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宣布完成首輪募集,規模26.17億元,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寧波開投、臺州科創、西科控股等19家。作為中科創星首次在長三角設立的硬科技創投基金,這一基金將為早期硬科技項目注入強大動力,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生。
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的成立,是中科創星加速布局全國發展的重要一步。該基金注冊于上海浦東,計劃今年底完成募集關閉,存續期為8年。基金將重點投向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空間產業領域的硬科技項目,其中70%的資金將投向早期硬科技項目,服務“從0到1”階段的原始創新;30%的資金將投向成長期項目,助推技術“從1到10”的熟化應用。
“越是行業充滿機遇的時候,越需要有人躬身入局。”在基金首關儀式后,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就基金定位、行業趨勢及投資邏輯等話題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投資低迷期更顯長期主義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朝著超微觀、超宏觀、超復雜、超極端的方向快速發展,且呈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將全面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和空間這五大關鍵領域的發展格局。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將重點投向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空間產業領域中,兼具知識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硬科技項目,協同多方資源共建硬科技創業生態,助推以人工智能、光子技術、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為代表的硬科技突破,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在中國發生。
對于“先導”二字的深意,李浩直言這一概念源于科研界。“‘先導’原本不在基金行業使用,是從科學院或科學界挪過來的”。他進一步解釋,“引導更像是引著別人做,先導則有點躬身入局的意思 —— 我先干,你跟隨。這里的先導是開拓者、引領者、破局者”。這正契合了中科創星在上海通過高質量孵化器“躬身入局”實踐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的路徑。活動現場,中科創星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多個研究所簽約,旨在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之谷”。
隨后他強調了這支基金“耐心資本”的屬性,直言科技企業成長的漫長周期:“國內的一級項目很多基金都是存續期5年,之后到7年甚至到8年。我相信未來中國可能會出現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一級市場基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或者變化。”他解釋道,“一個真正的硬科技企業,從最早設立到真正上市,根據現在科創板企業的歷史數據來看,平均需要十幾年。這樣一個基金實際上還是無法完成從開始到最后上市整個周期的支持。”而8年的存續期正是為了匹配這種“馬拉松式”的成長。
盡管當前一級市場存在波動,但李浩觀察到LP正走向成熟。“在一級市場低迷的時期,許多LP敢于在這個時候出手,甚至他們在和我們交流時都希望我們的基金能夠更快地資金到位和出手。有的LP表示這期投完之后,下期還鼓勵我們繼續出資”。他坦言,過去一級市場以美元為主導,聚焦互聯網和消費,而現在轉向硬科技投資仍需過程。“投資科技和能否投資科技是兩件事。這就像跑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強調,越是行業調整期,機遇反而越多,“當行業哪天全部形成共識,機遇反而很少”。
此次基金的LP陣容強大,而面對國資LP訴求差異化的問題,李浩展現了清醒的市場認知,他以手機市場作喻:“GP需找到自己的目標客戶——就像有人做千元機,也有人專攻萬元旗艦。最大挑戰是變化、選擇,根據市場進行調整。”他強調中科創星堅持市場化路徑:“無法滿足所有訴求,分化是市場成熟的標志。”
硬科技投資正處結構調整期
隨著硬科技浪潮興起,中國創投行業進入新的周期,對于當前投資態勢,李浩的剖析犀利而清醒。他認為行業結構調整遠未完成:“中國真正的硬科技企業能夠建立起與科技創新匹配的金融體系需要5年或者更久,這非常復雜。”他點破了科技投資的深層門檻:需要甄別并且真正將技術轉移落地,不是簡單投錢就行。
這種調整也體現在金融體系的適配中。李浩以科創債為例強調,中科創星是全國首批發行科創債的GP,這筆資金解決了大問題。他將其比作 “科技鄭國渠”:“國家希望把錢放到我們這樣的GP機構,通過LP和GP的渠道再給到科技型企業,就像毛細血管,讓資金真正流入科技領域”。
此外,近年來投資界與學術界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對于外界關于“投科學家是陷阱”的質疑,他反駁道:“這是一項有門檻的工作,需要甄別并且真正將其轉移...投科學家是陷阱?那是因為門檻不夠!”他進一步用人才困境舉例說明轉型之難:“例如我曾經為傳統制造業企業提供服務,作為銀行經理和貸款判斷行長,我具備很好的判斷力,知道誰能放,在科技企業我就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例如投資經理,我原來可能投資消費,或者有很好的消費敏感度。然而現在投資芯片和半導體,轉型或許需要5年10年。”
投資領域另一個近期引發諸多討論的關鍵議題還包括管理費、Carry等問題。對此,李浩拋強調價值創造優先于成本。“LP需要的是能增值的管理人,而非最便宜的管理人!這與你購買物品相同,你可能購買最能滿足你需求的物品,而不是最低價。”他透露,對于中科創星,部分管理費將持續投入硬科技生態建設,例如上海高質量孵化器推行的“超前孵化”與“深度孵化”模式。“超前孵化”在技術原理和論文階段就介入支持科學家,“深度孵化”則參與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和商業運營,目標是實現“從PI(學科帶頭人)-IDEA-IP-IPO的全過程孵化”。
他以二維半導體項目“原集微”為例,展示了這種模式的效率:“在完成概念驗證后,決定對原集微展開深度孵化,協助該團隊于2025年初組建創業團隊,現已完成對原集微的兩輪早期投資。”李浩認為,這種深度參與構建生態的能力,是純財務基金難以提供的。
對于未來,李浩充滿信心:“當更多耐心資本進入,當金融體系與硬科技的適配度提升,中國硬科技一定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實現突破。我們要做的,就是陪科學家把科研成果變成生產力”。
AI生態的“核爆點”野心
上海是中科創星此輪布局的重心,基金已在當地投資超過60家硬科技企業。談及上海AI創新生態的優勢,李浩給予了高度評價,列舉了四大支點:上海是全國經營營商環境中最頂級、最好的城市;頂尖海歸人才吸引力強,尤其是汽車等領域的人才體系;開放了大量的AI應用場景,預計AI將在上海和長三角最早的應用場景合并;以及政府對硬科技企業的關注與支持力度。
對于長三角的制造協同網絡,他也表示樂觀:“因為周圍的江蘇、浙江和上海已經實現一體化,所以我認為距離和過程中沒有問題。”但他也毫不諱言關鍵短板——資金規模:“硬科技包括AI從誕生的第一天就是一個耗資巨大的科技,目前看來資金仍然不夠...與美國目前的差距可能是10倍以上...我認為最大的成本是資金。”
對于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投資布局,李浩強調,人工智能首先是工具,足夠強大才能賦能各行業。這一工具的強大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支撐,而算力的爆發又帶來了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因此基金也會關注核聚變等新型能源技術,形成跨領域協同。
這支26.17億的先導基金,清晰錨定以AI為核心的硬科技全鏈條布局——從算力芯片、大模型等基礎設施,到支撐龐大算力需求的未來能源(如核聚變),再到AI在腦機接口、自動駕駛、新藥研發等領域的賦能應用。李浩用“雙向賦能”精辟概括了其戰略視野和本輪科技革命的獨特潛力:“AI驅動腦機接口、核聚變研發;這些領域又反哺AI算力倍增。這種循環將引爆超越想象的科技革命。”他展望道:“大家認為這次科技革命之所以能夠超越第三次的量級或者超出級別的期盼,是因為它的循環雙向賦能...這可以想象出人們都擔心AI的發展是否會對人類構成威脅,可見這個想象力相對較小。”
正如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黃紅在首關儀式上所寄望的,這支基金的落地是上海打造“科創核爆點”的關鍵落子。而李浩則用歷史的緊迫感形容當下的科技競爭格局,將風險投資人比作“科技上甘嶺戰役”中為前線戰士輸送彈藥的“后勤兵”。這支凝聚了“耐心資本”與破局決心的26億基金,無疑是中國硬科技穿越周期、奔赴“璀璨星河”未來的一把重要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