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平靜的國際會議,卻在德國財長的幾句話中掀起驚濤駭浪。當中國制造正在全球市場大展拳腳之時,歐盟卻突然揮出制裁大棒,將中國多家企業和金融機構拉入黑名單。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竟當眾把中國產品污蔑為“垃圾產品”,還妄圖聯合多國對中國發起全面圍堵。
這樣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和經濟打壓,怎能不令國人憤怒?就在民眾疑問“我們是否會忍氣吞聲”時,中國的回應迅速而有力,既有原則性,又有震懾力,展現了大國風范與底線思維。
7月18日,歐盟正式推出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措施。這輪制裁并不僅僅是對俄羅斯的金融、能源、軍工領域的壓制,更“意外”地將十家中國企業與兩家中國銀行強行綁入名單之中,理由是“涉嫌繞道向俄提供技術產品”。
歐盟沒有拿出任何證據,連起碼的國際法依據都未提,完全是一場政治操作。其中,被點名的綏芬河農村商業銀行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扎根中俄邊境多年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其業務主要服務于合法的中俄邊民貿易,年交易額高達3000億元。
這兩家銀行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影響力有限,卻被歐盟拿來當作“靶子”,真正的目標顯然不在銀行,而是中國的對俄政策本身。
更令人震驚的是,制裁消息公布當天,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正在南非德班召開。會議期間,G7成員國另起爐灶,私下召開小型會議,德國財長克林拜爾在媒體面前直言不諱地將中國產品貶為“垃圾產品”,聲稱要與六個國家聯合抵制中國制造。
他還煞有介事地提出要“排除中國出供應鏈體系”,用一個“去中國化”的戰略來應對所謂的“產能過剩”。在全球經濟本就動蕩的當下,這種言論無異于火上澆油。
中國制造的崛起不是一夜之間的奇跡,而是數十年腳踏實地的發展成果。從五年計劃到產業升級,從核心技術突破到完整供應鏈體系,中國制造早已不是“便宜低質”的代名詞,而是“高效可靠、技術先進”的代表。
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家電、光伏等領域,中國產品不僅在性價比上形成壓倒性優勢,在技術標準和環保合規方面也逐步成為全球標桿。德國所謂的“擔憂”,更多是自身制造業日漸失去優勢的焦慮與不甘。
事實上,德國財政部長這番言論背后的焦慮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在歐洲銷量節節攀升,家電、光伏設備更是深入中低收入市場,從非洲、東南亞到拉丁美洲,“中國制造”成為普通百姓生活質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德國傳統制造業賴以生存的高端制造逐漸失去市場主導地位,面對中國的迅猛發展,只能靠“嘴炮”維持尊嚴。
中國方面的回應干凈利落,毫不含糊。外交部第一時間提出嚴正交涉,指出歐盟的做法是“長臂管轄”,違反國際準則。商務部更是罕見動用強硬措辭——“突破底線,性質惡劣到極點!”中方明確表態,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緊接著,三大反制信號迅速釋放:第一道信號來自金融領域。有消息稱,相關部門正在評估是否限制歐洲銀行在華開展人民幣業務,涉及匯豐、德銀等12家歐洲金融機構。
這些銀行在中國市場每年獲利超過800億元,一旦限制落地,其全球業務版圖將遭受重創。這不僅是對歐盟金融霸權的一次有力回擊,更是中國金融自主權的有力宣示。
第二道反制動作可能來自稀土資源。眾所周知,歐盟新能源產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高達90%。中國若收緊稀土出口,將直接影響歐洲電動汽車、風電設備的制造能力。德國大眾已緊急致函歐盟,警告“制裁中國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可見其對中國資源掌控力的擔憂已到極點。
第三道措施著眼于全球貿易法治——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中方已收集大量歐盟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證據,一旦立案,歐盟每年對華出口的4000億元商品將面臨報復性關稅。尤其是農產品和高端制造品,首當其沖。這是對歐盟“以制裁為談判籌碼”邏輯的有力粉碎。
歐盟此番挑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一貫“干涉主義”思維的延續。自蘇聯解體以來,歐盟逐漸形成一種自我優越感,認為全球其他國家必須無條件配合其意志。
這種“帝國余暉”在俄烏沖突中尤為明顯,凡是與俄羅斯保持正常貿易往來的國家,都會遭到歐盟無理制裁。
當中國堅持自己的外交和經貿立場,不愿屈服于西方壓力時,歐盟就以“援助俄羅斯”為借口對中國出手。這種做法,不僅暴露了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缺乏獨立判斷力,還顯現出其在全球博弈中的焦躁與失控。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匈牙利、斯洛伐克多次否決對中國不利法案,西班牙、波蘭頻頻訪華尋求合作,法國在中方反制后也迅速派人赴華緩和局勢。即便是此前口出惡言的德國財長默茨,也計劃年內訪華,尋求緩解緊張關系。
這說明,在對華問題上,歐盟各國立場不一,內部分歧明顯。這種“表面一致,內里分裂”的局勢,必然導致歐盟整體政策執行力下降,其所謂“聯合遏制中國”的圖謀最終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不僅如此,美歐之間的裂痕也正在加深。美國剛剛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歐盟出口商品加征30%的關稅,涉及汽車、航空、農產品等關鍵領域。歐盟一邊被美國“收保護費”,一邊又要對中國發難,實屬自亂陣腳。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過去那個“任人打壓”的發展中國家。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亮出“稀土牌”,出臺出口管制措施,令美方措手不及;在新冠疫情后,中國制造迅速恢復,成為全球復蘇引擎;在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創新日新月異,已經站在全球前列。
面對歐盟的偏見和打壓,中國沒有選擇對抗性的喧囂,而是用扎實的技術實力、穩定的生產體系和日益擴大的國際朋友圈,給予最有力的回應。
如今,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早已從歐盟轉向東盟,與拉美、中東、非洲的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去中國化”不僅行不通,反而會令歐盟在全球發展中國家的信譽和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回過頭來看,德國財長那句“垃圾產品”,不僅暴露了他對中國制造的恐懼,更揭示了西方部分政客在失去競爭力后的心虛與焦慮。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不會靠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一個真正有信心的經濟體,也不會靠制裁別國來維持優勢地位。
全球消費者的選擇,才是對產品質量最真實的評判。在歐洲、中東、非洲、東南亞,無數的家庭正在使用中國制造的電器、駕駛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安裝中國出口的光伏面板。
這些產品不僅改善了生活質量,更提升了當地的發展水平。這份由市場和消費者賦予的信任,才是中國制造最堅實的底氣。
今天的國際格局,早已不是西方說了算的單極世界。中國正以穩健的步伐、務實的態度、強大的產業能力,參與全球治理,推動開放共贏。
面對挑戰,我們不會退縮;面對污蔑,我們以實力回應。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國制造的底氣,也是中國崛起的真正力量。歐盟若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執迷不悟,終將為自己的傲慢和短視,付出沉重而慘痛的代價。
信息來源:
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列單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商務部回應
2025-07-21 10:04·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