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承載2725名學生希望的民辦學校,因一場建設工程合同糾紛陷入生死存亡之戰。千萬元執行款項壓頂,師生前途懸于一線。法律與商業邏輯的碰撞,又將如何影響民辦教育的未來?
一紙合同埋雷:招商引資項目的“生死時速”
2017年,衡東縣政府為填補優質教育資源缺口,引進該民辦學校作為重點教育項目。為趕在2018年9月開學,校方與啟輝公司簽訂“全包干”建設合同,約定以1350元/平方米的固定單價承建五棟教學樓,并附次日簽署的《建筑做法》明細明確裝修標準。
“政府督導下,300天內完成工程,我們創造了當地基建速度的紀錄。”校方負責人回憶。然而,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卻為日后糾紛埋下伏筆。2021年,啟輝公司以《建筑做法》屬“新增工程量”為由起訴,要求追加800余萬元工程款,由此拉開訴訟序幕。
三審反轉爭議:施工明細是否“突破”包干價?
案件核心爭議聚焦于《建筑做法》的法律性質:
校方主張:該文件與主合同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交鑰匙工程”的完整約定,且簽約時尚未動工,不存在“中途變更”。
施工方堅稱:文件內容超出原設計圖紙范圍,應視為合同履行中的新增項目。
衡東縣法院一審支持校方,認定工程總價5163萬元;衡陽中院二審卻推翻原判,認定《建筑做法》屬設計變更,總價調增至5666萬元。盡管湖南省高院在再審審查中指出二審“缺乏證據證明”,但衡陽中院再審仍維持原判。校方質疑:“同期同公司承建的高層項目單價僅1058元/㎡,為何我們1350元/㎡的包干價還被認定不足?”
行業慣例拷問:包干價合同何以“包不住”?
校方提供的對比證據引發更大爭議:
價格懸殊:1350元/㎡單價已超當地同期均價(約850元/㎡),若疊加爭議款項,綜合單價達1612元/㎡;
二期佐證:啟輝公司同期承建的該校二期工程采用相同模式,雙方按固定總價結算無異議;
設計監理證明:原設計單位及監理方均聲明《建筑做法》僅為裝修標準細化,非新增工程量。
啟輝公司股東出具有力證明:2025年5月15日,作為合同簽訂全程參與者的啟輝公司唯一合股人趙某平出具書面證明,明確指出雙方爭議的"建筑做法明細表"屬于主合同包干價范圍,并非增量工程。這一關鍵證言與校方此前提供的設計單位、監理單位證言形成完整證據鏈,或將扭轉案件走向。
面對近千萬元執行壓力,校方坦言若強制執行將直接切斷資金鏈。目前,該校已向有關部門提交材料,希望重啟證據審查。截至發稿,相關法院未對判決依據作出進一步說明。
教育不該是商業博弈的犧牲品
一所民辦學校的存亡,牽動著兩代人的命運。當法槌落下時,我們不僅需要法律的剛性,更期待裁判者能聽見書聲背后的民生重量。此案終局如何,或將為民辦教育投資環境樹立一塊醒目的路標——在商業利益與教育公益的天平上,任何傾斜都值得慎之又慎。
免責聲明:本稿件內容由當事人提供發布,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臺及媒體無關,如有侵權或不實信息可提供材料聯系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