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茶飄香,西湖龍井總是茶客心中的白月光。但你是否知道,一杯龍井里,藏著多少被誤讀的真相?民間流傳的“乾隆封貢”故事,原來是個延續三百年的誤會!
錢維城《御制龍井八詠詩圖冊》
01
起源之路:從宋代默默無聞到明代聲名鵲起
龍井茶的身世撲朔迷離。從“小龍團貢茶”到辨才法師種茶,這些傳說雖動人,但史料給出了更嚴謹的答案。
唐宋時期的“小透明”
陸羽《茶經》記載杭州產茶,但點名的是天目山及錢塘天竺、靈隱二寺所產,品質僅列“下等”,龍井地區尚未見記載。
宋代杭州有“寶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入貢,龍井茶仍無蹤跡。雖有“蓋南北兩山及外七邑諸名山大抵皆產茶”的模糊描述,但龍井茶仍未脫穎而出。
《茶經·八之出》:“浙西以...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
元代的轉折點
元代詩人虞集在《次鄧文原游龍井》中曾描繪龍井茶的風貌:“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從詩中提及的采摘標準(雨后不采)、茶葉形態(黃金芽)等可見,此時的龍井茶雖未冠名,但已與后世龍井茶頗有相似之處。
“龍井茶”之名始于明初
元末明初文人唐之淳在《雪水烹茶》詩中寫下“乞得銀河水,來烹龍井茶”,印證了“龍井茶”之名在明朝初年就已經出現。
明代中后期,龍井茶見諸大量史料:田藝蘅稱其“清馥雋永”,高濂直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
但有趣的是,當地僧人更習慣稱其為“本山茶”——這個低調的曾用名,險些被歷史遺忘。
戚龍章茶行進貨單中將龍井茶記為本山茶
02
貢茶之爭:康熙才是幕后推手?乾隆實為“第一代言”!
明代貢茶清單中的缺席
嘉靖《浙江通志》載明代浙江貢茶達500斤,其中杭州府貢40斤,但明確為“茶芽”,無龍井之名。明末《棗林雜俎》詳列浙江貢茶產地,錢塘縣(龍井所在)仍不在列。
康熙朝的隱秘上位
學術界對龍井茶在何時被定為貢茶說法不一。民間盛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龍井,將其列為貢茶。清雍正皇帝御制文集中《秋日隨駕郊外駐蹕遇雨》寫道:“博山香熱余煙裊,龍井茶敲活火煎”,此詩作于雍正即位前,關鍵在“隨駕”二字——隨的是父親康熙的駕,由此證明龍井茶應當早已進入清宮。
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更直接點明:“茶……終不如錢塘出龍井者名。龍井茶色青味甘,其品絕高。”康熙六次南巡,五次到杭州,兩次駐蹕西湖,極可能此時已將其納為貢茶。
乾隆的“第一代言”
雖然并非乾隆首次將龍井茶列為貢茶,但他卻是龍井茶的“超級代言人”:他六下江南,四上龍井,觀采茶、品龍井、作詩文,對龍井茶十分狂熱。乾隆皇帝先后寫下《觀采茶作歌》、《坐龍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龍井作》等32首贊詩之多。這種高調的宣傳極大推動了龍井茶的普及和名揚天下,也讓世人大多誤以為是他欽定了龍井“貢茶”。
《乾隆南巡圖》節選
03
成名之謎:天時、地利、工藝的三重加持
天賦靈犀
西湖周邊“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微氣候、微酸性白砂土,以及北緯30°黃金產茶帶,孕育出獨特“豆花香”。
工藝優良
龍井茶“炒青”技術獨特,通過“抖、搭、拓、捺、甩”等十道手法,鎖住茶葉翠色與清香。這項非遺技藝至今是龍井品質的核心密碼。
文化契合
明清飲茶風尚轉向“清飲”,追求本真滋味。龍井“色清味甘,有中和之氣”(清·陸次云),無寒涼傷身之弊,暗合文人雅士的養生哲學。
從宋代籍籍無名,到元代隱現鋒芒,到明初得名天下,再到康熙時期悄然入貢,乾隆時名動天下,龍井茶的崛起是風土與匠心的交融,更是一部自然饋贈與人文智慧交織的史詩。下次捧起一杯春茶時,不妨細品:這澄澈的茶湯里,沉浮著多少被重新打撈的歷史真相?
(來源:貢牌西湖龍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