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破防”了,在聽證會上放言:"中國天天說他們在生產用于AI訓練和智能手機的先進芯片,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切都只是虛張聲勢。"還說就算我們能生產足夠算力的芯片,也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我們的芯片,真的如他所言,只是在“吹牛”嗎?接下來,我們就結合最新的進展,客觀地看看這場芯片博弈我們究竟勝算幾成。
“中國芯”突破幾何?
中國在先進芯片領域到底走到了哪一步?這個問題在AI大爆發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要知道, AI大模型的訓練就像給一個超級大腦"喂飯",需要巨額的計算能力。過去這個"飯碗"都是英偉達的頂級芯片占著,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今年4月份,華為展出了最新的成果:“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它總算力規模達到了驚人的300 Pflops,即每秒完成3×10^20次浮點運算,是英偉達目前最強超節點NVL72的1.7倍!
更厲害的是它的“內存帶寬”和“網絡互聯帶寬”,分別達到了1229 TB/s和269 TB/s,比英偉達的方案提升了113%和107%。通俗來講,就是它內部搬運數據和信息的速度,比對手快了一倍還多。關鍵這是基于我們自研昇騰芯片,全國產化搞出來的。
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貴州,內蒙等地投入實際使用,成功支撐了盤古Ultra MoE大模型的訓練和DeepSeek的推理任務。
在手機芯片方面,我國企業也不遑多讓。華為去年發布的爆款機Pura 70 Pro,搭載的是7納米“KIRIN 9010”處理器,由華為海思設計,中芯國際量產。
日本有專業機構拆解對比后發現,KIRIN 9010相比之前臺積電代工的5納米KIRIN 9000,技術差距已經縮短至3年左右。雖然3年聽起來不算短,但要知道,就在幾年前華為還深陷制裁困境。能在這么短時間內追趕到這個程度,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突破。
內存芯片領域也有好消息。長鑫存儲16納消費級米DRAM內存芯片已自主研發成功,雖然距離三星,SK海力士的12/14納米工藝還有差距,但這個突破實實在在地證明:我國企業在內存芯片領域正在快速縮短與國際巨頭的技術代差。
“中國芯”實力如何?
有人可能會質疑:你們自己的產品怎么吹都可以,真實的技術實力是否超越英偉達還不一定呢?那接下來就來好好說說,華為是如何在AI算力這方面實現突圍的。
眾所周知,訓練AI大模型需要消耗海量算力。傳統做法簡單粗暴,堆更多的算力卡來“力大磚飛”,只要算力夠,不愁喂不飽大模型。但這種做法存在一個缺陷:如果不同算力卡之間,服務器之間的通信效率跟不上,增加算力反而會被通信瓶頸抵消,最終效果可能1+1<2。
英偉達的解決方案是NVLink技術,即在GPU之間修建了"專用高速通道",讓GPU可以繞過CPU直接通信。不過這套方案有個局限:只有GPU能享受高速通道,其他計算單元如NPU,FPGA等還得走低速的PCIe通道,跨服務器通信更是受限于以太網的帶寬。
華為的昇騰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則另辟蹊徑,徹底重構了計算架構。它用"全對等互聯"取代傳統的CPU中心化"設計,讓CPU,NPU,存儲等所有計算單元都能直接高速通信,避免繞路。
同時,它還采用了光通信技術,以光模塊(3168根光纖+6912個400G光模塊)替代銅線,實現超高帶寬和遠距離傳輸,大幅提升集群規模上限。
此外,華為憑借通信技術積累,解決了光模塊易故障的難題,通過配備智能運維系統,可以實現1分鐘發現問題,10分鐘內修復,確保超節點穩定運行。
這樣的技術突破確實稱得上是"橫空出世"。就連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在近幾個月頻頻來華,表達合作意愿。數據顯示,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從四年前的95%降至如今的50%。連黃仁勛都不得不承認:"如果有人以為靠封鎖就能阻止中國AI發展,那絕對是無知的。"
“中國芯”另類突圍
近幾年,中美關于芯片的博弈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你揮你的“制裁大棒”,我走我的康莊大道。
在這場較量中,中國不僅在高端芯片領域持續突破,在20納米及以上的成熟芯片市場更是所向披靡。有智庫分析指出,當初美國《芯片法案》犯下了一個重大戰略失誤:把全部賭注都押在了遏制中國先進制程發展上。
如今,中國成熟制程芯片已拿下全球28%的市場份額。在這個領域,中國企業憑借龐大的產能和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讓許多西方廠商不得不退出市場。德國一家芯片制造商透露,主流150毫米晶圓的價格在兩年前還是1500美元,如今已被中國企業壓到500美元。
智庫報告還特別強調:簡單地把芯片分為"先進"和"成熟"其實是一種認知誤區。“成熟”制程并不意味落后,它們通過持續改進,在汽車電子,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新興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直到去年底,美國才意識到這個戰略失誤,匆忙啟動對中國成熟制程芯片的301調查。但在這個中國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領域,這樣的補救措施恐怕為時已晚。
結尾
華為的超節點已經投入商業應用,國產芯片也重新殺回高端手機市場,成熟制程領域更是無可撼動。這難道都是"虛張聲勢"嗎?盧特尼克的這種言論更像是無法接受封鎖失敗后的"破防"表現罷了,既不愿意承認現實,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遏制中國發展。
當年大清不肯睜開眼,關起門自欺欺人,最終落后挨打。如今的美國若是不肯接受現實,繼續睜眼說瞎話,恐怕要重蹈覆轍。技術發展從來不是靠嘴炮就能阻擋的,與其無謂指責,不如面對現實,思考如何與中國開展互利合作,這才是科技發展的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