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特朗普宣布對歐盟加稅后,歐盟就敲定了206頁關稅反制清單,表面上看是要和美國斗到底,但馮德萊恩等親美政客還有可能不這么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在在乎歐盟對美是什么態度,而是要夯實我們自己的籌碼,而商務部在7月16日發布調整后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對美歐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
目錄調整,紅線劃下
7月16日,我國發布了調整后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這對美歐等西方國家而言,無疑是一次重磅沖擊。
在這份目錄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對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的管制,這一改變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技術主導地位已經愈發明顯。
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技術,尤其是磷酸鐵鋰、磷酸錳鐵鋰的制備技術,直接關系到新能源電池的核心性能。
如今,全球超90%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來自中國,而2024年,中國市場的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占比達到了74.6%。
為了保持這一競爭優勢,中國對相關技術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具體來說,磷酸鐵鋰的制備技術被列入了“限制出口”的名單,這意味著未經許可,相關技術
將不得外流。
這一舉措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國自身發展需求與全球產業布局的戰略考慮,保護核心技術有助于提供穩定的研發環境,鼓勵本土企業加大投入,進一步鞏固技術優勢,推動產業向高端發展。
而限制技術外流能夠避免其他國家在短期內通過獲得這些技術實現趕超,從而確保中國在全球新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
除了電池正極材料技術,鋰技術的管控也得到了加強,鋰作為新能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被譽為“白色石油”。
隨著電動汽車和儲能設備需求的不斷增長,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爭奪的焦點。
中國此次新增的五項鋰技術,包括鋰輝石提鋰、鋰金屬制備等,全面涵蓋了從鋰礦石開采到鋰電池制造的多個關鍵環節。
對于美歐等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對鋰技術的管控升級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盡管西方國家擁有一定的鋰礦儲量,但在鋰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方面相對落后,面臨“有礦無技”的困境。
中國掌握的核心技術使得它在全球鋰產業鏈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西方國家若無法從中國獲得技術支持,將面臨在鋰產業鏈中斷裂的風險,這對于它們的新能源戰略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擊。
商務部和科技部明確表示,禁止出口技術不得出口,限制出口技術未經許可不得出口,禁止出口的技術關系到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若外流將可能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而限制出口的技術則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查程序,確保技術輸出符合國家的總體戰略利益。
通過這些措施,中國不僅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了有利位置,也表明了自己在技術領域的獨立性和自主權。中國正以堅定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同時也牢牢把握住了自主發展的主動權。
畢竟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下,任何一項核心技術的外流都可能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與戰略發展,因此在關鍵領域設立“紅線”,無疑是對國家安全的一種堅守。
貿易博弈,技術加碼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對關鍵技術和礦產資源的出口管制,精準打擊了美西方國家的供應鏈,取得了顯著的戰略成果。
2023年,中國公布了對鎵、鍺、銻等關鍵礦產資源的出口管制,而這是中國利用全球資源優勢進行的一次重要戰略出擊。
作為全球最大供應國,中國的資源生產能力占據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鎵和鍺的產量分別占全球98%和60%,而銻的產量也占全球48%。
尤其是在銻冶煉方面,中國的占比更是高達71%。這一切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市場上這些關鍵資源的“掌門人”。
當中國宣布出口管制時,市場瞬間陷入混亂,銻的價格飆升至每噸3.9萬美元,漲幅高達230%,不僅如此,國外的生產商也開始感受到壓力,德國的一些化工企業因原材料供應受限,不得不暫停部分生產線的運轉。
這些舉措不僅影響了企業層面,更對美國的軍工產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美國地質調查局也承認,失去這些關鍵礦物的供應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損失。
可以看出,出口管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手段,它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和戰略層面,中國通過這種精準的“卡脖子”手段,成功地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了主動位置。
再看鎢等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中國鎢的產量占全球的80%左右,而2025年2月,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了針對25種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就包括仲鎢酸銨等關鍵鎢產品。
鎢作為軍事、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核心材料,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對于美西方國家來說,鎢幾乎沒有替代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鎢的出口管制再次震動了全球市場,西方國家紛紛加大了對鎢礦的開采力度,但仍面臨技術上的滯后。
正如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評估機構的專家所指出,鎢的技術替代難度極大,尤其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幾乎沒有其他材料能夠取而代之。
這些成功的案例,無一不證明出口管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手段,更是維護國家產業安全、應對國際政治博弈的有效武器。
中國通過這一手段,在全球產業格局中搶占了先機,也為未來可能的貿易談判積累了更多的籌碼。
美國在貿易戰中頻頻使用關稅手段,并試圖通過技術封鎖來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中國通過對兩用物項的出口管制,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推動了中美初步貿易協議的達成。
與此同時,王毅外長先后訪問歐洲和東南亞國家,尋求加強與這些重要貿易伙伴的合作,盡管歐盟在一些親美政客的影響下,傾向于與美國妥協,但中國并沒有放棄歐洲市場,而是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與歐盟國家進行一對一的合作。
德國總理計劃年底訪華,這為中歐在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在中歐電車貿易博弈中,中國加強電池技術出口管制,無疑是一張極具威懾力的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