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友2》第6期上看完后,我腦海中就剩這么一句話:王大刀被淘汰,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她講的段子,就跟一把軟刀似的,先慢慢撓你癢癢,接下來猛地扎你心窩,可最后卻被告知「待定」;而徐志勝把老段子,大聲喊到嗓子都啞了,卻穩穩地拿到了燈。
這檔節目,到底是在表揚誰呢?
王大刀的「墳頭舞」戳痛人,徐志勝的老段子很安全:觀眾用投票選「不難受」
先別急著喊那所謂的「黑幕」,我將這兩人的演出反復回放了三遍之多,而后便發覺其中的差異,壓根就不在于「是否好笑」,而是在于「觀眾到底愿不愿意去認領」。
王大刀講述,19歲時曾被變態老頭跟蹤尾隨,到了29歲,要去他墳頭跳舞復仇。
這真的好笑嗎?好笑。
但臺下很多女生聽完會心里咯噔:這事我也遇到過。
情緒一旦戳痛,人就笑不出來了。
徐志勝呢?
他講過年被村民圍觀,那段子就像已經嚼了有三年的口香糖一樣,陳舊得很。
不過大家聽完之后,腦海中只會浮現出這樣的想法:反正這不是我的老家。
安全,所以輕松,所以拍燈。
順著這個思路,我把整期的選手按照「戳不戳我」這個標準,排成了一列。
Echo談到月經期間誤喝洗衣液,我馬上聯想到自己痛經時,痛得連喝熱水都會反胃的情形;孟川被保安誤會成「特殊職業」,讓我想到閨蜜上周只因穿著吊帶出門,就被鄰居議論紛紛。
不過他們的票數都不算高。
對比之下,韓大狗吐槽減肥零食時,我卻沒有任何共鳴——畢竟我根本不需要減肥。
原來這個投票器選出的并不是「最強」而是「最不會讓我感到難受」的那個人。
喜劇變了:從「讓人笑」到「讓人不皺眉」,露傷就滅燈
這可真挺有意思呢。
我們向來都覺得喜劇就是「能讓人發笑」,可如今它卻變成了「能讓人不皺眉頭」。
女孩子們私底下閑聊八卦的時候,最經常相互安慰的話就是:「別再去琢磨啦,這不是你的錯。」
然而在節目現場卻完全變了個樣:只要誰把自己的傷痛給展示出來,誰就會被淘汰掉。
怪不得王大刀要通過跳舞來「報仇」,她早就明白得很,如果直接把痛苦表現出來,那肯定會被毫不留情地被滅燈。
可徐志勝真的安全嗎?
我拉來隔壁《喜單2》對比,發現那邊男演員敢拿自己身高、學歷開涮,觀眾照樣爆笑。為什么?
因為他們先自嘲到塵埃里,把「我」踩扁觀眾才敢笑。
徐志勝的老段子缺了這一步,只剩「我被圍觀」,卻聽不到「我也覺得自己好笑」。
于是段子像隔夜的春晚,熱鬧但不動人。
更微妙的是,節目組似乎也懂這套邏輯。
給徐志勝剪了大段觀眾鼓掌的鏡頭,王大刀卻只有孤零零的「待定」字幕。
節目的鏡頭語言也在暗示:你看大家都認可徐志勝,久而久之,我們真的以為徐志勝更好笑。
綜藝的可怕就在這,它先制造情緒,再假裝那是民意。
節目照進現實:朋友圈不敢評的「騷擾」,舞臺上也讓人逃
但別著急罵「資本操控」呀,這就像我們女生平常在朋友圈發「今天又被騷擾了」,看看有多少人點贊,又有幾個人真的敢去評論呢?
大家都害怕說錯話,索性就直接劃過去了。
這節目其實就是把現實給搬到舞臺上了:誰都不想當第一個鼓掌的人,除非那個段子足夠「沒什么不好的影響」。
王大刀就是輸在了太過于真實,真實到讓人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
逃得掉嗎?我回看了Echo的段子,她拿洗衣液當痛經飲料,全場爆笑,魯豫差點噴水。
同樣是月經話題,為什么這次行?
因為「喝洗衣液」足夠荒誕,把疼痛翻譯成笑話,觀眾才敢接住。
女生們秒懂:原來可以把羞恥變成武器。
可下一秒又心酸:我們連抱怨都要先涂上一層糖。
月經段子能火,「爹味」卻翻車:笑不笑,看你敢不敢認
糖吃多了會膩。小塊講中年男人鼻毛,硬cue女觀眾投票,我當場翻白眼。
中年危機,好笑嗎?好笑。
但把「你們女生必須給我燈」寫在臉上,就像團建時,領導說「今天不唱K就是不給我面子」,瞬間下頭。
原來觀眾不是討厭「爹味」是討厭被按頭承認「爹味很好笑」。
所以節目最諷刺的一幕出現了:孫書恒聊不會開后備箱,全場拍爛手。
因為他把「年齡焦慮」包裝成「科技整蠱」,誰都沒被冒犯,還順便罵了車企。
觀眾笑得最大聲的時候,其實是在笑自己:原來我學不會開后備箱,不是笨,是車太反人類。
安全牌打到了極致,反而成了新的共鳴。
這種「小眾共鳴」比起「大眾安全」更為猛烈,就像偷偷在教室中傳紙條,而后發現全班都討厭同一個老師。
在節目里,這樣的時刻實在是太少了。
小眾共鳴比大眾安全更猛烈,但王大刀的鏡頭只閃了三秒
少卻珍貴。王大刀的墳頭跳舞倘若能多留存三秒,也許能讓更多女生憶起自身沒機會舞動的復仇之舞。
遺憾的是,鏡頭一閃即逝,如同現實里我們匆忙掠過的熱搜。
節目終了,徐志勝得以晉級,王大刀處于待定狀態,彈幕飄過一句「女生果真不適宜講暗黑段子」,我險些將手機摔掉。
冷靜想想,這句彈幕何嘗不是節目想讓我們吵的?
它故意把「女生講黑暗」和「不適合」綁在一起,我們越憤怒,話題越熱。
套路太深,深到我開始懷疑:王大刀的待定,是不是也是劇本的一環?
畢竟有什么比「美女輸給丑男」更能引爆評論區呢?
可就算真的是劇本,我也接受了。
至少它使我與閨蜜們連夜找出自己19歲時的那些糟糕回憶,一邊喝酒一邊編造復仇的小段子,笑聲比看節目時還要響亮。
原本喜劇的意義不在舞臺上,而是在觀眾席中。節目僅僅負責點燃導火索,能燃燒到哪里,就得看我們自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