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邀請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和山西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南武鄉東莊村田園薯業專業合作社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就“中薯早35”的表現進行隨機多點收獲評價。結果顯示,該品種畝平均產量4163.43公斤。
“昨天我們還進行了小面積多點測產,另外一塊地40畝的平均產量達到4421.45公斤,可以作為另一個峰值產量供種植戶參考。”山西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白小東研究員說。
測產結果還顯示,“中薯早35”商品薯率92%,較對照國外品種“克魯巴”增產28.91%、商品薯率提高7.26個百分點。現場專家認為,在同等條件下“中薯早35”較當地主栽“克魯巴”具有生長勢強、高產、商品率高、食味好等突出優勢。
更大的意義是高產之外,“中薯早35”可提早在七月初收獲,為一年兩熟的薯糧和薯菜輪作提供了黃金時間。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商品薯和種薯生產區。馬鈴薯作為山西主要作物,全省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250萬畝左右,主要優勢區分布在太行山、呂梁山和雁門關。2022年起,山西在政府規劃的“土豆革命”行動中,太行山區以五寨縣為核心區打造了加工型土豆生產基地,補齊了生產和加工不銜接的短板。
此外,“大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那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的呂梁山,近年來在土豆品牌化發展中,以嵐縣土豆為首的鮮食土豆在全國叫響。但是,還存在生產效率低等問題,2024年平均畝單產僅1100公斤,低于全國畝產均值1164公斤,更不足荷蘭每畝3000公斤的一半,丘陵山區機械化率低于40%,人工種植占據主導地位。
“中薯早35”畝產4000公斤以上的產量和提早收獲,無疑提振了種植戶的信心。由此,山西呂梁山在馬鈴薯主糧化的大背景下,掀起了鮮食馬鈴薯的糧食安全革命,為呂梁山區的一年兩熟打開了山藥蛋革命新天地。
“今年我們種植了70畝的試驗田,一畝地種植成本3800元,早熟早上市價格好,按每公斤1.16元的地頭價格測算,每畝地能賣到5000多元,畝收益大大提升,下一季將輪作西藍花和早熟玉米、谷子,北菜南賣價格好,又是一季高收入。”田園薯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宇剛說。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的山西增糧戰略實施以來,在省級層面的規劃引導、政策推動之下,呂梁山南麓的臨汾市各縣區和呂梁山中部的呂梁市各縣區的農業農村部門在山西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參與下,紛紛自選動作,通過試驗示范尋找多收一季糧的下一個可能。除此之外,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也高,“中薯早35”就是合作社通過山西農業大學馬鈴薯專家尹美強牽線引進文水開始種植的。
“所以,‘中薯早35’在文水的示范成功,對于豐富當地早熟馬鈴薯品種結構、銜接糧-糧多作模式、助力山西糧食產能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白小東說。
據介紹,“中薯早35”引入山西三年來在早熟、高產、抗病等方面都表現優異。去年曾在田園薯業專業合作社的基地創出畝產4662.6公斤的小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中薯早35”引入以來,在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下,山西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對良種配套良技良機進行了系統性技術攻關,為新品種落地大田提供了成熟的集成技術支撐。
“這些年,我種過的土豆品種不下30多種,光今年就試種11種,只有這個‘中薯早35號’表現最好,而且高產量的背后也沒有外行想象中的高難度,水肥管理和其他馬鈴薯品種的差別不大,但結薯早、薯塊膨大速度快,蒸煮口感好。”胡宇剛說。
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