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尼日利亞籍教授唐杰(Muhammad_Sadeeq Balogun)的晉升事件引發輿論風暴。這位2018年入職的博士,僅用一年時間便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學校為其提供專屬實驗室、高薪及住房支持。與此同時,國內學者如北大“韋神”韋東奕耗時6年才評上副教授,兩者對比刺痛公眾神經。
事件核心:唐杰2017年于海外取得博士學位,2018年入職湖南大學后迅速獲得“岳麓學者”稱號,2019年晉升教授。其學術成果尚未有重大突破,卻在公開場合以“非洲兄弟在華福地”為賣點,呼吁老鄉來華創業。某次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他手舞足蹈用湖南方言喊話:“搞事業曉得啵?長沙就是非洲兄弟的福地!”并展示學生團隊“薅到的創業羊毛”,卻對學術貢獻只字未提。這種“重創業輕學術”的表現,被網友戲稱“教授變招商主任”。
觀點:教育部2024年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外籍教師晉升速度平均比本土教師快2-3年,但僅37%的院校公示破格提拔標準。某985高校人事處工作人員透露:“為提升國際排名,部分學院會放寬外籍教師考核要求,比如用‘國際交流貢獻’替代論文數量。”這種操作在業內并非秘密,但湖南大學此次未公示唐杰具體成果,引發“程序不透明”質疑。
真實案例觸目驚心。2023年,某東部高校因破格提拔外籍教授未公示成果,被數十名教師聯名投訴至教育部,最終撤銷其職稱。而唐杰事件中,學校僅以“促進中非合作”為由解釋,未提供詳細學術評估報告。某院士團隊成員直言:“我們實驗室熬了十年才出成果,外籍教授憑什么靠‘國際形象’加分?”
某中部高校青年教師坦言:“外籍教師除了教學任務,很少參與科研攻堅,但晉升時卻能憑‘國際化背景’優先。”他提到,某同事因指導學生獲國際獎項晉升副教授,而外籍教師僅參加幾次國際會議便獲得同等資格。
和做科研的朋友老張聊天時,他苦笑:“我們系有個老師發了3篇SCI才評上副教授,外籍的只要來頭夠大,成果一般也能上。”他提到,某次職稱評審會上,外籍教師因“促進跨文化交流”被額外加分,而本土教師即使科研更強也難逆襲。網友的評論更尖銳:“高校為了國際排名,把本土學者當墊腳石,這公平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高校自主權需在陽光下運行,破格提拔必須公示具體貢獻,否則會加劇‘特殊通道’猜疑。”他提到,某省曾試點“外籍教師考核透明化”,要求詳細說明其學術成果及國際合作項目,但因“操作復雜”被擱置。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事件可能損害中國學術聲譽。某海外學者聯名信指出:“當‘國際化’淪為破格提拔的借口,真正優秀的本土學者會流失,最終形成‘外籍教師占坑,本土學者出走’的惡性循環。”
唐杰的晉升事件,撕開了高校國際化進程中的“公平裂縫”。當“國際形象”成為破格提拔的擋箭牌,當本土學者的努力被忽視,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學術尊嚴,更是培養頂尖人才的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