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明珠——羅泉古鎮
(上)
宋國英
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是中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至今保持著濃郁的古鎮風貌,1992年被批準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牌匾
羅泉古鎮至今保存著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辛亥革命全國著名的“羅泉井會議”會址、全國唯一將制定我國第一部鹽業大法的管仲作為“鹽神”祭祀的鹽神廟、被譽為“川中奇觀”的羅泉溶洞等許多珍貴的名勝古跡。
古風濃郁風景秀麗
羅泉古鎮,距資中縣城西約50公里,古稱“羅泉井”,自秦朝產鹽始,羅泉以鹽興鎮,清代因鹽業興盛設分州,民國改設縣佐,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古鎮商賈云集,人口稠密,店鋪林立,車來人往,工、商、貿異常繁榮。鎮旁有一條小河,名為珠溪河,古鎮順河而建,約四米寬、五華里長的街道,掩映于青山綠水之間,其布局呈龍形,被譽為“川中第一龍鎮”。
清代資州羅泉分州圖
古鎮上現存數萬平方米的古民居及祠堂、寺廟,大部分建于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國年間,建筑多為依山傍水的四合院布局,依山者皆為二至三進院落,進進升高,幽雅清靜;傍水者皆采用吊腳樓以挑廊觀景,古樸別致;沿街建筑多為二層騎樓,下開店鋪上作住宅,整齊一色。祠堂廟宇及大戶住宅有起伏多變、不同造型的防火山墻,挑梁屋脊雕繪著各種精美圖案。就單體建筑而言,均系穿斗式木結構,青瓦屋頂,木格花窗,大都具有高、透、敞、起翹大、出檐深的特點。
正如民間歌謠所述:“廂房配戲樓,木質穿逗。廊房加閣樓,屋脊點佛。馬頭墻,青花瓦片嵌紋圖”。那起伏多變的封火墻和飛檐翹角的屋頂,令人頓然產生穿越時空的感覺。那一塊塊青石鋪就的街道,述說著古鎮的漫長歷史與滄桑。漫步長街,尋幽訪古,使人忘記塵世煩惱和憂愁,心胸豁然開朗,十分舒暢。
昔日羅泉古鎮有九宮一寺八廟。九宮:南華宮、萬壽宮、榮祿宮、同慶宮、巧圣宮、禹王宮、文昌宮、天上宮、三圣宮;一寺:羅泉寺;八廟:鹽神廟、城隍廟、川主廟、龍王廟、關帝廟、東岳廟、玉皇廟、地母廟。現存主要文物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鹽神廟,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4處:辛亥革命四川保路運動“羅泉井會議”會址(福音堂和胡范渠書樓)、繡樓(劉家大院)、下河村鐘氏宗祠。另有明代子來橋石刻、清代萬壽宮、城隍廟、東岳廟、清代嘉興號豆油坊、民國郵政大院以及秦漢鹽茶古道、茯苓坡唐代摩崖造像和睢家壩千佛巖宋代摩崖造像等1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過去的古香泉洞、碑觀夕照、雄獅吞月、江塔秋風、子橋夜燈、神沱龜浪、香爐寶山、金鳳朝陽等自然景觀,有的至今仍很秀美。已開發的羅泉溶洞,坐落在鎮東1.5公里的半山上,主洞長達4.8公里,另有8個分洞,地下河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洞底隨山形變化彎曲有序。洞里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形成的近百個景點,保存了原始特色,被不少省內外游人譽為“川中奇觀”。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跡、優美的自然景致,給羅泉井鎮增添了古老文化的色彩,是人們旅游、考察的好去處。
羅泉溶洞景觀
羅泉古鎮一直受到專家學者及廣大游客垂青。在1988年2月召開的羅泉古鎮風土環境保護與規劃方案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四川省規劃設計院、西南建筑設計院和市縣城建部門的專家學者及技術人員認為:無論是羅泉的古代經濟文化與近代革命歷史地位,還是古鎮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街道格局與傳統風格以及建筑特色,都可與聞名世界的羅城古鎮媲美,它是四川省具有典型風土環境格局的古鎮,完全可躋身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今日子來橋
子來橋頭的神獸
如果加強保護,及時申報,羅泉應與烏鎮、周莊一樣,成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羅泉古鎮被批準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羅泉古鎮被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評選為“四川省十大最具保護價值村落”,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環境優美示范鎮稱號。
一座革命歷史名鎮
羅泉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名鎮。清咸豐九年(1859年),震撼全國的李藍大起義的義軍入川后,多次進駐羅泉井,在營盤山、高峰山、五鳳山設營扎寨,抗拒官兵,數千鹽工和農民紛紛響應,懲罰惡霸,鎮壓工頭,聲勢浩大,影響川中南。今鎮上“死人洞判資州事趙云石刻”,是這一史實的見證。
羅泉死人洞石刻
碑文大意是:1860年7月(農歷)“滇匪”(李藍起義軍)來到當地,民眾紛紛躲進附近溶洞,沒預料到一群義軍突然擁入,造成300余人遇難。12年后,分州牧(相似于縣長)才知此事,于是召集官吏捐資將洞中余骨掩埋并封塞洞口。1871年10月,判資州事(相似于副縣長)趙云立此碑記。
古鎮上保存完整的保路運動“羅泉會議”會址是羅泉人民的驕傲,它讓人們追憶起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資州人民在保路運動中的愛國壯舉。清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是年8月4日,中國同盟會會員、四川保路運動組織領導者龍鳴劍、王天杰、陳孔白等,與川西南各路哥老會首領秦載賡、侯寶齋、張達三等20多人會聚羅泉福音堂,舉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史稱“羅泉會議”。
會議“決定組織同志軍,利用保路名義,開展反清武裝斗爭”。這次會議是辛亥革命在四川由保路同志會的和平請愿發展為同志軍武裝斗爭的轉折點,是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轉變為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斗爭的具體步驟,點燃了全川武裝斗爭的烈火,猛烈地沖擊了清王朝在四川的反動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2月,“羅泉會議”被編入《中國近代史詞典》。
“羅泉會議”會址,位于羅泉鎮觀音沱街,面街背河,是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原基督教福音堂,占地面積564平方米,建筑面積近400平方米,系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由門廳、天井、左右耳房和大堂等組成,穿斗式梁架,三穿二柱,面闊三間19.1米,進深三間16.8米,通高11米。硬山式屋頂,西式門窗,斗拱飛檐,翹角伸天,為近代“華西式”建筑,極富建筑特色。
游客參觀羅泉會議會址福音堂(建于1808年)
羅泉會議籌備會會址胡范渠書樓(院)與福音堂隔街相望,面街背山,四合院布局,一樓一底穿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528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平方米。前為鋪面,中間為鐘樓及藏書樓,后系住宅。正廳為木結構,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23.4米,進深一間9.1米,通高7米。左右廂房,面闊各十三間13.2米,進深一間8.8米,是一個極為清靜幽雅的典型的古民居四合院建筑。
游客參觀胡范渠書樓(院)
1988年2月,清華大學羅泉古鎮保護規劃組將福音堂、胡范渠書樓規劃為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鄉俗博物館。如今,這兩處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建筑,已成為人們憑吊和緬懷革命先烈的寶貴場所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教材,1991年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定為內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已列為四川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內江電視臺在古鎮上攝制的紀錄片《胡家書樓》再現了100年前的“羅泉會議”。8月4日,“羅泉會議”100周年紀念日當天,民革四川省委、中共資中縣委在“羅泉會議”原址舉辦了辛亥革命暨羅泉會議100周年座談會。中宣部、總政治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百年辛亥》攝制組,曾于同年5月到這里拍攝羅泉會議會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羅泉一直是中共資中特支活動中心之一。不少貧苦農民和鹽工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教育下,成為優秀的革命戰士。抗日戰爭中,無數羅泉兒女踴躍參軍,保衛祖國。1944年11月,羅泉四維中學女五班一次便有11名女生自愿投筆從戎,獻身祖國。每個學生家長都立下字據,支持兒女的愛國行動。
今天古鎮城隍廟大門臨街處,還保留著一塊1940年為紀念七七事變中英勇犧牲的抗日將士而建的“抗敵陣亡將士碑”,它是羅泉人民愛國精神的又一實物見證。
抗敵陣亡將士碑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宋國英
供稿: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