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精心剪輯”的評測視頻、一篇看似客觀的 "深度爆料",足以讓一家苦心經營多年的企業瞬間陷入輿論漩渦。
在流量吞噬一切的時代,信息的鋒利程度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
就在這種輿論生態逐漸變得危險的當口,微博正式響應中央網信辦“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依法對一批屢次違規賬號做出禁言處置,引發了廣泛關注。
微博出手整治 17 個涉企網絡 "黑嘴" 賬號的動作,與其說是平臺在履行責任,不如說是給整個行業提了個醒——當流量變成武器,我們不能再任由輿論場淪為惡意狩獵的靶場。
“黑嘴”并不新鮮,可怕的是它的輕車熟路
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黑公關的玩法已經相當成熟了:
披著專業評論的外衣,炮制“第三方中立人設”,最終對企業進行蓄意的詆毀;
一邊是“爆料”姿態,一邊是水軍轉發刷屏,不費吹灰之力制造一場網絡風暴,輕則擾亂用戶判斷,重則讓企業名譽受損、股價波動、市場萎縮。
這一次微博依法處置的17個賬號,正是這些“套路”背后的操盤手。
他們不再是鍵盤俠,而是一套圍繞利益驅動構建出的產業鏈。
某汽車品牌法務部公布的案例里,有人靠編造“操控自媒體詆毀同行”的謠言牟利,有人專門盯著新能源汽車的安全話題造謠,甚至形成了“造謠-引流-帶貨”的黑產。
這些操作不再是簡單的鍵盤俠行為,而是把企業名譽當成了可以量化交易的商品,每一條不實信息背后都標著明碼標價的利益。、
從制造焦慮、煽動對立,到“帶節奏”、“潑臟水”,他們很清楚“怎么才能讓負面內容快速出圈”,卻對法律和道德底線視若無睹。
問題的可怕之處還在于,這些“黑嘴”混淆了正常批評與惡意攻擊的界限,當專業媒體人指出真實問題時,總有人被質疑“被友商充值了”。
而當消費者正常維權時,反而可能被貼上“黑粉”的標簽。
這種非黑即白的混沌狀態,讓真正有價值的聲音被淹沒在口水戰里。
“清朗行動”的意義更在于重構信任
我很少去評價媒體同行被封號的事件,因為我總覺得我也是媒體人,總得維護媒體人發聲的權利。
但我為什么對這次微博治理網絡“黑嘴”,連封17個號點贊?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過界了,配不上媒體人的稱號。
治理網絡“黑嘴”,并不只是給某幾家企業“出頭”,更在于還行業一個說話的空間,還公眾一個信任的秩序。
在社交平臺動輒百萬級的流量面前,再有實力的品牌,也有可能成為一場惡意操盤下的犧牲品。
近年來,新能源、科技、智能汽車等熱點行業,頻頻遭遇“黑稿”圍攻——技術路線被刻意抹黑、銷量成績被質疑數據造假,甚至一張模糊照片就能被無限解讀為“安全事故”或者“設計缺陷”。
這不是公共討論的正常表達,這是有目的、有手段、有代價的“網絡獵殺”。
我們不是說企業不能被批評。相反,健康的行業生態,離不開真實透明的輿論監督。但我們要反對的是,那些披著監督外衣、實則拿著流量收割公信力的黑嘴。
微博這拳打得值不值?
禁言 7 天到 1 個月能解決根本問題嗎?
我認為微博這一拳打得很及時,長遠意義,遠不止處理幾個賬號那么簡單。
平臺出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各大車企法務部開微博,其實,最終還得指望平臺規則來主持公道。
我覺得還有一點比較關鍵,就是劃清了紅線在哪。
哪些是正常的產品評價,哪些屬于惡意造謠。哪些是合理質疑,哪些構成商業詆毀。
這些以前可能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帶,正在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變得清晰。
當然,我們也不能指望一次專項整治一勞永逸,“黑公關”從此銷聲匿跡。
我們作為媒體從業者,更應堅守專業底線,不為流量低頭、不為利益淪陷。
毒流量是砒霜,好內容是解藥
把流量比作潑天富貴的時代,反映出深層的集體心理:我們對沖突上癮,對情緒依賴,對真相遲鈍。
流量不是原罪,但依靠“毒流量”,打造的人血饅頭,可不興吃啊!
當流量的大潮退去,能站在沙灘上的,永遠是那些把精力放在產品上,而不是放在算計上的企業。
這個道理,對于我們媒體人也一樣啊!
用“黑稿”推倒別人,不等于你就能站得更高;制造惡意對立獲取曝光,不代表用戶就會買賬。
更希望這個時代,能重新拾起信息的分寸、討論的溫度,以及判斷的理性。
而我們作為自媒體人以及互聯網的用戶,更應該自勉、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