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合肥市瑤海區(qū)廣德路與和平路交口,一條條醒目的藍白標線成為街頭新景。這是合肥首個“非機動車一次伴隨過街導向標線”試點,新施劃的導向標線為穿梭往來的非機動車騎行者劃出清晰的生命安全通道。自啟用以來,該路口非機動車左轉過街時間縮短20%,市民紛紛感嘆:“跟著標線走,各行其道更安心!”
合肥首個試點路口(廣德路與和平路交口)監(jiān)控畫面
作為合肥市非機動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區(qū),瑤海區(qū)非機動車出行比例高出全國均值25%。人口密度大、城區(qū)范圍小,非機動車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靈活便捷的優(yōu)勢讓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電動車、自行車的身影。
龐大的體量也帶來交通管理難題:闖紅燈、逆行、不按規(guī)定車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時有發(fā)生,同時非機動車亂停亂放擠占車道,進一步加劇動態(tài)通行干擾。據了解,前期雖推行信號周期調優(yōu)、分道行駛等措施,但因市民普遍遵循“一次過街”習慣,管理成效提升有限。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順應市民習慣改善通行效率,成為交通治理的關鍵課題。
為此,瑤海交警聯合住建部門,引入無人機與視頻AI技術,對非機動車過街軌跡展開深度分析。結合路口空間條件建立交通仿真模型,反復推演,最終確定與機動車軌跡保持安全距離的“非機動車一次伴隨過街導向標線”。
市民沿“非機動車一次伴隨過街導向標線”左轉過街
該標線以白色虛線勾勒左轉路徑,輔以藍色鋪裝增強辨識度,既明確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的通行邊界,避免碰擦事故,又通過視覺引導讓市民快速理解行駛路線,涂料的夜間反光設計同時降低視線不良時的碰撞風險。在合肥一中瑤海校區(qū)門口接孩子的張女士深有體會:“以前左轉要和機動車搶道,現在按線騎行,左手邊是車流,右手邊是安全區(qū),心里踏實多了!”
作為合肥首個試點,合肥市交警支隊瑤海大隊副大隊長褚超坦言,“市民對新模式的理解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重點路口改造也需要再協(xié)調。”目前,計劃在瑤海區(qū)長江東路與龍崗路交口推進第二個試點,若效果持續(xù)向好,將在瑤海區(qū)7-8個重點路口逐步推廣,優(yōu)先覆蓋有警力值守、有文明勸導的區(qū)域,通過微改造實現城市交通環(huán)境的持續(xù)優(yōu)化。
從無人機高峰巡查喊話疏導,到探索“無人車+交管”違停抓拍;從擁堵點精細化改造,到校門口推行“人等車”模式;從斑馬線錯位設計分流人群,到廢舊占道車輛專項清理——一系列“繡花功夫”印證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的突破,往往始于一條線的勇氣,成于每處細節(jié)的執(zhí)著。當科技的溫度融入管理的精度,每一次轉彎便不再是風險,而是通往更安全城市的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