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座大山,到另一座大山,就是少琴前四十年的人生。
在貴州連綿的大山里長大,少琴早早的就懂得了生活的沉重。家里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二。
初中沒讀完,少琴就出門打工了,那時父母告訴少琴姐妹,只要想讀書就繼續讀,家里賣牛賣馬也供她們。但年少時少琴過不去心里的坎,不想讓家人那么辛苦,“也想早點為她們分擔一點。”
接下來的故事,在大山里上演了無數遍——
二十出頭的年紀,少琴結了婚。婆家在鎮遠縣,離娘家大約有三百公里,仿佛總也走不完的山路,和家里沒有什么區別。
很快,兒子出生,少琴不再出門打工,在家照顧孩子和田地。灶臺、田埂和抬頭望去望不到盡頭的大山,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幾年前孩子考上高中去住校,但家里的老人已經到了離不開人照顧的年紀,少琴還是得留在家里。
這生活似曾相識,少琴的母親、姐妹,還有村里的許許多多女性,都是這樣度過了半生。有少數人靠讀書走了出去,可因為種種原因沒讀完書的姐妹們,要怎么辦呢?
“我們這樣的婦女沒想要大富大貴,就這一點小心愿”
少琴居住的村子叫三門灘,距離鎮遠古城不到 15 分鐘車程。最近幾年,鎮遠縣依托自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優越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全縣的民宿數量從 2008 年的 60 余家發展到 700 家,少琴家門口,也開起了一家名叫“聽荷軒”的民宿。
「少琴工作的民宿」
老板看中少琴手腳麻利,喊她去店里當管家。少琴不懂什么是“管家”,就將民宿當成自己家料理,打掃房間、準備早餐、打理花園、草坪和菜地。一開始,見了客人她不知道該怎么打招呼,就盡量躲在一邊,漸漸地,她熟悉了環境,也自己摸索出當“管家”的一些門道,也敢接過客人的手機,幫他們拍上幾張合影?;仡^客都知道,民宿里這位大姐,大大咧咧,是大家的“開心果”,也有客人在訂房平臺上留下評價,說在這里“感受到了外婆家的溫暖”。
民宿在村子的一頭,少琴從家出發,爬上兩三分鐘的梯坎就能去上班。臨到中午,少琴三步并做兩步,連跑帶跳就回了家,給老人做完飯,就又跑回民宿里去,這樣來來回回,少琴一天能跑上四五趟。
少琴不覺得辛苦,只覺得幸運。“我們這樣的婦女沒想要大富大貴,就這一點小心愿,能照顧家里,又能自己有一份收入,就很好了?!?/strong>
「穿上管家制服的少琴」
像少琴這樣擁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女性,中國目前有至少 2.5 億。她們承擔著主要的農業生產和家庭照料工作,讓鄉村女性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進而提升個人價值,是當下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發起的初衷。
這一公益項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浙江螞蟻公益基金會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為鄉村民宿服務從業者和有意愿從事鄉村文旅行業的留守女性等提供免費培訓,提升鄉村民宿管家群體的職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帶動崗位上的鄉村女性借民宿產業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文旅發展。自 2021 年啟動試點至今,項目已培訓全國各地超 8600 名鄉村女性民宿管家。
這數千名鄉村女性民宿管家,有的是第一次獲得工作機會;有的曾經在外打工,為照顧家庭留守鄉村;有的是剛畢業的的大學生,在民宿行業尋找在家鄉工作的新機會;也有人從一名民宿管家,成長為民宿骨干,甚至開出了自己的民宿,給附近的鄉村女性提供起就業崗位。
長到 40 歲,
給自己換個活法
去年,少琴去凱里參加了培訓,成為“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計劃第 80 期的學員。在那之前,她已經很久沒有出過遠門,也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坐在教室里,像一名學生一樣學習點什么。
和少琴同一期的學員,大部分都與她類似,日常生活用“家務”和“農活”兩個詞概括,她們大多沒有出門旅游過,也沒住過酒店,她們之中的很多人,是上了課,才第一次知道床單、被套這些“布”質物品專業用語叫“布草”。
但是學員們聚在一起,本身就帶來彼此支持的力量,沒有人強行規定,學員們自發以“姐妹”相稱,對彼此的處境,她們天然多一分理解。
五天四夜的培訓里,培訓老師們仿佛比她們還急,將課程塞得滿滿當當。40個課時主要分成職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兩部分,老師教她們快速收拾房間的技巧、接待客人的標準流程、手機攝影乃至剪輯短視頻,這一切,對于少琴來說是全新,更是她迫切想要學習的。
在那場培訓里,少琴系統學習了民宿管家知識,還有蠟染、插花、茶藝等特色技能。她發現,“民宿管家不是會做飯、打掃衛生就能勝任的,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培訓完回民宿上班,看上去還是那個少琴,但家人和老板都感覺得到,有一些事情不一樣了。有時客人比較挑剔,村里有人說閑話,說她“一天吃飯沒事干,人家不高興就算了,為什么還要去討好”。少琴不去爭辯,但是在跟姐妹們分享經驗的時候,她是這么說的:“工作過程中就是什么人都會遇到,讓客人開開心心地來,高高興興地離開,把接待流程順利完成,就是我們的工作。”
這個夏天,老師通知少琴她被選上到黃山參加民宿管家技能交流活動,老師告訴她,這次活動有來自十個省份的 18 位姐妹,技能交流除了要比拼主題房布置和特色早餐制作,還有專門介紹家鄉的環節。
她在村子里搜羅了一圈特產,有蠟染的手帕,貼上繡片的手鐲,還有民宿給客人準備的伴手禮手袋,還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鼓足勇氣出發了。
「少琴帶到全國活動上展示的特產」
從鎮遠縣坐火車到凱里市,再坐高鐵到南昌,從南昌再坐上高鐵到黟縣,她看著列車穿越一座座山,細細比較這一路經過的山與家鄉的山有什么不同,這是大山的女兒離開家鄉以后最常冒出的念頭,看見熟悉的、青翠的山,仿佛就離家不太遠,也就沒那么害怕。
“其實也沒那么害怕,還是興奮多一些。”在南昌轉車時被司機“坑”了一回的經歷,少琴是在吃飯時講給同桌的姐妹們的。
她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有了收入以后,她成了一個能夠承擔風險后果的人。
“我說要發票,他(司機)說發票用完了,叫我拍個照,但是下次我就知道了,不能坐這樣的車。”她說。
參加技能活動交流的時候,她很少情緒低落,只有兩次,一次是每個人上臺展示家鄉的環節,她緊張地只講完了三分之一內容,就因為時間用完不得不結束,看著聲音洪亮、聲情并茂地姐妹,她懊惱“自己怎么就講不好”;還有一次是我問她,婆婆家離家遠不遠,回家方不方便,她說了一句“遠倒是不遠”就沒法把話說下去。
自己沒有收入的時候,出趟門得張口問家里要車費。“你也不能空著手回家吧,爸媽是不介意,但是村里的人要說閑話,說這個女兒怎么什么都不拿就回來了?!?/strong>嫁過來那么多年,少琴還是拉不下臉來要錢,就不怎么回娘家。
民宿老板來問她愿不愿意去干活的時候,少琴沒怎么猶豫,也沒問具體待遇如何,就答應了。
這份工作意味著每個月會有固定的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這份錢,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這是她等了十多年的機會,那時的她也不知道,長到四十歲,還有換個活法的一天。
「少琴在工作」
翻看“聽荷軒”在各個平臺的點評,常常有人提起少琴這位“管家大姐”。
“管家姐姐做的家常便飯可口好吃”
“老板娘和管家人都很好,當自己家人一樣”
“熱心的管家,潔凈雅致的房間,真值得多住幾天”
她不再是那個因為不好意思開口要錢而不敢不出門的家庭主婦,而是能為客人、為家人都創造價值的職業民宿管家。
她不僅走出自己的大山,也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被 100 塊錢激出來的工作
說起“掌心朝上”的生活,18 位從全國各地聚到一起的“數字木蘭”姐妹,有一多半都有說不完的話。
來自湖南省邵陽市的苗家姑娘紅連,20 歲就早早結了婚。結婚十九年,紅連一直在家帶孩子,自己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買東西都是伸手向丈夫要。“他給 100 塊錢,都要仔細問這 100 塊是怎么花的。”
2021 年年底,紅連家所在的村有個盛大的活動,全村人都參與支持。就在那場活動上,村里剛開的民宿老板發現紅連有一把唱苗歌的好嗓子,想邀請她來民宿上班。第一次跟丈夫提及此事,丈夫反問她:“你什么也不會,你能做什么,你還去別人那里上班?”
一句話澆滅了紅連的熱情。過了一個月,老板又一次打電話邀請紅連去民宿工作。接到電話的那一天,紅連想給孩子買兩件衣服,丈夫給了她 100 塊錢,那 100 塊錢一下子激起紅連想要自立的心,她把那張紙幣塞回丈夫的手里,打電話給老板,堅定地說:“明天我就去上班!”
「紅連(右)在制作苗繡」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學,紅連第一個月的工資是 2200 元。拿到工資的第一時間,紅連給兩個小孩一人買了一件衣服,還花 129 元給自己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子,盡管已經過去了三年,花自己的工資給自己買東西的那一刻,紅連還是記得很清楚。
就因為那 100 元錢,紅連成為了一名民宿管家。2024 年,在老板和同事們的鼓勵下,她參加了“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那是她第一次接受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實操課堂上,老師手把手地教動作要領,學員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學習的熱情都相當高,老師們就把要點掰開了揉碎了講,帶著學員們練習,直至熟練掌握。
「紅連在民宿工作」
回了民宿,紅連還把自己學到的客房清理規范流程、民宿安全管理等知識與同事們分享,在同事和客人們的眼中,紅連有了業務骨干的樣子。
2024 年,紅連存下了兩萬多塊錢,過年的時候,她拿出了 5000 塊錢給公公,給家里修建一個現代的廁所。因為培訓期間表現突出,紅連還第一次坐上飛機到了北京,參加“數字木蘭”在北京舉辦的暖冬會。
她去了很多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我也是一顆金子,我也會閃閃發光”
在今年 6 月在長沙舉辦的湖南區域“數字木蘭”民宿管家技能展示交流活動中,紅連獲得了最高分,也得到了前往黃山參加全國活動的入場券。
「紅連在參加技能比賽」
回到邵陽后,老板夫妻在高鐵站接她,老板獎勵她一臺全新的智能手機,老板娘還送了她一束很大的鮮花,那是她人生第一次收到花。
她不再是那個做什么決定之前要與丈夫商量的家庭婦女,她可以在數百人的會議室里分享自己的過往,也可以堅定地說一句:“我不僅僅是石頭,我覺得我也是一顆金子,我也會閃閃發光。”
她說完這一句,在場的學員和老師們都自發地鼓起了掌。
有相似經歷的學員們,以及陪著學員們走過最難的階段的老師們都知道,這份自信對于“數字木蘭”計劃的參與者有多難得。
「紅連在“木蘭夜話”上分享」
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不僅讓鄉村女性有了生活的底氣,也為大學生返鄉就業提供了新可能。
這 18 位學員里,來自黃山市黟縣屏山村的楊桂云是路途最近的一位。
小時候生活的村子在山坳里頭,“除了山,還是山”,翻過一座山去上學,是楊桂云的日常?;貞浧饍簳r的生活,大山是繞不開的話題,她也從小就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座大山,去山的外面生活。
因為喜歡旅游,她從皖南山區考到了安徽北部的大專讀旅游管理專業,畢業以后,她在省會合肥實習,卻最終因為家人的身體原因,作為獨生女的楊桂云最終選擇了回到家鄉。怎樣在縣城把所學發揮出來,著實令年輕的楊桂云困惑了一段時間。恰逢黃山地區民宿業爆發式增長,楊桂云成為了一名民宿管家。
在家待著的那段時間里,楊桂云深刻地明白了一件事:“你只有在工作,與更多人溝通,才能不與社會脫節。”
「楊桂云」
盡管曾在酒店短暫實習,但是日常在民宿的工作讓她意識到職業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在渴望提升技能又有些迷茫之際,她遇上了“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項目,在系統學習鋪床、擺臺、禮儀規范、突發事件處理等實用技能之外,楊桂云更學到了如何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人文資源,為客人創造獨特的鄉村生活體驗。
她一點點摸索著,根據不同季節的時令風物設計早餐菜單和親子活動,這次技能交流活動的早餐展示環節,楊桂云精心設計的攤位不僅打動了評委,也給其他學員帶去了啟發。來自湖北省恩施市的學員張麗拍下楊桂云將徽州風俗融入餐點介紹的樣子,琢磨著將附近鄉鎮的農產品,用這樣的方式介紹出去。
“自由的木蘭,走出去,看世界的遼闊”
這次活動之前,18 位學員先上了兩天“數字加強班”,她們之前都在線上上過這個課程,學怎樣制作短視頻推廣自家民宿,怎樣用豆包、 Deepseek 等 AI 工具寫文案、設計海報,但是對于數字木蘭的絕大多數學員來說,在線上只要有一步跟不上老師的講解,后續的步驟就怎么也琢磨不明白了。
這兩天的課程就是專門為她們設計的,培訓老師們不僅教她們如何給視頻加字幕、加特效,更鼓勵她們勇敢用真人配音、真人出鏡,讓自己成為民宿對外的窗口。姐妹們相互鼓勵著,在課余紛紛舉起手機。如其中一位學員所說:“平時一個人拍素材還常常會覺得放不開,但一屋子來自天南海北的姐妹們都在做類似的事,就不那么緊張了?!?/strong>
“數字素養”是對她們來說有點陌生的幾個字,學員們很少能說出這究竟意味著什么,但是在“數字木蘭”項目組看來,小到學會了自己在網站上訂票出行,能在朋友圈發布圖片或者視頻吸引客戶咨詢,到遇到問題知道在網上找教程找答案,再到自己能用短視頻宣傳自己的民宿和家鄉,這都算是數字素養的提升。
「學員們正在學習剪視頻」
在培訓課程設置里,項目組將它拆解成幾大板塊,分別教授,但學員們只有學以致用了,這些培訓老師們才算真正放心。
課堂內外,來自甘肅省東鄉縣的馬蘭花主動承擔了“助教”的角色。幾個月前,她和同事們拍了一條歡迎大家來唐汪看杏花的視頻成了爆款,在快手和視頻號上都有幾十萬的播放量。短視頻真真切切地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不少客人是因為那條視頻來到了民宿。而馬蘭花和同學們、同事們,都感受到了身處數字時代,她們能夠把握的機遇。
有這樣的成績,姐妹們都抓緊機會請教她,常常這里一個問題還沒解答完,那邊一聲呼喚“馬蘭!”,她就又飛到教室的另一邊。
「馬蘭花在民宿工作」
馬蘭花所在的唐汪村盛產杏子,以前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村民們就在公路兩旁擺攤,賣給過路的游客,或是低價賣給批發商。參加了“數字加強班”的馬蘭花從去年開始,就在社交網絡上吆喝村里的杏子,從朋友圈轉賬,到快手櫥窗,村里的人指望著馬蘭花幫他們找杏子的銷路,再也沒有人說她“拋頭露面”的閑話。
「馬蘭花所在的唐汪鎮位于群山環繞的洮河谷地」
甘肅省是“數字木蘭”首批落地的省份,馬蘭花則是“數字木蘭”最早的一批學員之一。那時民宿推薦她去蘭州市榆中縣參加“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培訓得離開家五天四夜,還不收學費,家里擔心她被騙,不讓她去,還是婆婆拍了板,把她送上了車。
不同于少琴和紅連的家鄉,東鄉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這里的山以紅色裸露的丹霞地貌聞名。從東鄉縣到榆中縣,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穿行在這熟悉的群山之中,馬蘭花開啟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旅程。
“我現在不僅上班,我還要出差?!?/strong>她不僅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培訓,還成為了實操助教老師,“數字木蘭”在甘肅的培訓開到哪里,她就跟著老師跑到哪里。每次出差,婆婆都會早起給她做好早餐,準備好干糧,已經上小學的大兒子則常常和同學自豪地介紹“媽媽有工作,還要去北京、去安徽”。
這樣的變化,正是“數字木蘭”的項目執行者們最想看到的。她們不只是想教會這些女性某種技能,還希望撬動一顆內心,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甚至這些女性的下一代。
「馬蘭花在“木蘭夜話”分享」
學員姐妹們一聲聲“馬老師”,讓這個結婚以后才擁有了自己的手機的東鄉姑娘,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開朗,也讓中途輟學的馬蘭花實現了小時候“當老師”的夢想。
活動的最后一天,培訓老師帶著學員們爬了黃山,姐妹們在迎客松下拍了許多合影,前幾天剛在“數字加強班”上學的拍攝手法都被用了個遍,那些新鮮的知識在腦子里擠作一堆,忍不住就要沖出來。
她們中的大多數,對山都不陌生。她們生于大山,長于大山,也走了很遠很遠的路,才走出心中的那座“大山”。
山與山當然是不同的。作為家鄉的山,與作為遠方的山,在她們的生活里有著不同的意義。
走出禁錮的山,奔向遠方的山,代表著一種將生活握在自己掌心里的自在與篤定。
望著腳下翻涌的云海和奇峰怪石,學員們又唱起了那首專屬于她們的《木蘭之歌》:
“我們是勇敢的木蘭,強大自己,熱情溫暖世界;我們是自由的木蘭,走出去,看世界的遼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