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清晨的陽光穿透廣元市昭化區元壩鎮茯苓種植基地的層疊枝葉,灑在村民王一金布滿老繭的手上。他正小心翼翼地為快速生長的茯苓覆土。
“以前這片林子光長雜樹,現在流轉給合作社種茯苓,我不僅能拿地租,在這兒打工一天還能掙80塊,年底還有分紅!”王一金的話語里滿是笑意。這片煥發新生的林地,正是昭化區推動林下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聚焦政策、管理、科技、機制四大關鍵,讓沉寂的山林變成了“聚寶盆”,帶動群眾在生態保護中收獲致富果實。
為激活林下經濟,昭化區將道地中藥材納入農業重點發展“四大板塊”,整合各類財政資金1.7億元,圍繞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等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紐帶,統一流轉林地經營權,為經營主體降低前期投入門檻。目前,全區已流轉林地1.2萬畝,吸引23家企業、17個合作社入駐發展。此外,昭化區還進一步深化與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完成茯苓菌種(母種)、良種繁育等10項企業標準,發布《茯苓林下種植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借力“周末工程師”開展本地柔毛淫羊藿選育及仿野生栽培等技術攻關,引入社會資本建成目前全省最大的淫羊藿良種繁育基地。培育昭化區中藥材、茯苓產業協會2個、中藥材科技服務團1個、“剪刀干部”服務隊13支、科技示范戶50余戶,夯實科技服務體系。
“去年種了3畝茯苓,收入2萬多,還拿到村集體分紅1200元。” 村民趙秀蓮算起增收賬滿臉喜悅。通過“村集體建設 +企業租賃經營”模式,該村將200畝林地打造成茯苓基地,村民既能獲得林地租金、務工薪金,還能分享集體收益分紅。昭化區創新構建3種發展模式和3種經營方式,建立集體收益“4411”分配機制,讓村集體、企業、農戶利益共享。同時將林下種植納入森林保險,發布極端天氣預警20余條,化解野生動物致害糾紛17起,為產業發展系上“安全帶”。2024年,全區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帶動1722戶農戶戶均增收3200元。
夕陽西下,在昭化的青山綠水間,一株株中藥材正茁壯成長,既守護著生態屏障,也孕育著百姓的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