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D73的生物學特性與調控機制
CD73的分子結構與功能
●CD73的分子結構:CD73由NT5E基因(6q14.3)編碼,是一種分子量約70kD的跨膜糖蛋白,以非共價連接的同源二聚體形式存在,多數通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錨定在細胞膜表面。由兩個共價連接的亞基組成,N端結構域含金屬離子結合位點,結合Zn2?、Co2?用于催化AMP水解為腺苷;C端結構域含AMP結合位點,結合底物AMP,通過構象變化調節酶活性。
●CD73的功能概述:CD73作為細胞表面核苷酸酶,可催化細胞外AMP脫磷酸生成腺苷,是腺苷生成的關鍵限速酶。除酶活性外,CD73還可參與細胞黏附、細胞外基質蛋白結合,其可溶性形式(sCD73)和外泌體形式(EVs-CD73)可通過脫落或胞吐釋放,增強免疫抑制。
圖1 CD73的分子結構與功能
CD73的組織表達
CD73廣泛表達于正常組織中的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在免疫系統中分布于巨噬細胞、調節性T細胞(Tregs)、B細胞等,不同物種表達存在差異(如人類主要在B細胞,小鼠在T細胞)。
圖2 CD73的相對表達
CD73的轉錄與翻譯調控
●缺氧誘導的轉錄激活:缺氧誘導因子(HIF-1α)可直接結合NT5E啟動子調控其表達,在缺氧微環境中上調CD73,形成“缺氧-CD73-腺苷”正反饋,增強免疫抑制,腫瘤細胞借此逃逸免疫監視。
圖3 腫瘤微環境中的缺氧促進CD73的表達
●細胞因子與信號通路調控:
①TGF-β通路: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通過mTOR/HIF-1α通路誘導CD73表達。此外,腺苷信號可反過來促進TGF-β分泌,形成“腺苷-TGF-β”正反饋。
②I型干擾素(IFN):腫瘤細胞分泌的IFN-α/β可上調內皮細胞CD73表達,通過腺苷生成抑制淋巴細胞遷移,削弱抗腫瘤免疫。
③PGE2與炎癥信號:前列腺素E2(PGE2)通過腫瘤外泌體傳遞,誘導DCs表達CD73,抑制T細胞激活;炎癥因子(如TNF-α)也可通過AP-1、SP1等轉錄因子促進CD73轉錄。
圖4 靶向CD73治療癌癥的臨床前景
●雌激素的負調控:在乳腺癌中,雌激素/雌二醇通過雌激素受體抑制CD73表達,可能解釋部分乳腺癌亞型中CD73低表達的現象。
●CD73的翻譯后修飾:
①糖基化:N-糖基化可選擇性改變CD73蛋白活性,在肝細胞癌中導致高甘露糖糖基化和酶活性受損,在宮頸癌中高度糖基化的可溶性CD73增加AMP活性。
②泛素化:TRIM21作為E3泛素連接酶直接靶向CD73,敲低TRIM21可導致CD73過表達,促進乳腺癌進展。
02
CD73的信號傳導與功能作用
CD73-腺苷軸介導的免疫抑制信號傳導
●腺苷生成的雙重途徑:
①經典途徑:CD39(ENTPD1)先將水解ATP/ADP生成AMP,CD73進一步將AMP轉化為腺苷,形成“CD39/CD73-腺苷”級聯反應。
②非經典途徑:通過CD38/CD203a/CD73軸代謝NAD?生成腺苷,強化免疫抑制微環境。
圖5 腫瘤微環境(TME)中的ATP和腺苷信號傳導
●腺苷受體介導的免疫抑制:腺苷通過結合P1嘌呤受體(A1R、A2aR、A2bR、A3R)發揮作用,其中A2aR和A2bR在TME中作用最為關鍵:
①A2aR:主要表達于效應T細胞、NK細胞和DCs,激活后通過cAMP/PKA通路抑制T細胞增殖、細胞毒性及細胞因子(如IFN-γ、TNF-α)分泌,上調PD-1、LAG-3等抑制性受體,同時促進Tregs的抑制功能。
②A2bR:低親和力受體,在缺氧或炎癥條件下被激活,誘導巨噬細胞向M2型極化,減少IL-12、NO生成,分泌VEGF、IL-6等促腫瘤因子,并抑制DCs的抗原呈遞能力,增強免疫抑制微環境。
圖6 CD73相關腺苷受體在TME中的不同作用
●對免疫細胞的調控:
①效應免疫細胞:抑制Th1/Th2細胞增殖,促進Th17分化,耗竭CD8?T細胞功能,抑制NK細胞成熟和細胞毒性,誘導DCs向免疫抑制表型極化,促進巨噬細胞向M2型分化,增強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免疫抑制功能。
②抑制性免疫細胞:促進Tregs和髓系抑制細胞(MDSCs)的募集與功能,增強其免疫抑制作用,形成“免疫沙漠”型TME。
圖7 CD73影響TME中免疫細胞的功能
●與其他免疫檢查點的協同:CD73/A2AR途徑與PD-1/PD-L1途徑協同作用,通過cAMP/PKA通路降低T細胞細胞毒性,發揮免疫抑制作用,CD73通過增加腺苷生成,削弱CD8+T細胞功能,導致對PD-1抑制劑的耐藥。
圖8 與其他療法共同靶向CD73作為癌癥治療的有吸引力的治療策略
CD73的生理功能
●免疫調節:參與細胞外AMP和NAD+代謝,將AMP轉化為腺苷,腺苷與免疫細胞上的腺苷受體結合,抑制炎癥反應和免疫細胞功能。
●黏附作用:作為黏附分子,可上調ICAM-1、VCAM-1等黏附分子表達,促進淋巴細胞遷移和腫瘤細胞轉移。
●其他作用:在正常組織中還參與疼痛抵抗、中樞神經系統炎癥保護及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修復。
CD73在TME中的細胞來源與增殖
●腫瘤細胞與基質細胞的雙重表達
①腫瘤細胞:在膠質母細胞瘤、胰腺癌等實體瘤中高表達,直接參與免疫逃逸和代謝適應。
②基質細胞: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表達CD73,通過A2BR信號形成“腺苷-CAFs”正反饋回路,維持免疫抑制微環境。
●細胞增殖:CD73可激活AKT/GSK-3β/β-catenin通路,上調cyclinD1,促進腫瘤細胞G1/S期轉換。如胰腺癌細胞中CD73缺失導致G1期阻滯和化療增敏。
表1 CD73在腫瘤細胞中的內在功能
CD73對TME代謝與血管生成的調控
●促進腫瘤代謝重編程
①Warburg效應增強:CD73通過生成腺苷激活PI3K/AKT/mTOR通路,促進腫瘤細胞糖酵解,上調己糖激酶2(HK2)、乳酸脫氫酶A(LDHA)等糖酵解關鍵酶表達。
②NAD?代謝調控:CD73可將細胞外NMN降解為煙酰胺核苷(NR),通過補救合成途徑促進腫瘤細胞NAD?積累,支持DNA修復和增殖。
圖9 CD73增加細胞內NAD水平以增強DNA損傷反應
●誘導血管生成與轉移
①促血管生成因子釋放:CD73通過A2AR/AKT/ERK通路促進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分泌VEGF、Wnt等因子,誘導腫瘤新生血管形成。
②上皮-間質轉化(EMT)驅動:上調EMT相關基因(如ZEB1、Snail),增強腫瘤細胞侵襲能力,其過表達與乳腺癌細胞遷移、黏附能力正相關。
圖10 CD73對TME代謝與血管生成的調控
CD73與TME耐藥機制及臨床意義
●化療耐藥的介導:化療(如多西他賽)可誘導腫瘤細胞CD73表達,通過腺苷-A3R通路上調多藥耐藥蛋白1(MRP1),降低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在卵巢癌模型中,CD73抑制可逆轉多西他賽耐藥,減少腫瘤生長和轉移。
●放療耐藥的促進:放療后TME中CD73活性升高,通過腺苷生成抑制放療誘導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敲低CD73可增敏胰腺癌細胞對放療的響應。
● 預后評估:在多數癌癥中,CD73高表達與不良預后相關,如乳腺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且與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正相關。但在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中CD73高表達與低分期、低級別相關,在子宮內膜癌中CD73為保護性因子。
●作為治療反應標志物: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血清sCD73活性高與抗PD-1治療耐藥相關;結直腸癌肝轉移灶中CD73高表達預示化療抵抗。
CD73和人類癌癥
CD73和腫瘤干性特征
CD73和腫瘤免疫微環境
CD73和腫瘤轉移
圖11 CD73與腫瘤之間的相關性
03
CD73的靶向藥物及其他應用
核苷酸/核苷類抑制劑
●結構與活性:多為AMPCP衍生物或類似物,以AMPCP為骨架,通過修飾腺苷環(如2位鹵素取代、N?位親脂基團)和磷酸基團(如亞甲基膦酸替代)提升活性。如PSB-12379、PSB-12489、AB680、OP-5244等。
圖12 AMPCP衍生的CD73抑制劑
● 代表藥物:
①AB680(4):可逆性、高選擇性的CD73抑制劑,其優勢為活性強、清除率低、體內半衰期長,可逆轉腺苷介導的免疫抑制,已進入III期試驗評估其在胰腺癌和NSCLC中的療效。
②OP-5244(7):通過羥基/甲氧基修飾磷酸基團,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臨床前研究中能完全抑制腺苷生成,調節AMP→ADO途徑逆轉免疫抑制。
③ORIC-533(9):新型口服抑制劑,代謝穩定性強,效力強于AB680,目前處于I期臨床試驗,用于治療復發性多發性骨髓瘤。
④PSB-12379和PSB-12489:表現出較強的選擇性和代謝穩定性。
圖13 代表性核苷酸來源的CD73抑制劑
非核苷酸類抑制劑
●結構特點:以親水性基團(羧酸、磺酸、磺酰胺)模擬核苷酸酸性位點,與CD73二鋅催化中心結合。如PSB-0963、LY3475070等。
●代表藥物:
①LY3475070(13):唯一進入臨床I期的非核苷酸抑制劑,基于噠嗪環結構。
②化合物18:通過酸性基團與CD73二鋅位點形成離子鍵,代謝穩定性提升(t1/2=1.2h),與PD-L1抑制劑聯用有效。
③化合物14: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代謝穩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挑戰:非核苷酸抑制劑活性普遍低于核苷酸類(IC??多為μM級),但它們具有一些優勢,如降低的酸度和改善的膜通透性有利于口服吸收,部分還具有穿越血腦屏障的潛力。
圖14 代表非核苷酸衍生的CD73抑制劑
臨床候選藥物
●單克隆抗體:如Oleclumab、Uliledlimab,通過阻斷CD73催化活性或誘導其內吞,逆轉免疫抑制。
①MEDI9447(Oleclumab):人源化IgG1抗體,通過交聯CD73二聚體抑制酶活性并誘導內吞,單藥或聯合Durvalumab用于NSCLC、三陰性乳腺癌等,III期試驗顯示聯合用藥使ORR提升至30%。
②TJ004309(Uliledlimab):高親和力抗體,完全抑制CD73活性,聯合Atezolizumab在實體瘤中安全性可控,處于I/II期試驗。
③CPI-006(Mupadolimab):人源化IgG1抗體,結合CD73的N端,降低其催化活性,增強免疫調節功能,處于I期臨床試驗。
表2 靶向CD73的單克隆抗體的研究進展
●抗體偶聯藥物(ADC):如BB-1709,通過靶向CD73遞送細胞毒藥物,同時激活免疫應答。
表3 靶向CD73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候選藥物
●雙功能抗體:Dalutrafusp(AGEN1423)同時靶向CD73和TGF-β,在三陰性乳腺癌模型中減少轉移,I期試驗顯示可降低血漿TGF-β水平。
表4 靶向CD73的雙特異性抗體(BsAb)
●納米抗體:雙特異性納米抗體靶向CD73和PD-L1,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增強抗腫瘤效果,兼具抗體特異性與小分子組織穿透性。
●溶瘤病毒:工程化溶瘤病毒攜帶CD73siRNA,局部敲低CD73并釋放免疫刺激因子。
表5 在臨床前和臨床試驗中靶向CD73的藥物
腺苷受體拮抗劑
●A2aR拮抗劑:SCH58261聯合PD-1抑制劑可增強T細胞活性,縮小腫瘤體積。
●A2bR拮抗劑:ISAM-R56A可促進NK細胞浸潤,逆轉M2型巨噬細胞極化。
●A3R激動劑:Namodenoson(CF102)通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誘導HCC細胞凋亡。
表6 靶向腺苷通路的免疫治療候選藥物
聯合治療策略
●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CD73抑制劑通過減少腺苷生成,解除對T細胞的抑制,與PD-1/PD-L1抑制劑協同激活免疫應答。例如,Oleclumab(抗CD73抗體)聯合Durvalumab(PD-L1抑制劑)在III期NSCLC患者中,客觀緩解率(30.0%)顯著高于單藥治療(17.9%)。
●與靶向療法聯用:Oleclumab聯合奧希替尼治療EGFR突變的NSCLC,響應患者的緩解持續時間較單藥延長2.2倍(16.6個月vs.7.4個月)。
●與circNT5E抑制劑聯用:靶向circNT5E與CD73小分子抑制劑聯用,可同時阻斷CD73的轉錄調控和酶活性,克服單一療法的耐藥性。例如,在NSCLC模型中,circNT5E抑制劑與Quemliclustat聯合使用,可顯著減少腫瘤體積。
●與干細胞療法聯用:MSC移植(如臍帶MSC)通過表達CD73發揮免疫調節作用,與CD73抑制劑聯用可優化其歸巢和治療效果。例如,ITGB3修飾的MSC聯合CD73抑制劑,可增強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靶向性。
●與抗血管生成藥物聯用:CD73抑制劑與VEGF抑制劑(如貝伐珠單抗)聯用,可減少腫瘤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微環境。
●與CAR-T/CAR-NK細胞療法聯用:阻斷A2A受體或CD73可增強CAR-T細胞對實體瘤的殺傷活性。
●與化療聯用:CD73抑制劑與紫杉醇、吉西他濱等聯用可逆轉腫瘤微環境免疫抑制,提升化療敏感性。
●與放療聯用:CD73抑制劑增強放療誘導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在胰腺癌模型中與立體定向放療協同縮小腫瘤,降低放射性肺纖維化風險。
圖15 聯合抗癌治療的協同抗腫瘤作用
表7 目前針對CD73聯合治療的研究清單
PET成像的潛力
●成像原理與探針開發:
①標記:利用11C標記AMP([11C]AMP)作為示蹤劑,其攝取量與CD73表達呈正相關,可被CD73抑制劑劑量依賴性阻斷。
②新型探針:如[1?F]PSB-19427在三陰性乳腺癌和胰腺癌中特異性高于FDG,滯留時間更長,有望用于療效監測。
●臨床價值:輔助CD73靶向治療的患者篩選、腫瘤分期及療效評估,例如通過PET成像監測[11C]AMP攝取變化評估抑制劑結合效率。
●挑戰:需解決探針特異性(避免與堿性磷酸酶等交叉結合)、藥代動力學優化(如血液清除與靶區滯留平衡)及血腦屏障穿透問題。
挑戰與局限性
●副作用:CD73抑制可能影響骨髓干細胞動員,破壞造血穩態,增加骨髓抑制風險;腺苷具有心血管調節和神經保護等生理功能,全身CD73阻斷可能損害這些保護機制。
●耐藥性:腫瘤微環境中可能通過補償性上調其他腺苷生成途徑(如CD38/CD203a軸)或產生耐藥機制,限制治療效果。
●生物標志物缺乏:缺乏預測CD73抑制劑響應的可靠標志物,需結合sCD73、EVs-CD73及TME免疫細胞圖譜開發動態監測工具。
04
CD73在多種疾病中的作用機制
糖尿病
●保護機制
①免疫調節:CD73+B細胞可抑制致病性T細胞活化,如BAFFR-Fc通過擴增CD73+B細胞延緩1型糖尿病(T1DM)進展。
②代謝調控:維生素D3(VD)通過上調CD39/CD73改善糖尿病相關認知功能障礙,AGT-5通過增強芳香烴受體(AHR)和CD73表達抑制T1DM。
③干細胞相關作用:MSC及其外泌體(如hUSC-Exos)通過表達CD73水解ATP生成ADO,抑制炎癥并促進胰島β細胞修復。
●潛在治療策略:上調CD73的藥物可通過增強免疫調節和代謝適應性緩解糖尿病。
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保護作用:內皮細胞CD73通過抑制白細胞黏附、降低炎癥反應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如阿司匹林可通過上調CD73重塑腸道菌群,調節Treg/Th17平衡。
●晚期促炎作用: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s)中CD73促進細胞增殖和泡沫細胞轉化,其缺失可減少斑塊形成。隨年齡增長,CD73通過催化AMP生成ADO抑制脂質分解,促進斑塊積累,從“抗動脈粥樣硬化”轉變為“促動脈粥樣硬化”。
●臨床相關性:血清CD73活性與動脈粥樣硬化負荷正相關,其缺失可導致動脈鈣化(如CD73缺陷患者的內側動脈鈣化)。
胃腸道癌癥
●胃癌(GC)
①表達與預后:GC組織中CD73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正常胃組織,與侵襲性強、臨床分期晚、遠處轉移及不良預后相關。
②作用機制:通過激活c-Jun/AP-1信號通路上調CD73表達,促進腫瘤轉移。調控RICS/LIMK/cofilin信號軸,誘導EMT,增強細胞遷移能力。與Warburg效應相關,上調GLUT1、HK2等糖酵解基因,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耐藥。
●肝細胞癌(HCC)
①表達與預后:HCC中CD73表達高于肝硬化和正常肝組織,與淋巴結轉移、低分化及短生存期相關。
②作用機制:通過PI3K/AKT信號通路激活RAP1,促進PIP3生成,增強細胞增殖和EMT。CAFs分泌的HGF通過c-MET/MEK/ERK通路上調CD73表達,促進HCC細胞轉移。維持肝癌干細胞(CSCs)特性,穩定SOX9表達,增強腫瘤干性。
●胰腺癌(PAC)
①表達與預后:PAC中CD73陽性率達30.7%,與腫瘤分期、大小及不良預后正相關,與基因甲基化水平負相關。
②作用機制:激活TNFR2/AKT/ERK信號通路,上調cyclinD1,促進細胞周期進展。缺氧環境通過HIF-1α誘導CD73表達,增強腺苷生成,抑制免疫應答。
●結直腸癌(CRC)
①表達與預后:CRC組織中CD73高表達與低分化、晚期腫瘤及轉移相關,促進腫瘤細胞集落形成和S期進展。
②作用機制:CAF中CD73通過A2A受體介導免疫抑制,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減少相關。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患者血漿中ATP、ADP、AMP的水解速率升高,且AMP水解水平與臨床分期(IIB/III期)正相關,提示CD73活性與腫瘤進展相關。此外,CD73表達可作為獨立預后因子,前列腺上皮CD73抑制CD8+T細胞免疫監視,基質CD73通過A2BR下調NF-κB信號,促進腫瘤侵襲。
參考文獻
Shan L, Gong M, Zhai D, Meng X, Liu J, Lv X. Research progress of CD73-adenosine signaling regul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tumor microenvironment.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25 May 26;44(1):161.
Bi C, Patel JS, Liang SH. Development of CD73 Inhibitors in Tumor Immunotherapy and Opportunities in Imaging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J Med Chem. 2025 Apr 10;68(7):6860-6869.
Gao H, Zhang T, Li K, Li X. CD73: a new immune checkpoint for leukemia treatment. Front Immunol. 2025 Mar 6;16:1486868.
Liu D, Zhao J, Li L, Wang J, Wang C, Wu Y, Huang Y, Xing D, Chen W. CD73: age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 Front Immunol. 2024 Dec 12;15:1515875.
Gardani CFF, Diz FM, Dondé LB, Rockenbach L, Laufer S, Morrone FB. The potential role of purinergic signaling in cancer therapy: perspectives on anti-CD73 strategies for prostate cancer. Front Immunol. 2024 Sep 17;15:1455469.
Zhan J, Huang L, Niu L, Lu W, Sun C, Liu S, Ding Z, Li E. Regulation of CD73 on NAD metabolism: Unravell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tumour immunity and tumour metabolism. Cell Commun Signal. 2024 Aug 1;22(1):387.
Saigí M, Mesía-Carbonell O, Barbie DA, Guillamat-Prats R. Unraveling the Intricacies of CD73/Adenosine Signaling: The Pulmonary Immune and Stromal Microenvironment in Lung Cancer. Cancers (Basel). 2023 Dec 4;15(23):5706.
Bach N, Winzer R, Tolosa E, Fiedler W, Brauneck F.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D73 in Cancer. Int J Mol Sci. 2023 Jul 21;24(14):11759.
Kowash RR, Akbay EA. Tumor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unctions of CD73 and the adenosine pathway in lung cancer. Front Immunol. 2023 Mar 24;14:1130358.
Da M, Chen L, Enk A, Ring S, Mahnke K. The Multifaceted Actions of CD73 During Development and Suppressive Actions of Regulatory T Cells. Front Immunol. 2022 May 31;13:914799.
Sun P, Zheng X, Li X. The Effects of CD73 o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J Oncol. 2022 May 17;2022:4330329.
Yang H, Yao F, Davis PF, Tan ST, Hall SRR. CD73, Tumor Plasticity and Immune Evasion in Solid Cancers. Cancers (Basel). 2021 Jan 7;13(2):177.
Roh M, Wainwright DA, Wu JD, Wan Y, Zhang B. Targeting CD73 to augment cancer immunotherapy. Curr Opin Pharmacol. 2020 Aug;53:66-76.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系(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不本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