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手里只握著一塊小小的福建地盤,硬是在清軍的重重包圍中生存了整整十四年。你說,這得是多大的能耐?
他不僅抗清,還跑去收復了臺灣。
可問題來了,清軍那么強,他又沒啥大本錢,怎么扛得住?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他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手段。
說起鄭成功,就得從明清交替的亂世講起。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
那時候,天南地北都是動蕩不安。福建沿海更是魚龍混雜,既有倭寇,也有清軍,百姓過得苦不堪言。
而鄭成功的老爹鄭芝龍本是個海上霸主,后來投降了清朝,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兒子鄭成功卻不認這個理,寧愿跟清軍對著干,也不愿妥協。
鄭成功從一開始就沒啥優勢。他父親降清后,他能帶走的只有90個忠心耿耿的隨從。
這點人馬比起清軍的百萬大軍,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可鄭成功偏偏不信邪。
他瞅了一眼地圖,琢磨了一陣,覺得海洋才是他的機會。畢竟清軍擅長陸戰,但在海戰上卻是個門外漢。
福建沿海又有無數隱蔽的小島,正適合打游擊戰。
他選了廈門作為根據地。這地方地理位置好,既能防御又能發展貿易。
靠著這塊小地方,他開始一步步布局。他的第一招就是用人。
他特別會看人,忠誠的就重用,猶豫的就開導,叛變的直接處置。靠著這一套,他很快拉起了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
那些從各地投奔來的農民、漁民,甚至商人,都成了他的忠實部下。
鄭成功還特別注重軍隊的管理。他的兵不搶百姓,反倒保護他們。
亂世里,百姓最怕的就是兵匪橫行,可鄭成功的軍隊偏偏成了他們的靠山。久而久之,民心向著鄭成功,連年輕人都主動報名參軍。
他的軍隊也越來越強。
除了練兵,鄭成功還懂得賺錢。他知道,打仗沒錢是萬萬不行的。
福建沿海是個天然的貿易通道,他就抓住這個機會搞海上生意。他派商船去日本、東南亞做買賣,賺的錢全都用來買武器和招兵買馬。
為了保證商船安全,他還組建了護航隊。就這樣,鄭成功的軍隊不僅有糧有餉,還開始有了火槍和火炮。
有了錢和兵,他的戰術也玩得溜。鄭成功很擅長打以小博大的仗。
清軍來圍剿,他就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清軍兵力集中,他就退回海島避其鋒芒。特別是海戰,他的戰船速度快,靈活機動。
為了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他還發明了“月形陣”,讓船隊排成彎月形,既能包圍敵人,又能迅速撤退。這招讓清軍吃了不少苦頭。
鄭成功的情報工作也做得細致。他在沿海地區安排了很多漁民和商人當眼線,清軍的動向他總能提前掌握。
甚至連天氣、潮汐,他都研究透了。靠著這些細節,他打了不少漂亮仗。
不過,人無完人。鄭成功雖然聰明,但也有犯糊涂的時候。
1659年,他帶著20萬大軍攻打南京,幾乎就要成功了。可惜在關鍵時刻,他輕信了清軍的假投降,導致戰局逆轉。
這場失敗不僅讓他損失了大批精銳,還讓他的抗清事業受到重創。
失敗后的鄭成功不得不改變策略。他把目光轉向了臺灣。
臺灣地理位置好,資源豐富,確實是個理想的根據地。雖然這一決定有些被迫,但也體現了他的遠見。
鄭成功的抗清事業,最終沒能推翻清朝。但他堅持了十四年,還收復了臺灣,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啟示。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海洋不僅是個戰場,更是個發展的空間。在那個重農抑商的時代,他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
今天我們回頭看鄭成功,會發現他的傳奇不僅在于他的抗清,更在于他的戰略眼光。他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地盤起步,用膽識、智慧和鐵腕,在亂世中撐起了一片天。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銘記。
參考資料:《明史》《鄭成功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