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長河的流轉中,總有一些地方,能讓心靈找到棲息之所,邯鄲市的北響堂山風景區與響堂山民俗村便是這樣的存在。它們宛如兩顆明珠,鑲嵌在大地之上,散發著歷史與生活交融的獨特魅力。
踏入北響堂山風景區,連綿的山巒像是大地的巨龍,蜿蜒起伏。山上綠樹成蔭,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山風輕柔,帶著草木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仿佛在一步步走進歷史的深處。
北響堂石窟,無疑是這座山最璀璨的珍寶。當站在石窟前,那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石窟開鑿于東魏、北齊時期,歷經歲月的洗禮,雖有斑駁的痕跡,卻依舊散發著震撼人心的藝術光芒。走進石窟,一尊尊佛像莊嚴肅穆,他們的面容、姿態,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虔誠。那低垂的雙眸,仿佛在俯瞰著世間的滄桑變遷;那微微上揚的嘴角,似在訴說著慈悲與寧靜。石窟內的壁畫,色彩雖已不再鮮艷,卻依然能讓人想象出當年的絢麗。這些壁畫內容豐富,有佛教故事、有飛天仙女,它們就像一部部無聲的史書,記錄著那個時代的信仰與文化。
走出石窟,心中還沉浸在歷史的震撼中,而響堂山民俗村又以它獨特的煙火氣,將我拉回了現實的溫暖。踏入響堂山民俗村,就像翻開了一本塵封已久的舊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歲月的故事,每一處角落都散發著古樸與寧靜的氣息。
村口,幾株古老的槐樹肆意舒展著枝干,繁茂的枝葉在頭頂交織,灑下一地細碎的光影。斑駁的樹皮,如同老人臉上的皺紋,刻滿了滄桑。樹下,幾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悠閑地聊著天,手中的蒲扇不緊不慢地搖著,扇出的是生活的悠然與愜意。偶爾,有一兩只小狗在他們腳邊追逐嬉戲,為這寧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的生氣。
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前行,道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石窯洞。這些窯洞是當地村民用 “箍窯” 技藝造就而成,冬暖夏涼,經久耐用,代代相傳,構成了獨特的石窯洞村落。青色的石板上,布滿了歲月打磨的痕跡,走在上面,仿佛能聽到歷史的足音。窯洞的墻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有些窯洞的門口,掛著一串串金黃的玉米和火紅的辣椒,色彩鮮艷奪目,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了村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豐收的喜悅。
村里的東方紅大食堂,宛如一個時光的坐標,將人們帶回到那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年代。門口張貼的海報、墻上懸掛的標語,無不透著濃濃的復古情懷。走進食堂,木質的桌椅擺放整齊,仿佛還能看到曾經人們在這里圍坐一團,歡聲笑語、共話家常的場景。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農家美食,食材大多取自當地的田間地頭,新鮮而又健康。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面條、一盤盤香氣四溢的農家小炒,每一口都飽含著家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民俗村換上了另一番迷人的模樣。明月高懸,繁星點點,柔和的月光灑在石窯頂上,給整個村子蒙上了一層銀紗,如夢如幻。民宿小院里,游客們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分享著旅途的見聞和生活的感悟。遠處,傳來悠揚的音樂聲和歡快的笑聲,那是百姓大舞臺舉辦演出表演。尋著聲音走去,只見舞臺上,演員們身著鮮艷的服裝,載歌載舞,臺下的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這一刻,民俗村的夜晚充滿了活力與歡樂,讓人陶醉其中。
響堂山民俗村,它是歲月沉淀的寶藏,是民俗文化的棲息地,也是心靈的歸處。在這里,舊時光與新生活交織碰撞,譜寫出一曲動人的樂章。離開時,心中滿是眷戀,期待著下一次與它重逢,續寫這段美好的時光。
此時,心中感慨萬分,在這一天的時光里,我穿越了歷史的長河,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北響堂山風景區與響堂山民俗村,一個是歷史的沉淀,一個是生活的延續,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讓人對歲月的厚重與生活的多彩有了更深的理解 。(張海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