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太子,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對相愛相殺的特殊組合。太子往往是長子,“皇帝愛長子”,作為第一個孩子,意味著自己后繼有人,按理說親情狀態趨于滿值。可“天家無親情”,長子出生的太子,與皇帝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小,換句話說,太子要等很久才能獲得皇帝傳位。這種狀況就挺人頭痛,太子作為儲君,一但在位日久,便會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大多會被推到風口浪尖,與皇帝爆發權力斗爭。
明太祖朱元璋與懿文太子朱標劇照
所以說在政治的棋局中,隨著時間日久,兩人很難和平相處,如此種種親情便顯得無足輕重。對皇帝而言,為確保自己的權位,往往會不自覺的給太子找幾個競爭者,奪嫡之爭因此而來。對太子而言,為了早日接班,更為了解決挑戰者,與父皇作斗爭在所難免,發展到最后甚至會爆發政變。也正因此,歷代太子大多無法順利繼位。
可是有一個朝代皇帝與太子的關系大多很溫馨,頗有一種民間父慈子孝之感,它便是:大明。大明十六帝中有14人立有太子,這14對天家父子之間大多溫情脈脈,若其他朝代的皇帝與太子穿越過來,估計會羨慕嫉妒恨。
大明最有名的兩對皇帝和太子組合,當屬明太祖朱元璋與懿文太子朱標,及明成祖朱棣與明仁宗朱高熾這兩對。朱標被世人稱為史上最牛太子,地位之穩固絕無僅有。至于朱高熾,多次監國,連父皇都被戲稱為明仁宗的征北大將軍,看來父子關系也相當親厚。而然其子蘄王朱瞻垠的生平,卻向世人彰顯事實并非如此。
朱瞻垠生平
朱瞻垠(音yín),為明仁宗朱高熾的庶四子,生母恭靖賢妃李氏。
明太祖時期,因宗室人口稀少,每一個孫輩都是重要的資源,故《明太祖實錄》忠實的記錄了洪武時期出生的各位皇孫生辰。永樂時期同樣如此,《明太宗實錄》幾乎記錄了所有太子系孫輩的生辰。
之所以用“幾乎”,是因為存在例外,朱瞻垠便是那個意外之一。《明太宗實錄》中有關他記載僅有一條: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月十三日,皇第四孫朱瞻垠薨逝。
“壬寅,皇第四孫瞻垠薨,上深悼之,輟視朝三日,賜祭,追封靜樂王,謚莊獻。王,皇太子第四子,母李氏。王資稟明秀,孝友夙成,自幼頴悟好學喜儒術,為人謙和恭謹,左右近習無所假借,閑暇攻為詩文。上及皇太子皆愛重之。薨年十七,葬昌平宜山。”(《明太宗實錄》)
明成祖朱棣劇照
也就是說實錄沒有記載朱瞻垠的生辰,故他的生年不詳。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親王》中,稱朱瞻垠“仁宗第四子母(闕)永樂四年(闕)日生”。即生于永樂四年(1406年),至于具體日期及生母,不好意思他也沒能搞清楚。
由此觀之,強如王大史學家,也沒能一睹大明玉牒的之貌,故《弇山堂別集》關于大明宗室的記載,多少存在些謬誤。該條記錄,即便是“永樂四年”這個時間點,也存在問題。
實錄明確記載,朱瞻垠去世時,年十七。古代都講虛齡,按此推算,他應當生于永樂三年(1405年),而非《弇山堂別集》宣稱的永樂四年,再具體的則無從考據。
據實錄記載,朱瞻垠自幼聰慧,為人孝友,為人謙和恭謹,尤喜讀書習文。永樂年間,司經局冼馬姚友直奉命教授皇太孫朱瞻基,順帶著教導朱瞻垠。他對這位學識淵博的洪武進士非常尊重,但凡有所建言建議,必遵從行之。
“(正統三年正月)甲午……太常寺卿姚友直卒。友直,名益,以字行,浙江蕭山人,洪武甲戌進士,授中書舍人,累升司經局冼馬。永樂中,宣廟為皇孫時,奉命授書,并授蘄獻王,凡所顧問,必以止,對王以賓禮待。”(《明英宗實錄》)
也正因此,朱瞻垠深受皇祖父朱棣和父王朱高熾喜愛。對其英年早逝,明成祖深感惋惜,為其輟視朝三日,并追封他為靜樂王,賜謚莊獻。
祖父與父王矛盾的見證者
朱瞻垠的爵號來源于山西太原府靜樂縣(今山西靜樂縣),符合永樂及以后以縣名為郡爵的慣例,且為二字王,明顯屬于郡王一級。謚法“端一克誠曰莊”,“博聞多能曰獻”,這明顯是一個美謚。
表面上看,朱棣這個皇祖父對朱瞻垠很是在意,可細細思索卻不是那么回事。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皇明祖訓·職制》)
靜樂縣天柱山
按照明太祖留下的這份朱明皇族最高行動指南,朱瞻垠兄弟及各位叔伯兄弟年滿十歲便可受封郡王。
可事實吶?
終永樂之世,除長房嫡長孫朱瞻基、二房嫡孫朱瞻壑這兩個大寶貝,分別被冊封為皇太孫和漢世子外,其余諸孫不管年齡是否符合,都沒有進行冊封。對朱瞻垠的追封便是一個明例,他去世時年已17,早就可以受封郡王。
會不會因削藩需要,而故意不冊封諸孫,以給世人、給諸弟、侄子們一個交代呢?
的確,永樂朝最后一次大封宗室發生于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其后再無大規模冊封。但小規模的冊封依然存在。比如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也即靜樂王朱瞻垠去世前半年,在前來朝覲的十六弟慶王朱栴的奏請下,下詔冊封其諸子爵位,除朱秩煃被冊封為慶世子外,其余四人受封郡王。
由此可知永樂二年大封之后,不是不封,而是卡得很嚴。既然如此,冊封諸孫份屬正常,奈何明成祖不愿做。
作為祖父,如此對待孫輩,唯一的原因便是他與自己的繼承人存在不小的矛盾,為此不惜打壓孫輩,給長子培養競爭者。
朱棣在父皇的培養下,文韜武略都在水準之上,可自幼的軍旅生涯,特別是之國北平后的近二十年間屢屢領兵出征,一路把他往馬背上的大將軍方向推。以至于靖難成功君臨天下后,依然喜歡親征。
幾個兒子中,老大燕世子朱高熾親近文官集團,受其影響理念與老父親多有不同,加上有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這個殷鑒在先,多少讓他有所不喜。反倒是老二高陽郡王朱高煦,喜歡馳騁疆場,武功赫赫,被老父親認為“類己”。老三朱高燧在大哥、二哥的遮蔽下,顯得有些默默無聞,可其實能力也在線,靖難期間就有過出色表現。
明仁宗朱高熾三兄弟劇照
受此影響,稱帝之后朱棣一度有換繼承人的想法。考慮了近兩年,才屈從于傳統,正式冊封老大為皇太子、老二為漢王、老三為趙王。
雖然出巡、親征期間,需要借助長子出色的內政技能,可并不妨礙給他找對手。
先是放任漢王朱高煦留京,與大哥打擂臺。奈何長子的段位實在是高,又有皇太孫朱瞻基助攻,幾個回合下來把朱高煦擠兌的幾欲發狂,連謀逆這等大逆不道的心思都不由竄起,因此出局被打發到樂安州(今山東省惠民縣)。
老二出局,又開始培養老三。對此,明成祖早有布局。
永樂三年(1405年)命趙王出鎮老巢北京順天府,直到遷都成為定局的永樂十五年(1417年)止,朱高燧鎮守北京長達12年之久。永樂十五年,朱棣巡狩北京,從此常駐,朱高燧的鎮守之職也被剝奪,以河南彰德府為趙國藩地。可終永樂之世,朱高燧都沒有之國。
朱高熾與朱高燧的斗爭更激烈,連皇帝身邊的紅人太監黃儼都參與其中,協助趙王殿下對付太子。雙方斗得有來有回,最終通過疑點重重的趙王謀逆案將三弟淘汰出局。
表面上父慈子孝的皇帝朱棣與皇太子朱高熾,暗中卻斗的十分激烈,好在雙方都堅守了底限,斗而不破(估計明成祖篡位這個黑點起了很大作用)。但朱瞻垠等皇孫想要爵位,那就別想了。
阿越說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回師途中駕崩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享年六十五歲。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熾即位。
懸在頭頂的利劍消散,朱高熾這位新皇帝的內心估計是十分復雜的。許是為出當年被父皇打壓的惡氣,他一上臺便冊封諸子。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冊封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其余諸子為親王。同月二十一日,又追封靜樂莊獻王朱瞻垠為蘄王,追謚曰獻。
對朱瞻垠而言,雖出身皇家,在世時為當朝皇帝長支的皇孫,可直到其去世,依然是個頂著皇孫名頭的白丁。辭世后,先后被追封為靜樂王、蘄王,也不過是為其身后名,而給予的郡王、親王名號,這爵位似乎與他有關,又似乎與他無關,畢竟他至死都沒成婚,沒有留下后代,不論是靜樂郡國、還是蘄王國,在冊封的同時,也是其被除封的那一刻。
昌平天壽山全景
即便如此,蘄獻王殿下在九泉之下依然不得安寧。實錄稱他的墳園位于昌平宜山,具體位置不詳,結合后續記載當是西山余脈,估計離大明帝陵所在的天壽山不遠。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中秋,學父祖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一舉將大明精銳葬送。事后大獲全勝的也先,統帥瓦剌大軍繼續東進,攻打大明京師北京城。在明代宗與于謙這對霸氣君臣團隊的帶領下,大明贏得北京保衛戰,可京畿地區卻被禍禍的不輕,連長陵、獻陵、景陵都遭到侵犯。近在咫尺的蘄獻王墳園也沒能逃脫,蒙古鐵蹄的踩踏。
戰后,朝廷派員評估蘄獻王墳園等位于京郊親王墳園的受損情況。可此時朝廷忙于戰后重建工程,因此一時間無暇顧及。直到景泰中期才對蘄獻王墳園進行修繕。
“(正統十四年十一月)癸卯……滕懷王、衛恭王、蘄獻王、越靖王諸墳為達賊所犯,其供器俱被掠去,有司以聞。命太常寺往視,補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