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背后長瘡可不是小事兒。很多人一旦染上,就逃不過病魔的折磨。
名將徐達、謀士范增、詩人孟浩然,都因為背瘡而走向生命的終結。
說到背瘡,得先從古代的環境講起。那時候,生活條件可沒現在這么舒坦。
普通人穿的是粗布麻衣,既不透氣又容易摩擦皮膚。如果背上有點小傷口,碰上炎熱的天氣和汗水,感染的幾率就特別高。
一旦感染,加上醫療水平低,背瘡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殺手”。
背瘡在古代還有個名字叫“背疽”。根據古人的說法,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實癥”,紅腫發熱,疼得人直冒冷汗;另一種是“虛癥”,看著平平無奇,但卻暗藏危機。
無論哪種,都夠人受的。古人還總結了一句話:“憂憤生疾,氣則生疽。”意思就是心情不好也能引來病。這種說法聽著玄乎,但在衛生條件差的時代,壓力和情緒確實可能讓身體更容易出問題。
再來說說范增的故事。他是項羽的“亞父”,人聰明得很,常出謀劃策幫項羽打勝仗。
不過,在鴻門宴那次,他建議項羽干掉劉邦,結果項羽猶猶豫豫沒聽他的。后來,劉邦的心腹陳平又在兩人之間挑撥離間,范增和項羽關系徹底破裂。
他一氣之下辭官回鄉,可就在歸鄉途中,背后突然長了瘡。73歲高齡的他身體本來就虛弱,加上旅途勞頓,病情越來越重。
范增最后還是沒熬過去,帶著滿腔遺憾離世了。
范增的死對項羽來說可謂是致命打擊。失去了這個得力助手,項羽的戰斗力大打折扣,最終被劉邦打得落花流水,在烏江自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再看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他的人生雖然和范增不一樣,但同樣難逃背瘡的魔掌。孟浩然本來是個富家子弟,但他不滿足過安穩的日子,硬是要考科舉,結果屢屢落榜。
仕途不順讓他心里總有點郁悶。不過詩壇上他是風生水起,和李白王維這些大咖關系都不錯,經常一起游山玩水,吟詩作樂。
公元740年的一個夏天,孟浩然背后長了瘡。剛開始他沒當回事,依舊和朋友們喝酒作詩,日子過得挺瀟灑。
但背瘡可不是鬧著玩的,病情很快惡化,背后疼得他晚上睡不著覺。等到他終于請醫生看病時,病已經拖得太嚴重了。
再加上他不愿忌口,喝酒吃肉不停,這簡直是把火上澆油。最后,這位寫出“春眠不覺曉”的詩人,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徐達的故事更讓人唏噓。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他一生戎馬,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可惜英雄也難敵病魔。在洪武十七年,徐達患上了背瘡。
朱元璋聽說后,趕緊把他接回南京養病,還派了好醫生來照顧他。但那時候治療背瘡的辦法很原始,切開排膿、燒烤消毒,聽著就疼得人直哆嗦。
徐達的病情每況愈下,最終還是沒能活下來,病逝于南京。
徐達的死讓朱元璋痛心不已,也讓人感嘆命運的無情。一個叱咤沙場的大將軍,最后卻敗給了一個小小的瘡疾。
那么,為什么背瘡在古代這么致命呢?除了衛生差、醫療水平低,更重要的是古人缺乏科學的治療手段。
醫生治病通常是用火烤工具消毒,然后切開傷口排膿,再切除壞死的肉。這個過程聽著就讓人頭皮發麻,而且很容易因為操作不當造成二次感染。
更別提普通人根本看不起病,沒錢請醫生,只能硬扛著。
現代醫學早就解決了背瘡這個難題,現在它被稱為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醫生可以用抗生素、消炎藥膏來治療,嚴重的話還可以手術引流。
只要及時就醫,沒有什么大問題。更重要的是,現在大家都知道保持衛生的重要性,穿透氣衣物,皮膚有傷口也會及時處理。
這些措施都能有效預防背瘡。
從范增到徐達,再到孟浩然,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古代的疾病曾是多么可怕。如今,科技的進步讓曾經的不治之癥變得可防可治。
這不僅是醫學的勝利,更提醒我們要珍惜現代生活的便利。畢竟,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礎。
參考資料:[《古人背后長瘡能致死,3大原因讓華佗束手無策,無數名人死于此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