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高麗娜
近日,由鄭州大學主辦的第三屆中原“雙碳”會議在鄭州舉行。會議以“綠色低碳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設置特邀主旨報告、圓桌討論和三個專題報告“新型能源體系構建”“循環經濟與低碳零碳園區”和“河南省降碳減污協同治理與空氣質量改善”,并舉辦科技成果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及14位能源環境領域專家學者做報告,共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民建河南省委梁留科主委、河南省人大環資委史秉銳主任、民建中央環資委肖江主任、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李凱釗總經濟師、鄭州大學劉春太副校長等出席會議并致辭。參會人員主要包括政府相關機構領導、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相關協會等代表,現場參會200余人,7000余人線上收看。
劉春太副校長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鄭州大學服務地方綠色發展的堅實根基,回顧了前兩屆會議院士和專家對河南能源的低碳轉型和減污降碳增效提供的寶貴見解。他強調,在各位院士專家的長期指導和支持下,鄭州大學在區域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和能源低碳轉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這次會議旨在探討新型能源體系與綠色低碳產業的融合,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破解能源轉型、產業升級與環境保護的多重挑戰提供真知灼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了題為《“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的報告,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高質量能源,能源高質量發展應實現“可能三角”,即安全可靠、經濟可行和綠色低碳。碳中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旨在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逐步、穩步由以煤為主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是長遠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作為國內智能電網研究的首倡者,余貽鑫院士在《“雙碳”目標-智能配電網》報告介紹了智能電網的基本屬性和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要一體化地建設智能配電網,積極把握人工智能電器和系統研發的機遇,從理論、技術設計和實施層面對智能電網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張遠航院士從當前態勢研判、持續改善挑戰和科技創新展望三方面以《“十五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與科技創新的思考》為題做主旨報告,他指出當前我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已經進入瓶頸期,傳統科技模式和治理模式的改善速度不能滿足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要求,因此亟須推動多污染物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以及系統性科技創新。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改革處孫健處長、鄭州大學張瑞芹教授、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趙凱常務副會長、清華大學田金平研究員、浙江大學黃小軍副教授、鄭州大學王克副教授、王姍姍副教授、尹沙沙副教授分別做了精彩報告分享。
圓桌討論環節,圍繞“能源轉型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張潔清首席專家、兒童投資基金會劉強首席代表、天津大學孫冰副教授、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孫榮峰研究員、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趙衛東所長、許繼集團張崇見首席專家聚焦能源轉型發展、源網荷儲協同運行、儲能產業、零碳園區和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等進行了高效務實的討論,為我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本次與會院士專家就能源低碳轉型、新型能源體系與產業耦合發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以及碳排放雙控等關鍵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探討,為推動河南省的能源低碳轉型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了真知灼見,積極推動了生態與環境學科的建設發展。
據悉,自2005年以來,在唐孝炎院士、杜祥琬院士和張遠航院士的長期指導支持下,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區域大氣環境污染防治、能源環境影響研究和減排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為地方空氣質量改善和低碳轉型提供了科技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