打造權威性更高、輻射力更強的法學學術交流陣地,推動法學理論研究、傳播與創新邁向新高度。張亮表示,中山大學法學院非常期待與《政法論壇》以及全國的法學期刊界加強合作,在“國際傳播”上發力、在“青年學者”上用心、在“資源共享”上探索。
本次研討會緊扣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法學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這不僅有力推動了法學研究的繁榮發展,為法治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還為構建中國特色法學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提供了關鍵的智力支撐。
內容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據《法治日報-法治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