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杜雨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上海財經大學聚焦“尋求高質量發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題,發布了《2025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政策語言。
需求側在多重壓力下緩慢恢復。上海財經大學供圖
報告認為,2025年中國宏觀經濟在內外多重挑戰中實現穩定增長,體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供給側方面,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成為新動能,但傳統行業如煤炭等面臨產能過剩壓力。需求側復蘇乏力,居民儲蓄率攀升,家庭債務收入比處于高位,家庭部門面臨房貸與消費貸雙重壓力,抑制消費潛力;傳統制造業利潤下滑,投資動能受限,房地產深度調整導致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地方政府財政承壓。勞動力市場總體平穩但結構分化,人工智能替代效應加劇收入差距。
報告建議,政策層面需平衡短期穩需求與長期改革:定向寬松緩解債務壓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會保障以降低預防性儲蓄,深化產業轉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長-高債務-弱需求”長期停滯風險等。
劉元春發表主旨演講。上海財經大學供圖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主旨演講中建議,應增加“統籌宏觀調控與微觀治理”的新維度,將治理“內卷化”競爭作為政策重點,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微觀基礎。
他認為,過去十余年間,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成本大幅下降,蘊含著新生產模式。但許多行業在技術升級的同時,財務指標卻在惡化,企業利潤率下降,這些應歸結為“內卷性定價模式”導致的惡性競爭。
報告發布現場。上海財經大學供圖
針對這一困境,劉元春認為,破解低價與“內卷”現象,必須全面啟動微觀治理。政策思路應從過去主要依靠行業自律的模式,轉變為“政府主導、行業協同、企業落實”的新模式,將競爭政策提升到舞臺中央。他建議在關鍵時期通過立法和政府引導來規制盲目競爭、重塑市場秩序。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穩步提升國內需求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之策。他認為,一方面應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硬化預算軟約束,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建立更市場化的國有資本投資體制。另一方面,應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嚴懲“長臂管轄”等行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