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搞政治的人,總得有點前后一致的樣子吧,至少不能今天說東明天說西,讓人看笑話。
可偏偏這個剛當上北約秘書長的呂特,變臉比翻書還快——當荷蘭首相時反對美國制裁中國,現在卻張口就威脅要制裁中國。
這出大戲背后到底藏著什么貓膩?中方又為啥在這個節骨眼上亮出了硬態度?
作者-彤
從'反美斗士'到'美國傳聲筒',呂特這變臉速度有多快?
說起呂特這個人,還真是個有故事的主。
當荷蘭首相的時候,他可是明確反對美國對華半導體制裁的,還在多個場合為歐洲的戰略自主搖旗吶喊。
那時候的呂特,儼然一副"我們歐洲人要有自己想法"的架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頗有微詞,在半導體出口管制問題上更是公開唱反調。
可這才過了多久?
轉眼間,同一個呂特搖身一變成了北約秘書長,立馬就換了一副嘴臉。
7月15日,這位新上任的北約掌門人在美國國會山面對媒體,點名中國、印度、巴西三國,聲稱他們應該立刻給普京打電話,認真對待與烏克蘭的和談。
更過分的是,呂特還威脅說,如果這些國家不配合,就會面臨美國主導的"二級制裁"。
這話說得可不客氣,簡直就是頤指氣使。
同一個人,前后不到一年時間,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從反對美國制裁中國的"歐洲獨立派",搖身一變成了威脅制裁中國的"美國急先鋒",這變臉速度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問題來了,是什么讓一個原本有獨立想法的政治家,變成了別人的傳聲筒?
答案其實很簡單:位置決定屁股,屁股決定腦袋。
當你坐在北約秘書長這個位子上,你就得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哪怕這意味著要背叛自己曾經的立場。
呂特的新身份:美國的'貼身翻譯'還是獨立思考者?
呂特的華麗轉身,說白了就是北約體系運作邏輯的一個縮影。
北約這個組織,雖然名義上是個軍事聯盟,但實際上更像是美國的馬前卒。
秘書長這個職位,聽起來很威風,實際上就是幫美國傳話的"高級翻譯",哪有什么獨立決策權可言。
這次呂特跳出來威脅中國,時機選得也是恰到好處。
7月14日,特朗普剛剛給俄羅斯下了最后通牒:50天之內達不成協議,就征收100%的進口關稅。
但是特朗普心里也清楚,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本來就少得可憐,光制裁俄羅斯根本不痛不癢。
所以,美國人想出了一個更狠的招數:"二級制裁"。
說白了,就是對那些還在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下手,讓他們也嘗嘗經濟制裁的滋味。
這一招確實夠陰,因為美國人知道,只有切斷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才能真正打擊到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而呂特呢,就像個配合默契的搭檔。
特朗普話音剛落,呂特立馬站出來"補刀",直接點名中國、印度、巴西。
這配合得也是相當嫻熟,一唱一和,好像提前排練過似的。
問題是,憑什么你一個北約秘書長,能對主權國家的正常貿易指手畫腳?
憑什么你能威脅別人必須按照你的意思行事?
這種霸道的做派,充分暴露了單邊主義的本質。
面對美國施壓,巴西說不、印度裝聾、中國亮劍
有意思的是,面對美國和北約的聯合施壓,三個被點名的國家反應截然不同。
巴西的態度最直接,一口回絕。
巴西總統盧拉明確指示,不會在俄羅斯問題上對美國讓步,巴西外交部更是直接表態:"美國可以施壓,但我們有自己的底線。"
這態度夠硬氣!
要知道,2024年巴西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超過7700萬美元的原油。
而且,作為今年金磚國家的輪值主席國,巴西正與中國一道推動"全球南方和平倡議"。
盧拉強調,巴西的能源政策只服務本國經濟,不會被外部政治干擾。
這話說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獨立精神。
印度的反應就比較微妙了。
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印度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也不容忽視——2024年,俄羅斯占印度石油進口總量的近38%。
若真要斷供,印度也要付出巨大代價,所以莫迪政府在這件事上顯得相當謹慎。
有印度媒體分析說,美國這次"二級制裁"主要目標是中國,印度可能會被"豁免"。
這種想法雖然有點一廂情愿,但也反映出印度在這件事上的猶豫心態。
相比之下,中國的反應就顯得更加沉穩。
中國沒有直接回應"是否會打電話給普京"這個問題,而是在同一天發出了安全提醒。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公告,建議中國公民暫時不要前往烏克蘭,已在當地者做好撤離準備。
這個動作看似平常,實際上信號強烈。
這等于是在告訴全世界:中方判斷烏克蘭局勢正在迅速惡化,面臨升級風險。
而公開警告本國公民撤離,等于間接否認了北約對"烏克蘭將勝"的樂觀判斷。
中方這記'回馬槍',打在了美國哪個痛點上?
中方的反應看似四兩撥千斤,實際上打中了美國戰略的幾個要害。
首先,中方用實際行動表明:50天內俄烏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等于是對特朗普"50天通牒"的無聲反駁——你們設定的時間表根本就不現實。
其次,中方通過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明確表態。
7月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林劍強調:"堅決反對任何非法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這話說得相當明確,就是不接受美國的威脅和訛詐。
更重要的是,中方還拿出了歷史經驗做參照。
還記得2018年開始的中美關稅摩擦嗎?結果如何?
中國沒有被打垮,反而加速了供應鏈重構和國內產業升級。
美國自己也沒討到便宜,不少行業因為關稅而成本上漲。
"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這句話已經被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
現在再提"制裁",恐怕已經難以讓中方動搖。
第三,中方的做法戳中了美國戰略的根本矛盾。
美國一方面想通過制裁打擊俄羅斯,另一方面又不想承擔制裁的經濟成本。
所以才想出"二級制裁"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招數。
但問題是,中國、印度、巴西都是全球能源消費大國。
一旦美方強行征稅,受影響的不僅是俄羅斯,還有全球市場的能源價格。
到頭來,美國消費者也要為這種政策買單。
更何況,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的鈦合金、化肥等商品對其部分產業還挺重要。
提高關稅只會讓美國本土企業雪上加霜。
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最后,中方的反應還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不站隊。
從始至終,中方在俄烏沖突問題上都堅持不站隊,自然也不會接受第三方的政策施壓。
這種戰略定力,恰恰是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
結語
真正的大國力量,不在于嗓門有多大,而在于面對威脅時那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硬氣。
單邊主義的黃昏已經來了,多邊合作的曙光正在升起,歷史這輛大車不會因為幾聲威脅就掉頭。
面對霸權施壓,你覺得小國該怎么在大國博弈中保住自己的主心骨?歡迎聊聊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