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甘肅靖煤集團。圖/該企業官網
據極目新聞報道,近日,甘肅靖煤能源有限公司王家山煤礦分公司登報“喊話”該煤礦61名職工限期回單位上班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7月11日,王家山煤礦分公司在當地媒體上發布《啟事》,稱該公司職工趙某等61人無故多次或長期曠工不上班,要求這61人自《啟事》登報之日起15日內限期返回單位并確保出勤正常。逾期不到者,該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并終止勞動關系。此《啟事》視同送達本人。據了解,甘肅靖煤能源有限公司系國有企業。
一家國企,“喊話”61名員工回來上班,這種企業管理未免也太有“松弛感”了。一般職場的打工人,別說長期曠工,哪怕是遲到早退,也會在職場面臨相應的追究。而在這家公司里,哪怕“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也只要回來上班就好,就可以既往不咎。
而且,該公司的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該公司職工很多,有些人想上班,有些人不想上班。如果在規定期限內回單位上班,且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單位會給他們機會。在單位里還可以“不想上班”,這說法也是很新鮮。
按照勞動法規定,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用人單位對于大面積的長期曠工行為,直接解除合同都是可以的,哪里還需要大張旗鼓地“找人”?
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用人單位的屬性——國企。或許正因為是國企,故而對員工處置頗有些掣肘,導致未能及時依法依規辦理。不過正因為是國企,才讓這成了公共事件,才更值得輿論關注。
國企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全民資產,那么這61名長期曠工職工,這期間是否吃了空餉?這61名員工長期不在崗,企業仍在運轉,那是否也說明企業運轉存在人浮于事的問題?其中任何一個問題如果坐實,都說明涉事企業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方式”“使用效率”存在可議之處。
這也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問題。2024年,吉林一國企也發布通告,稱有數人擅自離崗,其中有人離崗長達16年,并喊話他們回來上班。同樣是國企,管理也同樣松弛,公司的工作人員稱只要他們回來上班就既往不咎。
但對于國有企業,公眾恐怕并不希望他們的管理這般松松垮垮。無論如何,國有企業有著相當的公共屬性,其資金來源、生產效益、管理方式都關系到公共利益;如果對員工疏于管理,就有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同時,這種嚴重不符合一般職場常態的“溫柔”處置,也會挫傷國企的公信力。就像輿論質疑的那般,大多數人在恪盡職守的同時,有些國企員工憑什么可以長期曠工而不被追責?這種不公平感是無法掩蓋的。
因此,對于失聯員工,恐怕還不能止于“喊話”。也應當查清楚其中是否存在“吃空餉”等違規問題,并追究相關責任人;同時檢討員工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
放置于更廣闊的視野去看,這種反思顯然不能局限于一地。各地都應該梳理是否存在類似情況,舉一反三,嚴格各項管理制度,確保人盡其才、各歸其位,讓這樣荒誕的劇情不再上演。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