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州是我的小學一班同學,最早在蔣素梅老師二年級那班,那時只有模糊記憶,我們是同齡人,都屬猴,都很懷舊,對童年的時光有太多的記憶,大榆樹,青年路給我們留下兒時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在運河鎮幼兒園上學,他也在運河鎮幼兒園上學,后來我們又同在運河小學和運河中學初高中畢業,我們又同是知識青,他下放在趙墩公社知青,我下放在占城果園知青,我們又是同一個街道,她母親常梅榮大姨是我們的躍進街道主任。六十年代的街道主任,就是共產黨的形象代表,訪貧問苦,走訪家庭,為群眾解憂排難,記得有一次讓我跟鄰居莊大娘到大榆樹運河岸下執勤,到了下半夜我就睡在緣床上睡著了,那時我也就八九歲。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防止敵人搞破壞。
大榆樹南邊的街道我如數珍寶,每一個建筑物我都能記下來,隨著時間的變化,街道也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那時的文化館,大鼓場,鐵路小學,人民劇場,電影場,新華書店是我們的好去處,我們同在鐵路下的魚塘摸過魚,鐵路小學粘過知了,摸過結了龜。推過鐵環,打過元寶,爬過樹,釣過魚,到大運河游過泳。爬過電影院的墻頭看過電影。在大鼓場聽過大鼓。在黑風口幫助別人推過車做過好人好事,雷鋒、王杰是我們的榜樣。彎曲寬窄巷子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去處。運河小學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六十年代的冬天,天寒地凍一九六八年那年零下十八度,大運河封凌都能走汽車,我們上學走在黑風口,風都能把帽子吹跑,因為路的兩邊都是汪,一不小心就掉進魚塘里了,在運河小學我們經歷過停課鬧革命,革命的浪潮我們都參與過,我們幫助“紅革總”把“反倒底”的牌子偷了出來,我們目睹了兩派的武斗,攻打人民劇場,支派的臘八,一人站在人民劇場的上面,下面好多踢派的人就是攻不上去,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紅衛兵李某隨之被在高處推下來了,摔的腦漿迸裂。
我是一個愛好頑皮的孩子,唯獨他愛學習,從小就喜歡文學,經常在文化館里看書,夢想打開書窗大門,從小看大,人生的道路開頭很重要,在運河中學他是很勤奮的學習,把作文寫在黑板上,他的作文經常被朱冠軍老師拿去作范文,而我后來就參加學校的田徑隊和籃球隊。那時我的語文成績也很好,莊以立老師也經常把我的文章拿到學校畫廊里展出。中學時代我們都是少年時代,意氣風發,他在三班,我在一班,我的班主任是常永山,后來任運河中學校長,他的班主任是李娟老師。我們快樂成長在運河中學少年時代。我是一班班長團支部書記,他是三班的學習委員。我們也都是來自躍進街道(大榆樹)街道和運河小學校童年校友。
到了高中他是高二(1)班,我是高二(2)體育班,他的班是學習班。我任學生會體育部長,兼班里團支部付書記。高中同學顯示出青春綻放活力,一個文化,一個體育還是很搭配的。運河中學是邳縣的重點中學,流淌著我們運河兒女情長。我們愛我們的學校,更愛我們運河邊的大榆樹。因為我們都是大榆樹的好孩子,對大榆樹街有深厚的感情,哪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我們深厚的感情。
恢復高考以后,他考取徐州師范大學中文系,現在的江蘇師范大學。我考取沛縣師范體育班,我們相繼走上了教育事業,他分配在淮陰市江蘇省淮陰中學,我分配在江蘇省運河中學做教師。后來他又調入邳縣教師進修學校。和邳州市報社做編輯。退休后他隨女兒到了北京,我們人到中年后非常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他自辦“大洲文苑”平臺。
宣傳邳州的文化底蘊,懷舊大運河的發展成長。大榆樹的街道,和每一顆樹都有他的記錄,名人軼事他都報道,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事業。邳州的邳字的由來,他制成短視頻自己親自出鏡講解。大榆樹的演繹他寫成文章留作紀念。大榆樹街道影像他時刻記在心里。大榆樹的房屋標記他怕記錯了,經常打電話發視頻核對問我。在前年大榆樹的下一顆樹還在和樹木的守候人索師傅他都報道。我錄制的的大榆樹巷子他都給我制成短視頻,還有巷子里的故事他都報道。小時候大鼓場,哪些曲藝屆的名人,如:曹德志、沈寅太、朱邦耀,劉樹標他都錄過短視頻制作過。記錄當年運河街的人文文化,掛念和向往家鄉,鄉戀和鄉音無改。
五十年代在青年路西面的法桐樹現在長的風華正茂他多次報道,因為東面青年路和建設路的法桐樹都被砍光了。作為一個記者基本要素要有正義感。他的散文寫的比較好,他經常寫作記錄邳州的歷史和人聞軼事。他錄制的視頻記錄了邳州的五十年來的發展史。作為一個人要對家有深厚感情。才能對國家有信仰。有的人出了幾次國就不得了,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把自己的老祖宗文化拋在一邊不聞不問。
一提到聚會他無比的興奮和自豪,前年我們運河中學七三屆初二(1)班五十周年聚會我把他邀到了現場,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幫我們制作短視頻,記錄我們的老師,張子卿、李娟、胡圭玉、劉壽凱、劉遠俠老師難得形象,我們的老師永遠和我們在一起。他們都到了耆耄之年。是我們的敬愛的老師,好多老師已離我們遠去。他們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使我們對他懷有深深的懷念。他們班級的四十周年聚會他是積極推動著,他給攝影,寫臺詞,制短視頻。
今年五十周年趙墩知青聚會他特意從北京過來,我看到他忙里忙外,又是拍照又是采訪,又是轉播,把五十周年相聚看成是我們知青自己的盛會。一個人的感情就是留住美好時光,向往著未來可期,信仰和守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召喚。
人生的重逢,在時間的長河里顯得無比短暫,對人生來說只有一次,可以說不論哪次聚會,一輩子只有一次,難說再見。相見難亦別更難。大洲同學制作的短視頻和錄像給同學們帶來了不盡的回憶。記錄著時代的烙印和人生的意義。讓我們往返在哪個揮之不去的青春綻放年代,同學情,家鄉情,都是今天我們的寶貴財富。人生能有幾次,大洲文苑里的鮮花會開的更加鮮艷奪目。
時代賦予它的網紅和大伽是當之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