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音樂節”成為了音綜又一細分賽道。
去年,浙江衛視聯合優酷推出一檔音樂節競演真人秀《閃光的夏天》,但在當時,節目看點不多,做的比較傳統,冷眼也沒有專門拎出來去聊。
今年,《閃光的夏天》推出第二季,竟然邀請到了韓紅,既擔任閃光制作人還出任節目總導演,音綜中出現導師當導演的Title,挺讓冷眼驚訝。
帶著對韓紅和對節目的好奇,冷眼開始關注新一季《閃光的夏天》。
用韓紅“個人IP”做音綜可行嗎?
這兩年,明星個人IP綜藝正在從小型的定制微綜逐漸往A類節目靠攏。
張頌文《燦爛的花園》、趙露思《小小的勇氣》、吳克群的《老有意思旅行社》都是從藝人的一個想法出發策劃出的整季節目。
但冷眼整體看下來,明星個人IP綜藝還是以生活類的內容為主,真實、治愈、流動是明星IP和綜藝銜接起來行之有效的落點。
像音綜這種多導師制的節目,很少強調個人,但其實有時候,導師的存在時常會超越選手成為更亮眼的看點,
而韓紅,從《爆裂舞臺》開始,就開始作為主理人支撐起節目,這次《閃光的夏天2》更是直接讓韓紅以導師+總導演的身份串聯節目挑大梁。
首先,韓紅不僅僅是作為導師點評表演,提出建議,而是從最開始的歌手選角,韓紅就參與其中。從三十多組已經走入大眾視野的音樂人中選擇了10組參與節目,而后這些新聲代歌手的選歌、編曲和舞臺,韓紅都親手把控,最大化地參與到內容的呈現中。
其次,韓紅的真人秀串聯起了整個節目的故事線。
從先導片韓紅如何選擇新聲代歌手,到正式的演出準備中,韓紅如何指導新聲代歌手,凸顯新聲代歌手的特質,觀眾完全可以通過韓紅的視點進入到故事里,而歌手的成長也可以通過韓紅的點評和反饋有具象的呈現。
從最終效果來看,韓紅確實撐起來了她的部分,實打實地成為了節目的靈魂人物。
正是韓紅小課堂的帶動,節目可以順理成章地完成從韓紅選歌手到歌手呈現內容的敘事轉移。
比如簡單對話樂隊和李允兒合作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第一版編曲,韓紅聽完就點出編曲風格重復,毫無新意,首唱結束后表演效果不佳韓紅更是現場發飆,“不是搞音樂的嗎?不是學樂理的嗎?自己心里沒有節奏嗎?”
對于姚琛和曾比特的《看我72變》,哪怕表演結束韓紅也是毫不留情地批評“唱歌不是比誰唱得高誰聲音大。”
韓紅的犀利點評一邊讓冷眼像選手一樣緊張,一邊也讓冷眼有了專業歌手“嘴替”的爽感。
特別是當韓紅說,“自從有了數字音頻工作站,就沒有了真正的歌手了,自從有了自動修音軟件,誰都能唱嘻哈了”,更是撕開了音綜的“遮羞布”。
當然韓紅也不是“甩手掌柜”,該罵的罵了,該調教的該糾正的,也是手把手親力親為。
甚至在準備第二場主題演出時,韓紅竟然帶著新聲代歌手們一句一句教學,這樣的投入、認真,讓冷眼相信韓紅的導演title不是走個過場,她對節目的付出名副其實。
真人秀與舞臺各行其是
韓紅呈現得不錯,可除了韓紅之外的呢?
冷眼的觀感是一團亂麻。
節目主打“專業主義”,所以除了周震南、姚琛、喻言、曾比特少部分自帶流量的歌手外,節目還邀請了一部分有實力的新面孔。
那么,對于新面孔而言,觀眾的熟悉就需要時間。
冷眼理所當然地以為節目會按照慣例先以音樂服人,用音樂標簽把人設立住。
可沒想到,節目上來就是大段的真人秀段落,并且真人秀不是介紹過往,不是參賽初心,而是直接開始分組選歌,甚至沒有任何依據和機制,就是選手們自行商量,先到先得。
而正當冷眼硬著頭皮看完了狀況百出的分組現場及后續磨合,以為終于到了合作舞臺的精彩亮相時,節目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呈現本應放在開場的個人solo舞臺,合作舞臺反而成為這場演出最不重要的部分。
這就直接導致,冷眼看完第一期節目,根本就沒看懂節目到底想講什么,重點是什么。只記得鐘懿跟不上周震南的節奏一直在哭,李允兒不知道如何跟簡單對話樂隊合作一直在委屈。
至于每位新聲代歌手擅長的曲風,有什么樣的音樂特色,冷眼更是沒有任何印象。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在冷眼看來,《閃光的夏天》好像陷入了為了模式而模式,為了真人秀而真人秀的制作怪圈。
開場就是兩兩匹配模式,讓新聲代歌手們通過搭檔合作完成72小時歌曲改編。
但正如冷眼之前所說的,合作太過倉促,沒有和嘉賓個人特質和音樂內容相結合,反而拖慢了選手們的進入節奏。
特別還是在首期,有那么多綜藝新人的情況下,選手們對歌曲不熟悉,對搭檔不熟悉,對綜藝制作的流程不熟悉,各方磨合中勢必會犧牲掉部分打磨音樂的精力。
因此,我們在節目上看到選手們花更多的力氣在溝通扯皮上,而不是音樂風格的探討上。
李允兒就說,在和簡單對話樂隊合作時,因為兩者的音調不合,幾乎一天半的時間都用在了調音準上;
沒什么經驗的鐘懿和在音綜里廝殺出來的周震南的合作,沒體現出“傳幫帶”,倒是鐘懿忙著配合周震南的各種編曲嘗試,而自己甚至沒有理解這些嘗試的意義;
姚琛一個大Dancer,曾比特一個大Vocal,為了互相配合不得不收斂鋒芒,反而讓兩個人的優勢都沒有發揮出來;
而72小時限時改編,更是在合作模式下再次加重創作壓力。
專業歌手用72小時打造極致舞臺尚且困難,更別說還需要同時搞定搭檔合作、演唱、編曲、舞蹈走位的新聲代歌手了。
很明顯地,這群選手吃不消。
比如民歌科班出身的李允兒,本身就在從民歌到流行的轉換過程中,一上來和樂隊組合,還在傳統民歌之上加入了搖滾和電音的元素,很難平衡得好。
哪怕如周震南,面對《壁上觀》這首特別強調唱功,甚至成熟歌手都要花時間打磨的高難度歌曲都憂心忡忡。
即使放棄了舞蹈、劇情等所有提升舞臺亮點的優勢,選擇反復向高音區和復雜唱腔挑戰,也因為歌曲風格不夠匹配個人,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如預期。
重重機制壓得新聲代歌手喘不過氣,嘉賓們既沒把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也沒體現出亮眼的成長點,導師一字一句的調教也確實辛苦,冷眼看下來,不管是韓紅和新聲代歌手,在節目里都有點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可以理解節目組一直在強調讓新聲代歌手走出舒適區,想要通過72小時機制來體現新聲代歌手在重壓之下的飛速成長。
但問題是,觀眾都沒有看到選手的舒適區,怎么就走出去了呢?
對于改編,觀眾當然不認為一群新聲代歌手能夠超越原唱,那么這群年輕人要主打的點就是“不同”。
但在72小時限時改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下,新聲代歌手們其實沒有太多機會去考慮怎么呈現“我的歌”,而是怎么按照節目的要求,怎么按照導師的要求去呈現“他們的歌”,這也讓舞臺缺乏了一些本可以更有個性化的亮點。
而除了機制,真人秀和舞臺也沒有形成有效勾連。
在《閃光的夏天2》里,好像所有的內容都是以出圈點去推動的,比如選手之間的矛盾、韓紅的嚴厲點評、導師舞臺、solo舞臺、合作舞臺等等,就像是一個又一個切片的連接。
可是這些內容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戲劇連接不夠清晰。
比如,節目組用了大量的真人秀內容去托新聲代歌手的成長故事,韓紅、大張偉、吳克群就不止一次地和選手談心,鼓勵他們的堅持和表達,新聲代歌手們也會有一些團建活動,像是在大學球場一起去打球,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但這些內容都必須要在舞臺中有所呈現。
看完導師在彩排現場字字錐心的點評,觀眾期待地是看到新聲代歌手在舞臺上規避這些問題,在表演上有明顯的提升;
看完分組合作的矛盾,觀眾期待的是新聲代歌手能夠表達并理解這種差異,在舞臺上用音樂做融合。
真人秀本應是持續地設置鉤子讓大家期待舞臺。
就比如《乘風》中的陳德容。
一開始因為劃水、分組惹出了不少風波,觀眾最初也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但隨著節目的推進,陳德容每次的公演都比上次進步了一點點,到了五公她甚至可以在會議室對舞臺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更是作為Vocal擔當與吳宣儀合作舞臺,拿下了那一場公演的最高分。
舞臺隨著人物一起成長,真人秀和舞臺呈現環環相扣。
但可惜的是,這季《閃光的夏天》雖打著強模式的旗號,卻沒有通過真人秀立住人物的音樂特質,而后續的舞臺也沒有通過作品和表演承接觀眾的期待。
首期節目里應打造人物的強音樂標簽,卻成了打歌舞臺秀,鋪墊了那么多的合作矛盾,卻也沒有在舞臺上看到好的融合,到了第二場理應是選手們加深了對彼此的熟悉,卻又開始1v1競技,所謂改編也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翻唱。
讓節目雖高高掛起,但搖搖欲墜。
其實,《閃光的夏天2》從立意、題材到導師、選手都是水準在線的,但問題在于落點太散,韓紅、選手、賽制、真人秀、舞臺,每個點都在各干各的。
節目需要理順內容之間的關系,需要想清楚節目到底想講什么。
目前看下來,冷眼就像在玻璃渣里找糖一樣,只能在一團亂麻的節目里翻看韓紅的片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