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步履蹣跚的背后可能存在營養不良問題。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綜述稱,全球約四分之一老人面臨營養不良,而這一現象卻被忽視,超半數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
老人營養不良
有“隱匿信號”
營養不良是指營養素攝入量或吸收量與身體需求量之間的失衡狀態,這種狀態會導致身體成分改變、身體和精神功能下降以及臨床結局受損。
由于評估工具和研究人群的不同,老年人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存在很大差異。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根據微型營養評估的患病率薈萃分析,營養不良的患病率為3.1%。除營養不良外,通過評估發現,26.5%的社區居住老年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且需要營養支持)。隨著功能依賴性的增加,營養不良患病率也隨之上升,接受居家護理的老年人中為8.7%,住院老年人中為22.0%,長期護理機構中的老年人中為28.7%。女性、農村人口、80歲及以上人群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中,患病率往往更高。
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原因復雜且尚未完全闡明。在老年人群中,因急慢性疾病導致的食物攝入減少較為常見,可能伴隨或不伴隨炎癥。無炎癥的疾病相關營養不良可能由導致進食和吞咽困難的疾病引起,如中風、帕金森病和癡呆癥等。而無疾病的營養不良可分為饑餓相關營養不良和因社會經濟或心理狀況導致的營養不良(如經濟困難、社會隔離、飲食行為、食物不安全)等。
營養不足往往較難發現,但會存在一些“隱匿信號”。當身體出現這些信號時,可能是營養不良:半年內體重減輕≥5%(如60千克老人減重3千克)需警惕,爬樓吃力、拎菜費勁(肌肉流失征兆),常感疲憊、小病不斷(感冒難愈、傷口恢復慢),進食能力退化,咀嚼困難(假牙不適/缺牙>3顆)、吞咽嗆咳(食物或水誤入氣管)、每日進食量<正常需求2/3(約相當于1碗米飯+1份肉+2份蔬菜),生化指標異常:血紅蛋白<110克/升、白蛋白<35克/升、維生素D<30納克/毫升(易骨折)、維生素B12<200皮克/毫升(神經損傷風險)。
營養不良風險
隨危險因素數量增加而增加
造成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原因復雜多樣。研究發現,一般而言,營養不良風險會隨著各項危險因素(如殘疾程度增加和健康狀況惡化)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01
消化吸收問題
食物攝入量減少、營養需求增加、消化道吸收功能受損或營養素排泄增加會導致營養不良。老年性厭食日益被認為是老年人食物攝入量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02
身體障礙
口腔健康狀況不良也會導致營養不良。咀嚼問題(不僅包括假牙不合適造成的問題,還包括因口腔感染或炎癥或者口腔干燥造成的問題)會妨礙食物攝入,吞咽障礙同樣如此。此外,影響手臂和手部的殘疾(如骨關節炎或卒中引起的殘疾)、行動不便也影響進食。
03
精神障礙
認知障礙和癡呆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營養的吸收。行為改變通常會減少攝入量,并可能增加能量消耗(如徘徊)。譫妄會妨礙食物攝入,尤其是在醫院。抑郁癥是導致各個年齡段人群發生厭食的原因之一,且被認為是導致老年性厭食和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此外,神經性厭食等精神性進食障礙雖然在老年人中罕見,但也不容忽視。
04
疾病和藥物
健康受損是營養攝入和營養狀況的主要威脅(即與疾病相關的營養不良),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他們的急性病發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高于年輕人。急性和慢性病會降低食欲,增加能量和營養需求,并妨礙消化和營養吸收。另外,大多數藥物至少有一種消化道副作用(如食欲下降、感覺障礙、惡心、便秘或口腔干燥),會減少食物攝入量。
05
社交和經濟困難
孤獨、獨自進餐和社交隔離會降低食欲,減少食物攝入量。重大生活事件(如喪偶或搬入養老院)也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進食欲望,并可能導致體重嚴重下降。經濟困難也會影響老人的營養攝入。
另外,其他飲食因素,如食物選擇不均衡、大量飲酒、嚴格遵循自我規定或處方規定的飲食指南等都會導致能量和必需營養素攝入不足。
五步打好
老人營養保衛戰
那么,如何改變老人營養不良?《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綜述建議做到以下5點:
01
精準評估
使用“微型營養評估表”自測(含18項指標,5分鐘完成)。每年體檢增加握力測試(男性<28千克、女性<18千克提示肌少癥)。
02
飲食改造計劃
高能量密度食譜:堅果碎拌酸奶(1勺=50大卡)、牛油果泥涂面包(半顆=160大卡)、蛋白粉沖調飲品(每10克含8克優質蛋白)。對于吞咽困難者,建議肉類打泥制成肉丸、蔬菜切碎煮軟、水果制成果泥、使用增稠劑(黃原膠)將湯水調至布丁狀。
03
營養補充策略
優先選擇全營養配方粉(含30+種營養素)。維生素D補充:每日800~1000IU(建議選擇含維生素K2的復合制劑)。
04
運動干預
抗阻訓練:彈力帶坐姿劃船(每周3次,每次3組×12次);平衡訓練:單腳站立(從5秒開始,逐步延長至30秒)。
05
家庭支持系統
制定家庭陪餐日(每周至少3次共同進餐),記錄每日攝入食物量。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