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韋東奕?!蹦愀倚?,就這么短短一句不過4秒鐘的自我介紹,讓這個賬號的粉絲數如同火箭般飆升到2400萬。評論區瞬間沸騰,高考家長們紛紛留言"沾學霸靈氣",而嗅覺靈敏的營銷號們更是蜂擁而至,各種山寨賬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流量像洪水一樣涌來,網傳甚至連北大校方都坐不住了,緊急約談家屬,商議關閉賬號,以免打擾這位 “韋神”搞科研。數學天才的一句自我介紹,怎么會掀起這么大的風浪?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位質樸的數學天才?
天才火出圈
“韋神”何許人也?這位數學奇才本名韋東奕,1991年生于山東濟南,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均以滿分成績摘得金牌,后被保送進北大,一路本碩博連讀,如今在北大做助理教授,專注研究Navier-Stokes方程和隨機矩陣這些高深理論。
2021年,韋神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當時他提一袋白饅頭,握著一瓶礦泉水,發型略顯凌亂,衣著樸素,面對采訪侃侃而談。這種不修邊幅卻才華橫溢的反差形象,網友紛紛冠以其"北大掃地僧","天才韋神"這樣的名號。
2025年高考前夕的6月6日,韋東奕突然在短視頻平臺開通賬號,僅發布了一條4秒鐘的自我介紹視頻。但誰也沒想到,僅僅這一條視頻,短短7天就吸粉2400萬,這漲粉速度,連各路明星都望塵莫及!
為啥一條如此簡單的視頻能引爆全網?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是時間點。高考前正是家長和考生最緊張的時候,“學神”韋東奕此刻現身,還不趕緊去沾沾“喜氣”!評論區里擠滿了“接兒子數學130+”“求韋神保佑閨女數學125+”的留言,短短幾天刷出超過15萬條。
畢竟,誰不希望自家孩子像韋神一樣,輕輕松松就能保送北大?這種“許愿池”的心理,把韋東奕推成了“別人家孩子”的終極標桿。
其次,他的“反差感”戳中了大眾情緒。一個能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的天才,日常生活中卻穿著樸素到毫不起眼的衣服,言談間帶著鄰家男孩般的靦腆。這種純粹專注的學者形象,和如今滿屏的精致網紅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專家總結挺到位:很多人把他看作當代陳景潤式的數學天才,那份對學術的赤誠,天然就能引發大眾的共情。
流量背后的亂象
"韋神"為何突然開設視頻賬號?事實上,該賬號并非他本人注冊,而是其堂哥代為開通。原因很令人無奈。前幾年在韋東奕爆紅后,網絡上涌現大量偷拍視頻和惡意剪輯片段,甚至有人直接用他的名字賣課,出書,嚴重侵犯了他的肖像權和個人形象。
為此,韋神家屬決定干脆自己弄一個“官方認證”賬號,以澄清身份,防止各種虛假信息蔓延。然而事與愿違,這一舉措不僅未能正本清源,反而引發了更大的混亂。
“潑天流量”襲來后,一大批"妖魔鬼怪"也紛跳了出來。什么"韋東奕嚴選","小韋神","韋神女友"等山寨賬號層出不窮,有些甚至直接盜用韋東奕本人照片。這些賬號要干嘛?無非是蹭流量牟利。例如"韋東奕嚴選",居然趁著高考期間售賣9.9元的"許愿幸運繩"。
雖然平臺處理了很多非法賬號,但這些賬號仍如"野火燒不盡"般不斷涌現。更過分的是,當大家注意到視頻里韋東奕的牙齒有些缺失,本是出于關心,結果卻被一些商家當成了“商機”。
某些口腔機構借機營銷,有的居然偽造韋東奕"種牙前后對比圖"作廣告封面,謊稱連韋神都在使用他們的服務。這種利用公眾關注的誤導性營銷,不僅侵犯了當事人權益,更消耗了社會信任。
一位純粹的數學天才,被各路商家當作流量密碼肆意消費,這種現象實在令人唏噓。
學術與流量
隨著這場“流量狂歡”愈演愈烈,網傳北大校方已約談韋東奕的家屬,要求關閉賬號。但有記者向校方求證時,得到的回應卻是"暫不確定""情況尚不明確"。
實際上,北大只是表達了“希望保護好學者專心治學的環境”的立場,并沒有強制干預賬號去留。現在學校最擔心的,是突然涌來的千萬粉絲和鋪天蓋地的討論,會讓韋東奕沒法靜心搞研究。畢竟他本人多次說過“不希望被關注”,數學才是他的全部重心。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社會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一現象。首先,必須尊重像韋東奕這樣的學者的"專注權"。這類頂尖學者的價值絕非充當網紅,而在于他們對學術的純粹追求。公眾對他們最好的支持方式,恰恰是"不打擾,不干涉"。
面對各類蹭熱度的亂象,平臺方和韋東奕家屬放確實需要加強監管和警惕,該封號就封號,該追責就追責。普通網友也應保持理性,不輕信、不傳播可疑信息,避免成為謠言的推手。
不過話說回來,學者多接觸公眾也并非壞事。就像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最后一條微博,就是回復王俊凱的提問。如果公眾能以理性態度對待,讓真正熱愛數學的人留下,而不是過度關注學者私生活,這不正是傳播科學知識的好機會嗎?
結尾
韋東奕現象折射出的,是當下社會對知識的矛盾態度。人們一邊渴望著天才的誕生,一邊又用流量的狂歡消解著學術的尊嚴;一邊推崇著純粹的學術精神,卻又忍不住將學者推向娛樂化的舞臺。這種集體性的認知失調,值得每一個關注此事的公眾深思。
當專注治學的學者淪為娛樂流量的消費品時,不僅干擾了他們的科研工作,也在無形中削弱了社會對知識的敬畏。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讓天才在屬于他們的舞臺上綻放光芒,而不是被迫在流量的漩渦中疲于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