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特約作者:肖竹青(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2025年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1%。但酒類價格同比下降1.7%,環比下降0.3%;而縱觀1-6月整體表現,酒類價格更是錄得2.0%的同比降幅。據媒體報道,從今年的多期數據來看,名酒產品價格波動下滑已經是普遍現象。
“名酒價格下滑”——表面看是庫存、是渠道、是廠家壓貨,本質卻是一場由經濟周期驅動的消費心理崩塌。他用一句話點破:
“過去喝3100的茅臺不覺得貴,現在1800都覺得吃力”——這不是酒的問題,是錢包和預期的問題。
最可怕的三個真相:
1.“可替代性”正在殺死千元價格帶
五糧液、國窖1573、青花郎們過去靠“千元標桿”撐面子,如今消費者發現:請領導喝習酒1988(跌破400元)也一樣能表達敬意,何必多掏600?當品牌無法給出“非我不可”的理由,價格體系就像多米諾骨牌——你降500,我就得降800,因為消費者心里已經沒有“錨點”了。
2.茅臺的“社交貨幣”屬性成了護城河
肖竹青特別強調茅臺的“不可取代”,本質是它成了經濟下行期的“硬通貨”——就像愛馬仕在奢侈品衰退周期里反而漲價,茅臺的“最貴白酒”標簽反而強化了稀缺性。
其他名酒想復制?很難。
因為心智占位是零和游戲,茅臺占了“最貴”,其他品牌只能搶“性價比”,而“性價比”天生容易和價格下滑綁定。
3.消費緊縮的“長尾效應”才開始
隱性失業、靈活就業者斷糧,這些群體過去是“消費升級”的增量市場(比如小企業主宴請用劍南春),現在直接消失。
更危險的是,節衣縮食會養成習慣——即使未來收入恢復,消費者也會記得“400元的習酒1988也能辦事”,品牌想再把價格漲回去?難上加難。
對酒廠的警示:
別幻想“熬周期”:這次不是2013年限制“三公消費”的短期調整,而是購買力系統性坍塌。
要么學茅臺做“不可替代”(但99%的品牌沒機會),要么徹底轉型“口糧酒”——比如玻汾、綠脖西鳳這類50元價位帶,反而在經濟寒冬里活得滋潤。
價格體系重構:過去靠“挺價”維持高端形象,現在必須接受“量價平衡”——習酒1988跌破400元后放量,說明消費者不是不喝,只是要“感覺占便宜”。
總結:名酒價格下滑的本質,是“中產消費信仰”的瓦解——當送禮的人開始計算“這瓶酒能不能少花500塊也辦成事”,所有沒有精神圖騰的品牌,都會淪為可替換的工業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