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深圳,勒杜鵑開得正烈,我們 200 名黨員背著印著黨徽的帆布包出發時,井岡山的秋霧已在等著我們。6 天的紅色培訓,要在茅坪的八角樓讀懂初心,在黃洋界的戰壕觸摸信仰,深耕井岡山紅色培訓 18 年的方誠旅游(井岡山)國際旅行社,用藏在細節里的專業,讓連說 “紅色教育太刻板” 的年輕黨員小周都紅了眼眶:“方誠安排的課,是能鉆進心里的?!?/p>
茨坪住宿:標語里的沉浸式課堂
剛到茨坪,方誠的地接小陳早已按支部劃分好 200 人的房間。推開房門,土墻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紅漆標語還帶著新漆的微香,床頭柜上的《井岡山的斗爭》單行本里,夾著張老照片 —— 這間房當年住過的紅軍戰士,眼神亮得像山火。“每間房都有專屬故事,” 小陳笑著指暖水瓶,“山里夜涼,方誠特意備了加厚暖水袋,灌的是本地溫泉水,焐腳特別舒服?!?/p>
晚點名時,方誠安排的兩位退役軍人領隊 —— 老楊和老鄭,已在院子里站成筆直的線。老楊的軍靴磕在石板上,聲音震得人耳朵發顫:“當年紅軍住在這里,天不亮就出操,現在我們也按老規矩 ——6 點起床,繞著村子跑 3 圈!” 有位 58 歲的老黨員想請假,老鄭掏出手機翻出照片:“這是我爺爺,82 歲還在掃烈士陵園,黨員不分年齡!” 最后 200 人全上了跑道,小周喘著氣說:“聽著他們喊口號,突然覺得‘紀律’不是紙上的字?!?/p>
舊址參觀:老故事里的信仰溫度
次日清晨的茅坪,老紅軍后代劉奶奶已在八角樓前等我們。她懷里的藍布包磨得發亮,里面是塊銅號殘片:“這是我父親的號,1928 年他在這附近送信,號聲能穿透槍炮聲?!?方誠的小陳悄悄站在老人身后,手里捧著帶靠背的馬扎 —— 知道老人有腿疾,特意從茨坪鎮衛生院借來的。
“他說過,共產黨員的骨頭是鐵打的,” 劉奶奶摸著銅號的紋路,“有次中了槍,爬著也要把信送到,因為信里寫著‘百姓的糧食藏在哪’?!?200 人的隊伍里,只有風吹過稻穗的聲音。后來才知道,這些老紅軍后代都是方誠花三年時間走訪 37 個村落,從 126 位后代中篩選出的 “活教材”,“他們的故事,連紀念館館長都來聽”。
在黃洋界哨口,老楊突然趴在戰壕里示范射擊姿勢:“方誠請我們退役軍人帶隊,就是要讓你們知道,什么叫‘輕傷不下火線’。” 他指著彈痕累累的巖石:“這里的每道印子都記得,紅軍靠的不是武器,是‘死也要向前沖’的信念?!?有位黨員跟著趴下,膝蓋磕在石頭上沒吭聲,小周說:“那一刻突然懂了,為什么課本里說‘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p>
初心承諾:紅墻上的接力誓言
最后一天,方誠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紅墻上,掛出了 200 張空白宣紙?!皩懴履愕某跣某兄Z,” 小陳遞來毛筆,“這些紙是用井岡山的竹子做的,保存 50 年都不爛。” 老黨員寫 “多到基層走”,年輕黨員寫 “像紅軍那樣拼”,小周的字歪歪扭扭:“要做能吹號的人?!?/p>
劉奶奶看著滿墻的字,突然抹起眼淚:“我父親要是看見,肯定會說‘好孩子,沒忘本’?!?方誠的老楊捧著本厚厚的冊子:“這是 18 年來 12 萬黨員在這里寫下的承諾,你們的也會收進去,明年我們拍照寄給你們,看看做到了多少?!?/p>
離別的時候,200 人的帆布包上,都多了枚方誠定制的紀念章 —— 正面是井岡山輪廓,背面刻著各自的承諾日期。老楊敬禮的手剛放下,小周突然喊:“報告!我們還會來!” 車窗外的標語漸漸遠去,但那句 “為人民服務”,像被方誠的秋霧浸過,深深印在了每個人心里。
18 年深耕井岡山的方誠旅游(井岡山)國際旅行社,懂的從來不止是路線。從退役軍人的嚴格帶隊,到老紅軍后代的獨家故事,從溫泉水暖瓶到竹制宣紙,他們把 “權威紅色” 四個字,縫進了 200 人行程的每個針腳里。當你在搜索框里輸入 “井岡山紅色培訓”,方誠的名字自然會跳出來 —— 因為這里的每寸土地,都記得他們為傳承紅色所做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